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均属淮南西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置淮安军及五河县,辖今五河县,属淮南东路。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均属安丰路濠州;今固镇县属宿州,五河县属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濠州升为临濠府。
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凤阳县。临濠府先后改为中立府、凤阳府、宿州及怀远、灵璧县、五河、凤阳各县均属凤阳府所辖。
清雍正二年(1724年),五河县改属泗州。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置三县司,直属凤阳府。
1912年,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凤阳5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改属安徽省第四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设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蚌埠市为皖北行署辖市。1952年蚌埠市由安徽省直辖。1960年蚌埠市委托蚌埠专署领导。1961年蚌埠市改由省直辖。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将宿县地区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划归蚌埠市管辖。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钟离县,均属安丰路濠州;今固镇县属宿州,五河县属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濠州升为临濠府。
明洪武年间,钟离县先后改为中立县、临淮县,增设凤阳县,今蚌埠市区西属怀远县,东属凤阳县,今固镇县分属宿州、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凤阳县。临濠府先后改为中立府、凤阳府、宿州及怀远、灵璧县、五河、凤阳各县均属凤阳府所辖。
清雍正二年(1724年),五河县改属泗州。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置三县司,直属凤阳府。
1912年,废凤阳府,怀远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后属安徽省淮泗道。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凤阳5县分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正式废道,凤阳县、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先后直属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1932年,怀远县、凤阳县改属安徽省第四区,五河县先后改属第七区、第六专区。沦陷时期,蚌埠设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凤阳县先后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第五专区、五河县属安徽省第四专区。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蚌埠市为皖北行署辖市。1952年蚌埠市由安徽省直辖。1960年蚌埠市委托蚌埠专署领导。1961年蚌埠市改由省直辖。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将宿县地区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划归蚌埠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