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吧 关注:609贴子:1,322
  • 4回复贴,共1

【转】《明朝灭亡真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萨尔浒大战战略
明朝与满清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萨尔浒大战。以兵力论。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而明
朝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属国)
兵二万。共二十万左右。明朝是攻势。(一说明军共为九万兵力)明军还有一个优
势,就是有火器钢炮,军火锐 利得多。清兵为一路。明军兵分四路,一路由山海
关总兵杜松率领;一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一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并有叶
赫援军;一路由辽阳总兵刘綎率领,并有朝鲜援军。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在指挥上
,清兵统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明军的总统帅杨镐
是文官,缺乏带兵经验,没有军事常识,虽然手下每一路的将领不乏经验丰富的军
官,但是总体调度肯定有问题。就士兵的素质看。其时明军政事腐败,连带军政废
弛,军队缺乏训练,没有必要的军事准备。而且士兵来自各个地方,南方的士兵对
北方寒冷气候不适应。
清兵却是身经百战,军纪严明,在辽东作战,熟悉地形,适应气候,能够充分发挥
自己的优势。清兵采取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主攻明军西路。西路军总
兵官杜松,明军勇将,率军六万,是为明军主力。史书记载明清两军列阵交锋之时
,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么也瞧不见了。杜松下令点起火把。这下明军在光
而清军在暗,整个成为清兵的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主攻,代善和皇太极各统
一旗在右翼侧攻。杜松的身中十八箭而死。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全军覆没。马
林闻变,急守尚间崖(距萨尔浒山约二、四十里)。努尔哈赤挥军北进,大败马林
兵。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既败杜松、马马林仅以身
免,逃回开原。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既败杜松、马林之兵,努尔哈赤即统八旗
返回赫图阿拉。当时刘綎不知 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报
杜松已得胜深入,刘綎遂直进赫图阿拉,走到阿布达里岗,遭到后金兵夹击,刘綎
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东路总兵官刘絍,明朝骁将,曾打过缅甸、倭寇,更率
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大小数百战,威震? 内)朝鲜兵大惊,不战而降? 明
经略杨镐闻知三路兵败,急令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这一次战役,双方作战五日
,后金大获全胜。萨尔浒之战的结果,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从此明朝在军事上
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萨尔浒战后
不久,后金又连下开原、铁岭,并灭掉叶赫,兵锋直指辽沈。 这场大战是清兴亡
的关键,当时明朝国力强大,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人口缴税
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
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右。其时满清人口约为50、60万,士兵为十万左右。
无论怎样计算,明朝的人口远胜满清。明朝可算是有近乎无限的补充能力,满清却
是难以承受一败。就战前条件权衡,未必能证明满清一定能够胜利。明军各路指挥
官都还是有能力的。从后来的明清多次战争来看,明军问题主要在于士兵的战斗力
,野战能力极差,而且士气低落。明清的兵力差距很大,当时明军士兵还没有畏惧
"辫子军"的心理,取胜不是没有可能。
而努尔哈赤能够以集中兵力,利用时间差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三路明军交战
。这种运动战中部队的快速行动速度、持续作战的战斗力,以及统帅高超的指挥能
力,的确令人咂舌。明朝后期赖以克敌制胜的锐利火炮在这场战斗中派上用场。火
炮固然威力大,攻击力强。但是致命缺点的是移动力差,如果一味依靠火炮,在野
战中反而会拖累部队。这场明清第一次大战,暴露了明军一些问题。随着以后的战
略的发展,明军这些问题越来越体现在战略决策上,从而导致明军一次又一次的失
败。因为战争的原因,造成巨大的军事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激化了国内的
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袭击,两面作战。袭击,两面作战。不过当时谁也
不会料到满清将会取代明朝入主中原。满清无论从哪方面说,根本没有灭亡明朝的
实力,(事实上明朝也不是满清灭亡的),在军事实力上满清也缺乏统一中原的兵
力。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一代雄主,以战略眼光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先天不足,
没奢望满清能战胜明朝,只是努力想让明朝承认满清在山海关以北的统治地位,所
以战略上一直很谨慎。满清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明朝招致灭亡,完全是自身的原
因。满清取代明朝,是在明朝自身、李自成以及满清的合力下造成的。


