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海吧 关注:502贴子:1,437

宫玉海网易博客日志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宫教授博客链接:http://gongyuhai.blog.163.com/


1楼2014-12-24 10:48回复
    5、2010年8月26日
    【庭、夜、亥的形近字譌——《山海经》解字例一】
    在《南山经》中有“堂庭之山”,“庭”字应为“亥”。即今坦噶尼喀。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于1964年合并为坦桑尼亚。
    《大荒东经》中“有因民国,勾姓,天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即王子亥。《海内北经》“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王子夜的“夜”字即为“亥”之误刊。
    《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应为“坚庭”,即史书中的庭坚。坚庭即老童之子。《纲鉴易知录》载:“高阳王有才子八人,曰苍舒、颓敳梼寿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谓之‘八恺’”。“庭坚”即坚庭;《海外东经》又误为“竖亥”,于是就不清楚了。坚庭被派往南美洲,建“君子国”,即今阿根庭之地,旧译曾为“阿尔昆琴”。
    以上“亥”、“庭”、“夜”三字形近易混,特别在石版、木版中,有缺损时,被误认误刊,在所难免。后学者可参照历史而改正之。
    “亥”字可读为ko(咳)、ke(刻)、gai(该)、hai等音。
    2010年8月26日凌晨


    7楼2014-12-24 11:00
    收起回复
      6、2010年10月27日
      【先槛、大逄实为老岭、乐浪和大连——《山海经》解字例二】
      《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
      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1、“禹所积石”,这就是大禹治理古黄河时,运出的石料,堆放在渤海之中,即现在的碣石山。
      2、河济所入,指黄河、济水流入渤海、黄海。
      3、先槛、大逢无明确注释,但既与渤海、黄河有关,又为北经所载,当然地在东北南部和朝鲜一带。
      4、大逢极可能为大连之误;而先槛又写为“光槛”故而可疑,按“先”、“光”的古写与“老”字形近易混;“槛”又读为lan栏、兰;所以先(光)槛极可能为老岭、乐浪之误。(见下图)
      先(先) 光(光) 老(老)
      这样一来,问题豁然开朗,千古之谜即可迎刃而解。这段文字似应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老槛、大连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
      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可见,1、老槛为乐浪、老岭之另写;
      2、大逢为大连之误刊;大连即大廉,皋陶之孙,大费(伯益)之子,为鸟俗(谷)氏之先人;
      3、皋陶为大业(叶赫氏),伯费为大费,丹佛、达尔富尔、费城均与他有关。大费生大廉(大连)居东;又生若木,居西在秦地(包括四川)。所以大氏、大国(包括孔、孟氏)、渤海(大祚荣)均为女真族。
      4、重要的是碣石即大禹治水所积石之山,在老岭、大连之西。而随巢子所说:“禹生于碣石之东”,即明指东北之东南部,今集安大禹山当为真正的大禹诞生地;甲乙(嘉夷)川为大禹之故乡无疑。
      2010年10月27日凌晨


      8楼2014-12-24 11:01
      收起回复
        7、2010年8月27日
        【长乘、常 、蚕丛即雷公——《山海经》解字例三】
        《西次三经》:“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赢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长乘是谁?
