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战结束,美军不再买防水表,阿萨尔和美国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头,还剩下几千只瑞士表库存。日本人那时需要表,但是没有钱,不过他们有的是珍珠——车载斗量的珍珠。不久,阿萨尔就教儿子做易货贸易——用瑞士表换日本珍珠。生意很兴隆,没多长时间,他的儿子萨尔瓦多•阿萨尔,就被人们称为“珍珠王”。
1973年有一天,“珍珠王”的游艇停靠在法国圣–特罗佩。一位潇洒的法国年轻人,让–克洛德•布鲁耶从邻近游艇上过来拜访。布鲁耶刚卖掉了他的空运公司,用这笔钱为自己和年轻的塔希提妻子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买下了一座小岛——珊瑚礁环绕着蔚蓝海水,堪称人间天堂。布鲁耶对萨尔瓦多介绍说当地莹碧的海水中盛产一种黑边牡蛎——珠母贝。这些黑边牡蛎的壳里出产一种罕见之宝:黑珍珠。
那时候黑珍珠还没有什么市场,买的人也不多。但是布鲁耶说服了萨尔瓦多合伙开发这一产品,合作采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场上销售。但是萨尔瓦多首战不利:珍珠的色泽不佳,又灰又暗;大小也不行,就像早期步枪使用的小弹丸,结果萨尔瓦多连一颗都没卖掉,无功而返,回到了波利尼西亚。事情到了这种地步,阿萨瓦多本可以放弃黑珍珠,把库存低价卖给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做首饰,推销出去。但萨尔瓦多并没这样做,他又等了一年。他们努力改良出一些上好的品种,然后带着样品去见一个老朋友,哈利•温斯顿,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宝石商人。温斯顿同意把这些珍珠放到他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里展示,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萨尔瓦多在数家影响力广泛、印刷华丽的杂志上连续登载了整版的广告。广告里,一串塔希提黑珍珠,在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不久前还含在一簇簇黑边牡蛎壳里,吊在波利尼西亚海水中的绳子上,“养在深海人未识”的珍珠,如今来到了纽约城,环绕在最当红的歌剧女明星的粉颈上,在曼哈顿招摇过市。原来不知价值几何的东西,现在被萨尔瓦多捧成了稀世珍宝。就像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写的那样:“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事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可见黑珍珠本身是不值钱的东西,甚至被人看做是“畸形”的。但经过一系列的“经营”之后,变得“值钱”了。
铝曾经也是很值钱的东西,甚至远远贵过黄金。因为在电解铝方法发明之前,铝元素由于活跃程度高,难以还原(提炼),在欧洲曾经是只有皇族才能够享用的东西。十九世纪电解铝方法发明以后,铝的身价一落千丈,即使最普通的老百姓,厨房里也能有几件铝器皿。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约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玻璃器皿,当时只有有色玻璃。约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在那个年代,玻璃也是一种绝对地位的“奢侈品”。到十三世纪,意大利已经具备较为纯熟的玻璃制作工艺,但当时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一直到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铝和玻璃,为什么都曾经那么值钱?第一个原因,无疑是稀缺,第二个原因,无疑是上层社会的追捧。第二个原因是建立在第一个原因之上的。上层社会不会追捧一些随处可见的、不稀缺的东西。
钻石为什么值钱?
首先自然是“稀缺”。因为稀缺,才能控制供给端——量大则价贱。但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稀缺的,但并非每一样东西都值钱,这在于不同的“需求端”在起作用。钻石这个东西,被人为地划分进“宝石”的范畴之后,再加以“爱情”等元素,“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使得人们趋之若鹜。
钻石是自然界天然生成的硬度最高的东西,除了戴在手上脖子上,它的另一个用途是切割。用作切割的钻石,自然不要期望它能有多贵重。这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到现在来说,用作切割的钻石多是人工钻石。其实现在人工生成钻石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在2300℃、15到18万个大气压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在中心放一颗很小的天然钻石作为种子,在种钻周围是高温金属液体,在金属溶液的上层是石墨,在这种环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会从金属原子中列队走向钻石从而形成新的钻石。但人工钻石与天然钻石在结构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且人工制作钻石的成本也不低,产量较小。目前一些人造钻石,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实验室能够鉴定。
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某一天人造钻石的制作工艺,能够像做玻璃那样,那么钻石的价格是否会变得像今天的玻璃一样呢?