1楼2014-12-17 21:36回复
    6.2. 二是外患
    满清日益强大起来。
    自 尔浒之战到努尔哈赤死,明、满清间又发生过几次战役,满清先后攻取沈阳、
    辽阳、广宁等重要据点,从辽河以东扩张到辽河以西地区,明军节节败退。满清继
    续向明进攻,在皇太极时期,清军曾四次入关攻明。所谓入关攻明,是指清军不由
    山海关,而由间道越过长城,深入明之内地,大 燎缆由 ,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
    力。
    不久,清军又取得松山之战的胜利,击溃明军十余万。明崇祯帝即位以后,起用名
    将袁崇焕。皇太极见辽西方面袁崇焕坚城难攻,于是计划绕道进袭北京。崇祯二年
    (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军出动,以蒙古军为响导,从龙井关、大安口入塞,攻
    破遵化,包围北京。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不久
    ,崇祯帝杀袁崇焕。
    这次皇太极统兵入塞,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于次年自率大牟退
    还沈阳,留阿敏等驻守关内四城。
    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祟祯六、七年间(1633--1634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投降为满
    清带来许多兵马和船只,并且带来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武器,
    金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了。
    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
    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
    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乐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
    卢象形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 貌圆?
    欲战,结果卢象形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 畿辅,连下
    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
    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
    ,满载而归。
    几年后,明清之间又发生规模巨大的松山之战。先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
    极发大兵围攻锦州,势在必克。清兵逼城列营围困,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明朝
    即遣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集结宁远。
    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
    同时又有密敕刻期进兵。洪承畴迫不得已,即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赴
    援,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抵松山后,因军中乏粮,诸将
    各怀去志,不待军令,争相率军逃奔,返口宁远就食。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
    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先后被斩杀者五万三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无计
    其数。最后,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士卒不过万余, 援皆绝。崇祯十五年(
    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解送沈阳,投降清朝。不久,锦州粮尽援绝,祖
    大寿也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
    此明朝在关外已不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
    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
    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
    王,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头。
    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诸军
    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这年八月,皇太极死,庙号太宗,葬昭陵,其子福临
    继位,由多尔衮辅政。这时关外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均为清朝所有,唯宁远等
    四城未克。


    7楼2014-12-17 21:38
    回复
      2025-05-30 01:36:29
      广告
      6.3.三是用人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
      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 崇焕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他杀死或逼得自杀
      的督师或总督,除 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他责备"臣皆亡国之臣",难道真的是手下没有忠君爱国的人才吗?事实上我们知道
      的明朝可用之才还是有很多的。军事才能极高的有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乃至
      后期的吴三桂,这些都是难得的将才,如果能够给他们必要的信任和权力,足以抵
      挡住满清的进攻。政治上更不用说,大批的明朝降臣为满清效力时,能够提出正确
      的国策。尤其是洪承畴,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满清的进驻中原,稳定江山和他的战
      略有很大的关系。
      只不过是崇祯缺乏用人的才能而已,这个倒不是崇祯的错。
      崇祯个性上的缺点,加上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这一堆烂摊子任谁也难以处理。崇
      祯这个亡国之君有点儿冤。但是既然身为大明皇帝,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既
      然崇祯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也没必要苛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
      ,至少能够做到用制度的完善来避免因为个性、劣根性犯下大错。