        唐代李冉《独异记》:“常有疾,老子曰:‘先生疾甚,能无教语弟子乎?’常大其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柔耶!’‘齿亡乎?’曰:‘亡,岂非刚耶!’曰:‘天下事尽矣。’”常是老子的老师。
        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说:“蚕丛和鱼凫,开国何茫然?”认为蚕丛和鱼凫的由来和年代已茫然无考。但是,在中国古史中却也有相应的记载。《纲鉴易知录》:“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盈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歧伯而作《内经》。复命俞附、岐伯、雷公察明堂,究脉息;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其中的歧伯就是老子,又写为伯夷、伯夷高父、伯高、伯夷父。俞附,就是鱼凫、鱼复、鱼妇;雷公就是长乘、长、蚕丛。
        因为,一、说雷公而不提蚕丛;二、长乘居赢母之山,赢母,就是雷母,当时婚姻实行倒插门,即“普那路亚婚姻”;三、蚕丛和鱼凫、老子当时同为黄帝之臣,时在五千年之前。
        进一步看:鱼凫即古氐人国,蚕丛即古羌人国。《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上半为人面而鱼身,无足”,上段之地在“弱水中”,其西即怒江中游;正是中国西南部,古氐人国位置在其西。
        蚕丛即长乘、常;又读cuang创、窗。二氏皆为炎帝之族。后之羌人为黄帝之子少昊,“国于青阳”,“青阳”即羌,黄帝之次子,后封于西,其族人居氐人国,写为翟;黄帝第三子始均之族,封于北,称北狄,以区别于翟。
        2010年8月27日凌晨


        9楼2014-12-24 11:03
        收起回复
          8、2010年8月30日
          【“不句”——蒙古 “姑射”——苦夷——《山海经》解字举例四】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首先,此山在北荒之中,其地理位置应在今蒙古一带。“在昆仑北”,此“昆仑”不指非洲,而指来自昆仑的瞍瞒(寿麻、索马里)人。商汤伐夏桀之前,就先攻下卫皋之山,然后拿下内蒙、华北之东部一带,《商颂·长发》:“卫顾既伐,昆吾、夏桀”,“卫顾”指卫皋;昆吾指瞍瞒人,即今昌黎(长狄)以北地区。
          其次,“不句”,按古读b、p、m、f四音相通,“不”读mou;“句”又读勾,“不句”即mogou——蒙古。此词来源于伏羲氏族,《大荒西经》中的“偏句之山”,即盘古之山,又读曼古、蒙古之山,犬戎——牝(bì)牡所居,即古代蒙古人——靺鞨(蒙古利亚)族之故地。后北羌居蒙古,成为后蒙古人,以地为族名之故。
          《海内北经》:“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首先,此地在海内,又在朝鲜之东,当属今日本国。其次,当时称为“姑射”,并属“列姑射”,即库页岛和日本列岛的关系。姑,按古时g、k、e、h四声相通的规律,可读为ku,即枯、苦、库;射,又读yìt。姑射即苦夷;苦夷为魁,即鬼方人。“颛顼生老童,老童娶鬼方妹,曰女嬇,生肩吾……”老童娶了日本国的女子,生了肩吾(尖阁、昆吾)等六人,都非常杰出。帝尧时,舜派出高阳氏之才子中就有他们,世界各地的君子国,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2010年8月30日凌晨


          10楼2014-12-24 11:04
          收起回复
            10、2010年10月27日
            【姬、为——《山海经》解字例六 】
            《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
            吴姬天门,日月所入。
            日月山,就是现在英国苏格兰中部西海岸附近的尼维斯山。日,古又读为ni尼;月,古又读为wi维。天枢,并不是天的窗户;天指西方,西方的窗口,或天然枢纽。
            关键是“吴姬天门”。“姬”又写为“”,证明这个字不准确。因此就可能有第三字、第四字备选。当我们知道“西海岛”指古代英伦三岛,“吴姬天门”最可能是英格兰南部的“巨石阵”时,就可以设想这个字可能是不同于“姬”、“ ”而又形近的“”。因为:
            1、这个天门阵是石头砌的,和“鄂博”、“敖包”有关系;
            2、附近地名中有沃尔弗汉普顿,就有可能是“吴天门”的古读;
            3、这个巨石阵为嘘所建,而今地名为希鲁兹伯里,按古读应为“嘘氏地”;“伯里”应为俄语之поле,如的黎波里、波斯伯里,后面都是地。这一点和经文中相一致。
