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海吧 关注:502贴子:1,437
  • 1回复贴,共1

宫玉海:《山海经》无“密码” 解读关键是语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本段转自此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04/23/7814856_161781667.shtml
最近,有机会在《发现之旅》中“旅行”了一次,但其间并没有充分表达关于《山海经》的一些观点。如出书年代、作者、书的性质及共历史价值等,别人的说法也并不代表我的观点;特别是不管“独立学者”也好,“假学者”也罢,有些说法不实,而且矛盾,因此有必要给予澄清。
一、《山海经》的作者、年代问题
在《山海经》的作者、出书年代上确实有不同看法,但它绝不会是“千古之谜”。早在汉代,刘向父子就已经认定:“五藏山经”为大禹之作。这是十分准确的,因为经中说的“禹父”、“禹曰”等,已明白体现出这一点。后来一些研究者,不相信这些确凿的证据,而宁可质疑,或盲目争议下去,实无必要。
在历史著作中,早有记载:在尧代之初,派大禹去考查世界,“五藏山经”就应该是汇报材料。这些可见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古著。后面的《荒经》、《海外经》、《海内经》则应为夏、商和周初时“大章”(土正)的考察,有些是对现状的补正。这是当时作为世界的最高君主治理的需要,普通老百姓也可能看不到这些。到了周朝衰微,《山海经》流传于世,才开始见于“百家”。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文字的变化,版本的错简等,内容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1楼2014-12-24 10:40回复
    六、大禹只能生在东北集安
    这个题目,已提出十个年头了,大禹的生地,至今以生于东北集安之大禹山,论据最为翔实。现在已有25条论据。近期有本《集安百科》,勉强收入“大禹生于集安”一条,但说“褒贬不一”,“至今无定论”等,很是奇怪。
    条目中说:在2001年7月集安举行“山海经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认定大禹只能生于集安,当时悬赏征集反对论据,未见应者。既然给重奖都没人出来反驳,又哪里来的“贬”呢!可见,这“贬”字是主要编书者强加上的。那么,不妨问一下:既然你们要“贬”,为何当初不去拿出反对论据,而且又有重奖可得呢!
    大禹生于集安,只能如此。因为大禹的母亲是有莘氏女;有莘氏就在东北地区东南一带,而曾在集安居住过的“百济”(北齐之国),国王即称阿莘王。大禹母亲之墓即3319号古墓,有“禹母石”为证。谁也改变不了。在甲乙川,还有“启母石”(大禹夫人之石)汉武帝来东北时,曾去拜过,这也可为旁证。
    随巢子说:“禹生于碣石之东”,这个地方当然在东北。《海外北经》说:“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禹所积石之山”就是碣石山,正是当初河水流入渤海之地。特别提到这个地方,是因为和大禹有直接关系。“碣石之东”,正是东北的东南部。随巢子是墨子弟子,居鲁国。墨子为“宋之蒙人”,为东北人,姓司徒,为商人之后,名翟(dí),居台山,为墨家,故号墨名氏。墨子对大禹治水比较了解,在书中曾记述了大禹治水时的路线。“禹治水出于紫蒙之野”,他当然十分清楚。紫蒙就是东蒙,指东北地区。《论语·季氏》:颛臾“先王命为东蒙主”,就指颛顼曾被少昊任命为东北地区首领,高阳之国就在东北。
    那么,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大禹的故乡却有人出来不让大禹落户呢?这就是那些为“高句丽”当吹鼓手的人在作怪。
    “高句丽”是汉唐间的汉人反叛集团,最后为唐王朝剿灭。现在有人招“高句丽”之魂,行分裂中国之实;而有少数伪历史学者,跟着起哄;说他们是“卖国贼”,他们还不服;实际上,他们和卖国贼的差距并不太大。正如他们公然所说:“大禹若生在集安,那高句丽往哪儿摆呢?”可见这种“认贼作父”的勾当,确有政治谋算和背景。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先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崇敬的治水英雄,夏王朝及其灿烂的文化的缔造者。而丑恶的“高句丽”,一小撮民族败类,分裂国家的罪犯,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还能往哪儿摆呢!这些人的倒行逆施,其居心已昭然若揭了!
    有的人很霸道,当他们打着“学术”的旗号,搞歪曲历史,为虎作伥的勾当时,他们说这是纯“学术”问题。而当有人要纠正这一倾向,从学术角度论证大禹生于集安,反对粉饰“高句丽”叛乱武装集团时,他们又出来说:“不能用政治观点来代替学术论争。”真是耍尽两面手法,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和学术“玩家”,不免令人齿冷。跟着歪曲和叛卖跳舞的,不会长久。
    2010年8月14日凌晨


    5楼2014-12-24 1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