      8楼2014-12-17 21:38
      回复
        12.南明小朝廷战略
        南明小朝廷更是将明朝的弱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甲申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南京明朝大臣们面临
        解决王朝继统问题,崇祯的三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而当时
        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三者分别在广
        西、四川,地处僻远,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路王
        朱常芳。(在鹿鼎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自己拥护的皇位继承正统,这些爱国志士
        内斗不断)
        阉党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谋此事,阮大铖建议立福王朱由崧。其时福王有昏
        庸之名,但是阮大铖、马士英认为这样的皇帝容易控制,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
        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宣布拥立福王。
        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七不可",即贪、淫、酗酒、不孝、虞下、不读书、
        干预有司,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作了皇帝定会误国误民。
        然而,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史可法与高弘图无奈,也只得加入
        了奉迎的行列。
        南明控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人力也
        比清廷所控制地区雄厚。
        当时南明设江北四镇,共拥兵三十万。武昌的宁甫侯左良玉,拥兵二十万。
        福王继位后,组成了东林党 阉党混合的母 螅说骋蛭荡饔泄Γ莆粘⑷?
        ,竭力排挤,打击东林党人,史可法受排挤,离开南京,督师扬州,高弘图被迫辞
        职。
        阮大铖入朝后,任兵部尚书,借作"顺案"之名,恢复了特务机构东厂,处死了东林
        党和复社人士。史可法曾上书要求给士兵加饷,然而马士英却将奏折扣下,将史可
        法的士兵的薪水全扣了下来。当时众将怂恿史可法反南京,以"清君侧"为名,将马
        士英杀掉,但史可法以大局着想,没有同意。
        朱由崧在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荒淫透顶,政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
        皇帝如此,大臣们也不逊色。将领们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对目前的现状毫无了解

        江北四镇中,二刘之兵皆"虚夸不中用",惟高杰兵战斗力强。高 缀疯铈瘢匆?
        然拒绝清肃王"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诱降,疏请以己重兵驻归德,冒大雪
        ,沿黄河筑墙,专力防御清兵,并联络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以奠中原"。不料许定
        国暗通清兵,设计于酒后谋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至仪封。
        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势危急之际,拥有数十万重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发兵南
        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却公然提出:"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
        于左良玉之手"。当时有人抗言:"淮扬最急,应亟防御。"马士英命令"有议守淮者
        斩",朝议之后,竟诏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
        史可法扼守扬州,以身殉国。他的顽强抵抗招致满清的"扬州十日"大屠杀。
        孙可望后期的飞 锇 扈,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卖身投靠。
        郑成功有大志、有军事才能,却私心自用,断送华南抗清大业。之后退守台湾,一
        心守护自己郑家的地盘。
        明清之际优秀军事家李定国也是悲剧,出滇抗清前期遭孙可望妒恨,无法在两湖、
        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却
        是郑的虚应,结果导致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最后只好死而后已。
        整个南明前期是建立在错误估计形势上的,朝廷加上继承了昏庸腐朽的传统,导致
        了这样的结果。后期南明团结了几十万大顺军、张献忠的战败部队,提出反清复明
        的口号,共同对付清兵。但是大势已去,各个将领各自为政,没有任何政改吏治,
        既不得民心,又没有军心,被吴三桂各个击破。
        南明前期的战略很重要,当时满清刚进入北京,政权不稳,而且准备也不足,南明
        有足够的实力收复北京。但是南明面临满清这样的强敌无动于衷,认知上出现方向
        性错误。一直以李自成为敌人,认为吴三桂携清兵入关是救了明朝的江山,以满清
        为友,打如意算盘,想和满清共同讨贼,图谋划江而治的天真战略。后来清兵兵临
        城下,满清早已稳定北方,只要不出现战略的重大错误,南明的灭亡已经是无可避
        免,更何况南明一直应对失策,回天乏术。此长彼消之下,南明之亡毫无悬念了。
        为什么南明前期会出现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呢?当时亡明者,李自成也。明朝的国都
        是李自成攻克下来,皇帝也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明朝的天敌是李自成,而没有把满
        清当成敌人。


        14楼2014-12-17 21:41
        回复
          以上为转载文章,不代表本人观点。


          17楼2014-12-17 2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