            这样一来,既读通这个词,又找到这个词的来源。所以下面说:
            有神,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命重献上天,
            命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嘘,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就明确了:
            1、嘘,原来生在英国,是颛顼之曾孙、老童之孙、黎之子;
            2、重和黎是兄弟两个人,重是大祭司,黎是土正;
            3、嘘,不是“噎”;“噎”是譌字;他位在极西(指欧亚大陆之最西端),观测日月星辰的度数、次舍(郭璞注)。原来“吴天门”是观天制历的天文设施。看来格林尼治天文台,还继承古人嘘氏的遗产,所谓“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实质在此。
            2010年10月27日凌晨


            12楼2014-12-24 11:09
            收起回复
              11、2010年11月6日
              【“番”读fan、pan、bo——《山海经》解字例七】
              “番”字多音多义,有时纯为记音。
              《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生禺虢,禺虢生谣梁,谣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番禺,应读pan yu,今广东省番禺即是,之所以为古代造船厂,是黄帝命他专职造船。他后来乘船到了欧洲,所以西班牙之名源于西番禺。但是,“番”在另一处,就读bo。《海内南经》: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
              郁水出湘陵,注南海。一曰相虑。
              伯虑,又称相虑,后写为番离,应读boli。相虑就是相思,当然有相思树为据。番离人出海,早期的到达波利维亚,晚期的到达波里尼西亚。波利维亚把马铃薯叫库马拉;波利尼西亚人叫它库马阿,就是《齐(济)民要术》中的苦麻菜。苦麻,是对甜(天)麻而言;天麻又称“山土豆”,苦麻就是家土豆,所以属于蔬菜一类,但不是苦菜。所以说马铃薯是从中国传入美洲的,而不是相反。
              吐蕃,又写为土鲁番。“番”不能读bo,而应读fan,蕃。西藏本是西洲,《西洲记》是写西藏的。而神农架,实际上是神农洲。洲,古又读架,即jiap,又读丈;如日本人古为州人,又写为丈人,但不当岳父讲,是岛夷的另称。
              现在的西藏人原为古羌人之一部。旧中国,常行“讨羌”;在西汉时,匈奴远去,以河西走廊为界,南羌为藏,北羌为蒙。所以西藏人和蒙古人都是少昊青阳氏之后裔。炎帝时的羌人是蚕丛,也作常、长乘;氐人是鱼妇、鱼复、俞附。后来的羌人是黄帝之长子“国于青阳”之居民,也是汉人之先民中的一支。
              西藏人经过吐鲁番到达西藏,走了许多年。其君主曾称为土蕃王;蕃,当然读fan,蕃息的蕃,不读bo。所以把土蕃王读为土播王自然不可以。同时,“唐番古道”不可读“唐播古道”。
              古时,我国东北东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称亳(bo),意为鸟国。鸟,英语为bird,写为薄、濮,又读为qiao(巧),俄国人把东北叫满洲里亚,就是孟鸟之地。孟鸟又读孟亳、满浦、满洲,鸟的日语为とり,在后面为どり;所以东北又有橐利国。孟鸟,又读为もんどり,马德里一词就从这而来,《山海经》中称为“灭蒙鸟”,意即西方之鸟国。《大荒西经》:
              有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
              弇州,就是安达路西亚山。五彩之鸟即凤凰之属,仰天,面向西天,即美洲方向。鸣鸟,就是灭蒙鸟。古读もんどり——马德里。好一个西班牙——西番禺,有百乐歌舞之风,至今不衰。
              亳(bo),古有三亳:韩亳、凉亳、孟亳。韩亳为伏羲之子咸鸟,读为韩亳、汉堡。凉亳为列阳之汉族,黄帝之后裔;后为大禹之领地。《诗·韩奕》:
              奕奕梁山,唯禹甸之。
              孟亳则为女真族,,孔孟都是大,是为大方、大国、大氏。其祖为皋陶为大业,伯益为大费,大费生大廉(连),大廉生孟鸟。渤海人如大祚荣,又可读孔祚荣、孟祚荣。大禹治水,伯益为助手;参加施工者是为亳人,即女真族。
