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楷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笔 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 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古人说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 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 飘扬、犀利飞动。②笔划有规律的发展, 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 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八法之中 。每一点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笔 划互相呼应的。永字的八个笔划按其所处 位置各有名称,不再赘述。③起止三折笔 ,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古人 说"真多用折,……折欲少驻,驻则有力。" 运笔中锋则多遒润。楷书的来源及文字特 点: 又称“真书”、“正书”,兴于汉末,兼 采隶书、草书之长而形成的字体。楷书一 方面吸收隶书结构匀称、笔画清晰的长处 ,吸取草书的简易精神;另一方面纠正草 书缺乏规律性的缠绕结构,将隶书的波折 笔形改为平直,方扁字形改为方正。所以 ,楷书对草书来说,是化草为正;对隶书 来说,是化繁为简。楷书的出现,标志着 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最终定型。它在表意体 制允许的条件下,最大的限度实现了“简”、 “明”、“美”的统一。简化了篆书、隶书的笔 形和笔画,字形明晰,便于区别,笔画匀 称,格调和谐。楷书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 体,常见的印刷体楷书有宋体(老宋体) 、仿宋体、长仿宋、正楷体、黑体,并有 各种不同的字号。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 主要书体之一,又称“今隶”、“真书”、“正 书”、“正楷”等。因其形体方正,可作楷模 而故名。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楷书 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退化而成 的。早在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以能 看到一些楷书得体势,《熹平石经》的正 方字,《张迁碑》的方劲用笔,实际开启 了楷书的先河。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 ,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 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 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 正统地位,经过长期的试用证明了它是实 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 来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 书法史上的一大宗。我们常说的“真、草、隶、篆”四体,楷书居四体之首。楷书的开 创和确立之功,应首推钟繇。小楷小楷, 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 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 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 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 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 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 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 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 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写小字的重心 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 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 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 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 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 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 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 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 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 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 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 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 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 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 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楷书的 发展历史:钟繇(151—230年)字云常, 三国魏颖川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 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 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 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 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 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 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 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 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 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 为著名。钟之后,最为著名的就是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了。王羲之(公元303—361 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官至右 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王内史”。其书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 二”的高度,被尊为古今莫之与京的一代“书 圣”。他的楷书传世之作均为小楷,其代表 作品有《黄庭经》(见图2—25)、《乐毅 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等。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幼从父学书,少有盛名,人们尊为“ 小王”。他的楷书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洛 神赋十三行》小楷。其字迹在宋时有九行 ,贾似道又得4行,合起13行刻于玉石上, 故世称《玉版十三行》。在南北朝时期, 北朝一直战乱不止,但是这些北方少数民 族,受到中原及南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 新的文化。在书法上,北朝盛行石刻,在 书法史上我们将北朝的石刻称之为“北碑”。 它在楷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北碑流 传最多的为魏碑,所以我们常称它为北魏 书体。由于这些石刻多出于下层书匠之手 ,所以流于粗糙疏率,往往错字、别字比 比皆是。作者的名字也多不可考。北魏的 石刻,多以墓碑、墓志、摩崖、造像等几 种石刻形式。较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 、《嵩高灵庙碑》、《张玄墓志铭》、《 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崔敬墓志 铭》等。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为生人 祈福或亡灵超度,在河南洛阳龙门的崖壁 刻成佛像,并附志铭文,称之为造像。后 人选了书法最精者二十种,合称《龙门二 十品》。隋朝的书法,也以刻碑为主。主 要有《龙藏寺碑》—后人誉为“隋碑第一”、 《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唐 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文学 艺秀的书法作品。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 倡,书法被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 楷书在唐朝初年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初唐 大书家很多,成就卓荦的有欧阳询、虞世 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四人被后人合称“ 初唐四家”。 欧阳询,字信本,官至太子率 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他的楷书笔力遵劲 ,法度森严,结构平稳之中寓险奇。他的 楷书,被后人奉为楷书极则,称为“欧体”或 “率更体”。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舍利 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虞恭 公温彦博碑》等等。尤以《九成宫醴泉铭 》著名。此碑简称《九成宫》,最能代表 欧体风神,评者多称之为“楷书之正宗”“真 书之冠”。其用笔稳健平实,结体较长,清 秀之中带有险劲。因此碑十分著名,摹拓 日广,损坏较重,又经后人洗凿,有失原 貌。虞世南,字伯施,官至秘书监,封永 兴县子,世称“虞永兴”。他曾师事智永,得 王羲之嫡系真传。他的楷书继承二王,精 神内守,含润温和。楷书作品只有《夫子 庙堂碑》和小楷《破邪论序》传世。《夫 子庙堂碑》,为虞世南中晚年作品,深得 《玉版十三行》规范,秀丽圆通,毫无火 气。宋代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有诗赞道 :“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足 见此碑之珍贵。褚遂良,字登善,官至谏 议大夫,中书令,吏部尚书,封河南郡公 ,世称“褚河南”。他以擅书见重于唐太宗。 他深得隋碑之髓,又参以虞世南、王羲之 ,体势更为宽博。代品作品有:《雁塔圣 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术在唐朝也是最辉煌的时代,唐朝更是 书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