人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对价值的理解不同。各种物品的“需求端”状况自然也不同。在原始社会,人们把其他部族的人杀死,把头骨保存下来。收集得越多,越显示这个人有能力,有权利。(英文单词中力量和权利都是power这一个单词)。所以在那个时代,人的头骨可能是个很值钱的东西。
奴隶社会,奴隶主以拥有多少个奴隶,来显示财富。封建社会,地主以拥有多大面积的土地,来标榜财富。
现在再来看,通过肉搏和体能,可以杀掉多少人已经不再是“能力”,而即便是被拐骗到煤矿的“智障劳工”,都已是被当代社会道德所强烈谴责。
到资本社会,自然是用资本来代表财富,也就是“钱”。
再回到之前的问题。在钻石被人追捧之前,当时的人怎么看待这块“石头”呢?
当你理解了货币的流向,对奢侈品就会有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爱是因为超发的货币流入奢侈品市场,抬高奢侈品价格,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普通商品的“通胀”速度;恨是因为,这部分资金如果流入投资领域,则可以创造更多有价值的普通商品,通过增加供给来降低普通商品的“通胀”速度。
我们都活在经人为经营过的价值观里。钻石值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它值钱,所以它就值钱了。你可能觉得另一块石头值钱,但光你一个人觉得是不管用的。如果你有能力转变全社会对这种石头的认知,那么它又有可能变得值钱。它也可能将拥有一个类似“蓝宝石”“猫眼石”之类的其他名字。如果发生这种转变,那么就可以说,你经营了大家的价值观。
如果《泰坦尼克号》结尾时,露丝丢下去的不是“海洋之心”,是一个铝杯,或是一块玻璃,你会怎么想?而若干年后(或几百年),当钻石变得像玻璃一样普及,届时的人回顾《泰坦尼克号》,只怕是要加上一句旁白注释的。
沙漠,钻石换水,换不换?
大战结束,美军不再买防水表,阿萨尔和美国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头,还剩下几千只瑞士表库存。日本人那时需要表,但是没有钱,不过他们有的是珍珠——车载斗量的珍珠。不久,阿萨尔就教儿子做易货贸易——用瑞士表换日本珍珠。生意很兴隆,没多长时间,他的儿子萨尔瓦多•阿萨尔,就被人们称为“珍珠王”。
1973年有一天,“珍珠王”的游艇停靠在法国圣–特罗佩。一位潇洒的法国年轻人,让–克洛德•布鲁耶从邻近游艇上过来拜访。布鲁耶刚卖掉了他的空运公司,用这笔钱为自己和年轻的塔希提妻子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买下了一座小岛——珊瑚礁环绕着蔚蓝海水,堪称人间天堂。布鲁耶对萨尔瓦多介绍说当地莹碧的海水中盛产一种黑边牡蛎——珠母贝。这些黑边牡蛎的壳里出产一种罕见之宝:黑珍珠。
那时候黑珍珠还没有什么市场,买的人也不多。但是布鲁耶说服了萨尔瓦多合伙开发这一产品,合作采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场上销售。但是萨尔瓦多首战不利:珍珠的色泽不佳,又灰又暗;大小也不行,就像早期步枪使用的小弹丸,结果萨尔瓦多连一颗都没卖掉,无功而返,回到了波利尼西亚。事情到了这种地步,阿萨瓦多本可以放弃黑珍珠,把库存低价卖给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做首饰,推销出去。但萨尔瓦多并没这样做,他又等了一年。他们努力改良出一些上好的品种,然后带着样品去见一个老朋友,哈利•温斯顿,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宝石商人。温斯顿同意把这些珍珠放到他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里展示,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萨尔瓦多在数家影响力广泛、印刷华丽的杂志上连续登载了整版的广告。广告里,一串塔希提黑珍珠,在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不久前还含在一簇簇黑边牡蛎壳里,吊在波利尼西亚海水中的绳子上,“养在深海人未识”的珍珠,如今来到了纽约城,环绕在最当红的歌剧女明星的粉颈上,在曼哈顿招摇过市。原来不知价值几何的东西,现在被萨尔瓦多捧成了稀世珍宝。就像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写的那样:“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事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可见黑珍珠本身是不值钱的东西,甚至被人看做是“畸形”的。但经过一系列的“经营”之后,变得“值钱”了。
铝曾经也是很值钱的东西,甚至远远贵过黄金。因为在电解铝方法发明之前,铝元素由于活跃程度高,难以还原(提炼),在欧洲曾经是只有皇族才能够享用的东西。十九世纪电解铝方法发明以后,铝的身价一落千丈,即使最普通的老百姓,厨房里也能有几件铝器皿。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约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装饰品和简单玻璃器皿,当时只有有色玻璃。约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制造出无色玻璃。在那个年代,玻璃也是一种绝对地位的“奢侈品”。到十三世纪,意大利已经具备较为纯熟的玻璃制作工艺,但当时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一直到1688年,一名叫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从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铝和玻璃,为什么都曾经那么值钱?第一个原因,无疑是稀缺,第二个原因,无疑是上层社会的追捧。第二个原因是建立在第一个原因之上的。上层社会不会追捧一些随处可见的、不稀缺的东西。
钻石为什么值钱?