              三亳后变成三韩,辰韩为汉,马韩为女真,弁韩为秽貊(mè)(室韦靺mè鞨gè),被高句丽称为韩秽,主要为百济。辰韩统一了朝鲜半岛南部,为后之新罗。所以“多金、朴两姓”(见《唐书》)。
              2010年11月6日晚


              13楼2014-12-24 11:13
              收起回复
                12、2010年11月7日
                【若木 若水 弱水——《山海经》解字例八】
                一、 若木、若水
                《海内经》:
                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山)名曰若木,
                若水出焉。
                南海,指印度洋,之内,指非洲北部和亚洲西南部;黑水指黑海,青水指青尼罗河;之间,指西亚南部和非洲东北部之间的一片空间。很明显,主要指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一带。
                有木,应为有山或有国,因为若水(尼罗河)不可能发源于一棵树上,而应发源于一座山或一个地方。所以这个若木,应指古埃及。古希腊语“若木”又为“诺姆”。西方古史书载:5500年前,在尼罗河两岸就已出现了六十五个“诺姆”,当然是指居民点,也就是村落、里弄。古希腊为伯鲧所建,其语言和古东北语言相通或相近。如集安市西部有叫“热闹”的地方,并不是因为那里比别的地方繁华,而是因为女真人之祖皋陶,娶了少典之子曰女华入赘于此,故名“叶赫诺姆”。皋陶名大业,叶赫氏即其直系后裔。“叶赫诺姆”,简称“热(叶)闹(诺姆)”意即叶赫氏村落。
                若水,指尼罗河,尼罗拼读为“若”,来源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之合流;尼罗古语(如日本语)为にぃろ(两色),尼罗河就是两色河。
                二、 若木
                《大荒北经》:
                北省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jiong)野之山。
                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泂野之山,即《北山经》中的谯明之山,又名诺木冈山。北有涿光之山,即《大荒北经》中的“成都载天”,蒙语即圣者赛汗——成吉思汗山;现名东赛汗山。古时“东方曰折”,东赛汗,即折赛(思)汗。“成”为“圣”或“子”的古语;成吉思汗又曰大山之子,即由此而来。
                帝舜时,大禹治水成功;为表彰和奖赏他的助手伯益,封于秦,赐姓赢,又嫁之“姚姓之玉女”,就是舜妻登北氏所生之长女宵明。伯益娶了宵明,自然就要住在那里,生了儿子曰若木,就是以此山此木为名的。若木后来继承伯益在西部的事业,居成都。成都,原为益都,后又称“榕城”,就是若木之城。有人把若木、若水统统理解为西方之木和西方之水,当然不准确。
                三、 弱水
                过去有些人以为“弱水”也就是西方之水,不确切。弱水不定指西方之水。(一)弱水指小水。如鸭绿江,古称弱水,又称小水;《汉书》:秽貊人“临小水而居”,就指鸭绿江。鸭绿,即“弱”的古读,所以又称之为弱落水。(二)雅砻江,也是弱水,它是四川的弱水,也指小水。(三)怒江原来也叫弱水,此为记音,“弱”在此应读为“诺”,流入缅甸,即伊洛瓦底江;后来改流入萨尔温江;伊落瓦底意即弱水干涸之河道,后来又有其它水流入,成为今之伊洛瓦底江。伊拉克的两河名称均来自云南(古伊甸园)的两条河,一为幼发拉底,源于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源于澜沧江,底格里斯河就是大青河;底,为大的古读,格里斯,为青,如英语green。
                古史中说颛顼生于弱水,有人认为是西方之水,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则没有确切的定指。于是有人以为是雅砻江。其实,颛顼就是耶稣的原型,他应生在西亚的耶路撒冷。因为颛顼之父昌意“降居弱水”,筑了耶路撒冷城,就是弱水城,是为圣城。耶稣生于伯利恒,即《大荒西经》说的“炎帝之孙伯陵”的另译。死海被记为“孟翼攻颛顼之池”,孟翼即阿摩利人。《圣经》中说:耶稣是嫩的儿子,这嫩的名字就和昌意有关。昌意又读常羲、尚羊;意又读阿、讹。嫩江、阿嫩河都是昌意原来的领地,《北山经》中有“章莪之山”,就是阿嫩河源;所以黎巴嫩之名也与昌意有关。耶稣就是颛顼,这些也是重要根据。
                中国的弱水有许多条,西北也有一条弱水,是黑河流入沙漠之前的一段,这可能是由于水势到这里之后已减弱了的缘故吧!
                2010年11月7日凌晨


                14楼2014-12-24 11:14
                收起回复
                  13、2011年1月1日
                  【太子长琴、长山、长虫——《山海经》解字之九】
                  一、太子长琴
                  《大荒西经》:“有芒山、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芒山、桂山、榣山,皆在今法国境内。当时祝融——黎为土正,“邛下地”至于西极,娶榣山之女生太子长琴,又生嘘。长琴,应读巴黎。古“长”字读巴,如巴山,为“帝之长山”;巴蛇,就是长虫、蟒。而“琴”,古又读离;伏羲氏斲(zhúe)桐为琴,名曰离徽;“离骚”就是琴操。现外语把小提琴叫violin,就是歪颚离。《风俗通义》说“大琴为离”,因为琴大不可携带,所以可以离身。其实,从伏羲氏开始制作琴,“斲桐为琴,曰离徽”,不分大小,皆曰离。
                  二、长山
                  中国古史把巴山叫“帝之长山”。《大荒西经》:“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大泽,即地中海,《旧约》称为大海;长山,指巴尔干。“之”为达到的意思。这个地方有白氏之国,即贝鲁特之古称;贝鲁为白,如贝尔格来德,即为白色的城堡。巴尔干,与伏羲氏有关,因为那是又叫“偏句之山”,就是盘古之山。西方历史学中,认为畜牧民族的祖先原住在这里。伏羲女娲家族,以蛇为图腾,人首蛇身有手足。所以此地又有流黄酆氏,即品都斯山,酆氏为伏羲家庭,凤姓。酆都即巴人之城,巴斯克、巴塞罗那等皆与巴人、凤姓有关。
                  三、长虫
                  长,古又读巴,即boa,英语:蟒蛇也。中国北方人把蛇叫长虫。《海外南经》:“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
                  南山国,即今纳米比亚,在非洲西南部,“结胸”即古吉松,故曰南山国在结胸国之东南。那里的蛇名为虫,即长虫;把鱼叫蛇。“蛇”字,古读为yí夷,如“委蛇委蛇”就是“逶迤逶迤”。这种叫法,正如中国北方语言,说明非洲人,多为中国古代移民。如布尔人就是东北的亳人,被称为“长在马背上的民族”。所以说现代非洲人,来源于中国。
                  2011年1月1日凌晨


                  15楼2014-12-24 11:15
                  收起回复
                    15、2011年1月27日
                    【大禹姓yi不姓si——由“母误吞薏苡”而得姓名】
                    《谷山笔尘·杂考》:
                    夏之姓姒,以吞薏苡而生。今按:苡,音以;姒,音似,两字不相蒙。
                    此典故出于《吴越春秋》:“有莘氏之女,得意苡而吞之生禹。“禹因以姒为姓。薏苡,有堕胎作用;禹母于秋后误以薏苡为高梁籽粒,吞之而早产,所以把大禹名曰禹。《说文》“禹”字第一义为流,流动;名禹,就是纪其为流产而生子。
                    同时,“禹”字甲骨文为并不是一条虫,而是人手持虫,虫在手上蠕动之义;所以《说文解字》“禹”字的第二义为“虫”,就不准确。其实,还是动与流动的延伸,或为蠕动状。郭沫若先生只知其二,不知其一,说“大禹不过是一条虫”,造成很大误导。
                    既然以薏苡之故姓姒,此“姒”字自当误yi以;而不可读si。在《康熙字典》中,姒,羊已切,养里切,就是yi以;又读shi,似,意同。所以“姒”字首先读yi以,而且和薏苡有关,只能读yi。既或有第二读音,薏苡从来不读yisi。
                    《谷山笔尘》之议,首先肯定了薏苡与大禹降生有关;但又认为“苡”应读si似“两字不相蒙”。那么,“姒”字是否与薏苡无关了呢?这种矛盾说法给后人造成困惑,并且以为“姒”就应该读si似,所以误读竟成了正读。