首先自然是“稀缺”。因为稀缺,才能控制供给端——量大则价贱。但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稀缺的,但并非每一样东西都值钱,这在于不同的“需求端”在起作用。钻石这个东西,被人为地划分进“宝石”的范畴之后,再加以“爱情”等元素,“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使得人们趋之若鹜。
钻石是自然界天然生成的硬度最高的东西,除了戴在手上脖子上,它的另一个用途是切割。用作切割的钻石,自然不要期望它能有多贵重。这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到现在来说,用作切割的钻石多是人工钻石。其实现在人工生成钻石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在2300℃、15到18万个大气压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在中心放一颗很小的天然钻石作为种子,在种钻周围是高温金属液体,在金属溶液的上层是石墨,在这种环境下石墨中的碳原子会从金属原子中列队走向钻石从而形成新的钻石。但人工钻石与天然钻石在结构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且人工制作钻石的成本也不低,产量较小。目前一些人造钻石,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实验室能够鉴定。
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某一天人造钻石的制作工艺,能够像做玻璃那样,那么钻石的价格是否会变得像今天的玻璃一样呢?
人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对价值的理解不同。各种物品的“需求端”状况自然也不同。在原始社会,人们把其他部族的人杀死,把头骨保存下来。收集得越多,越显示这个人有能力,有权利。(英文单词中力量和权利都是power这一个单词)。所以在那个时代,人的头骨可能是个很值钱的东西。
奴隶社会,奴隶主以拥有多少个奴隶,来显示财富。封建社会,地主以拥有多大面积的土地,来标榜财富。
现在再来看,通过肉搏和体能,可以杀掉多少人已经不再是“能力”,而即便是被拐骗到煤矿的“智障劳工”,都已是被当代社会道德所强烈谴责。
到资本社会,自然是用资本来代表财富,也就是“钱”。
再回到之前的问题。在钻石被人追捧之前,当时的人怎么看待这块“石头”呢?
当你理解了货币的流向,对奢侈品就会有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爱是因为超发的货币流入奢侈品市场,抬高奢侈品价格,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普通商品的“通胀”速度;恨是因为,这部分资金如果流入投资领域,则可以创造更多有价值的普通商品,通过增加供给来降低普通商品的“通胀”速度。
我们都活在经人为经营过的价值观里。钻石值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它值钱,所以它就值钱了。你可能觉得另一块石头值钱,但光你一个人觉得是不管用的。如果你有能力转变全社会对这种石头的认知,那么它又有可能变得值钱。它也可能将拥有一个类似“蓝宝石”“猫眼石”之类的其他名字。如果发生这种转变,那么就可以说,你经营了大家的价值观。
如果《泰坦尼克号》结尾时,露丝丢下去的不是“海洋之心”,是一个铝杯,或是一块玻璃,你会怎么想?而若干年后(或几百年),当钻石变得像玻璃一样普及,届时的人回顾《泰坦尼克号》,只怕是要加上一句旁白注释的。
沙漠,钻石换水,换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