                    大禹是轩辕黄帝之五代孙,昌意之曾孙,颛顼之孙,伯鲧之子。黄帝长于姬水(夷水)故姓姬;共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其中有衣、伊、己、吉等,但无si 似姓。古人之姓氏可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大禹祖父为颛顼,为伊姓;即耶稣,西方称为“伊萨”;颛顼生老童,老童伊姓;伯鲧鱼姓;大禹姒姓,都与姬(夷)谐音。所以吉姓,伊姓都是汉族,而非女真。
                    大禹是我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夏王朝的开创者,其影响十分深远。如果连他的姓氏都读不准,这确实不可思议。可见一些古人的考据、通假的不可全信。现在应正式定位;大禹姓姒读yi以而不读si似。
                    2011年1月27日凌晨


                    17楼2014-12-24 11:17
                    收起回复
                      17、2011年3月11日
                      【超级国宝 情系八方 一言“改”鼎 未免轻率】
                      “司母戊鼎”不可更名
                      “司”和“后”古体书写不存在随意互换性
                      “司母戊鼎”是超级国宝,已经反复考证,早已定名。虽然过去有人提出过“司”字可能为“后”字,但已被否定。现在突然有专家心血来潮,决定改名,把“司母戊”改成“后母戊”,这实在是轻率之举,绝对不可取。
                      “司母戊鼎”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因为鼎中有铭文“司母戊”而得名。1970年前后,确实有过争议,但终究还是“司母戊”之说占了上风,所以沿用至今。去年12月18日国家历史博物馆官方网站证实,目前专家多释读为“后母戊”,所以此国宝入住新展区时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然而,更名是大事,也应当经过论证,有所依据才行。有人说“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因此,就认为“司”字就可以是“后”。这种说法不仅十分牵强,而且出于对古文字的无知。如果是一般人提出也就罢了;考古专家如此水平,令人颇感意外。
                      甲骨文、钟鼎文中,确实有些字的写法可正可反;但那是对同一个字而言。而“后”和“司”是两个不同的字,有不同含义,那怎么可以通用,又怎么可以正写成“司”,反写成“后”呢!例如“有”字,上边的“又”,可以写在左面,又可以写在右面,不管怎么写,它都是“有”;但是如果把“左”写成“右”,把“上”写成“下”,那正好相反,又如何自由得了呢?又如,“都”字的偏旁可以写在左面,“障”字可以写成“鄣”,但是若把“陪”写成“部”,意思就不一样了。因为原来的“阝”本是“邑”和“阜”两种不同字体。“司母戊鼎”的“司”字本是正写,为何偏要去反认,这难道不是笑话么!
                      “司母”过去有人释为“饲母”,就已经相当不雅,现在如果改为“后母”,怕只能解释成“后妈”了!有人强辩说:“后”说明这“母”的身份;但“后母”和“母后”,却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无法混用。
                      实际上,“司母”本应该为“司马”,为最高军事官员,掌握军权者;此鼎出土于武官村,非常符合主人身份。《吕氏春秋·喻大》中用“歧母”来代指亚洲;“歧母”就是喜玛(拉雅),又读为“茶马”;写成查谟,也读“茶马”。所以“母”和“马”在记音、记事时可以通用。“后母”读成“后马”则只能是“后妈”。有人会说:“司马”之官名,按《辞海》是从周代才开始出现的。错了。《纲鉴易知录》:“少昊时,睢鸠氏,司马也”。说明“司马”之名,在尧代之前既已存在,有时和“司寇”合并,有时独立;商代为何不会有“司马”?
                      有人说这个“母”的名字叫“戊”,也讲不通。如果祭祀“母”而直呼其名,也太不像话;再说,商史中有何人之母叫“戊”,而且如此显赫!许多青铜器也不完全是礼器,如鼎、镬都是饭锅一类的用具。像“司母戊鼎”这样重大物件,只有公侯之家或军营才可以使用。古代所谓“钟鸣鼎食”之家,就指这而言。特别要指出:有些青铜器上铭文多为记其主人之名的,如“曾侯乙”等,未见过有自己铸器,要刻上别人名字的。
                      在商代,人名与戊有关系的重量级人物要数太戊。太戊为商人第十代帝王;为第八代帝小甲之弟。小甲崩后,其子尚幼,由其弟雍己继位。雍己崩,小甲之子已长大,本该继位,但太戊却得到了王位,说明太戊是实力派,最可能握有兵权。也只有太戊,做为小甲之弟,执掌兵权,兼又有权铸鼎,这也是养兵的需要;在鼎上铸上自己的名字才最合情理。特别是太戊在位年代,正与此鼎铸造于公元前14世纪至11世纪年代相吻合,这不会是偶然吧!铸造与拥有如此大鼎,在商代非太戊不可;做为一代中兴之君主,留下此鼎,堪为纪念。
                      “司母戊鼎”是重量级国宝,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命名、改名关系重大;不能由几个专家说了就算,说改就改。社会主义民主还包含有学术民主这一含义;网民们的意见更不可忽视。中国有句老话:一言九鼎。现在有的专家要“一言改鼎”,实属轻率。“司母戊鼎”不能改名!千万不要像《夏商周断代工程》那样,少数几个“权威”把持,主观武断,用考古代替历史研究,最后造成不小的误差。如果当时真的信了他们,把教科书、辞书、历史年表等统统改过去,是不是还得改回来呢!
                      “司母戊鼎”不可轻易更名,教科书之类也不能轻易跟着改,否则又会是一件麻烦事!
                      2011年3月11日



                      19楼2014-12-24 11:20
                      收起回复
                        19、2011年4月8日
                        【“茶马古道”不是以茶换马】
                        最近,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了有关“茶马古道”的内容。据专家介绍:“茶马古道”名称的来源是“用茶叶去换少数民族的马”,所以叫“茶马古道”。这种说法十分可笑!纯粹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同时,“茶马古道”并不是“丝绸之路”,二者绝不重合;而是自古以来,沿喜玛拉雅山麓的一条东西通道。过去关于云南边境的一些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就是这个题材。
                        首先,什么是“茶马”?有人以为“丝绸之路”是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要外贸商品,所以“茶马古道”也会是以茶换马的贸易通道。这当然不对。再说,“茶马古道”还有盐巴、布匹等重要生活资料由马帮来运输,从未见有换马的记载。“茶马”是地理名称,来源于“歧母”。“歧母”也就是现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古读“茶马”。《吕氏春秋·喻大》:
                        地大则有尚羊、不庭、歧母、群羝,天翟、不周。
                        尚羊,就是阿尔卑斯山脉,代指欧洲;又写为常祥,尚仪,就是昌意的另写;又称广寒山、寒荒之国。嫦娥就是西方之美女,因常羊而得名。不庭,指巴布亚,代指澳洲;《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
                        《海外南经》: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皮母地丘,就是不庭。群羝,就是落基山,以盛产羚羊而得名;代指北美洲。天翟,就是安第斯山脉,代指南美洲。不周,就是东非大裂谷,代指非洲,过去总有人以为是指中国西北的小不周之山,当然可笑。此山全名为不周负子,今读莫桑比给(jǐ)。
                        歧母,就是喜马拉雅山脉,代指亚洲。歧母又读茶马,正如china又读chana一样。歧母就是今克什米尔的查谟。查谟是古代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我国云南及两广,古时的陆路交通和贸易往来,就是沿着这条古道到达查谟,从这里连接通往西方各国的。
                        “茶马古道”要比“丝绸之路”开拓的更早,因此称为古道。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皇”时代。从昆仑山下来,到达古支那地,再进入云南境内,当时叫“伊甸园”,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海内经》提到“弱水”(即怒江)时: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株,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太昊爰过,黄帝所为。
                        这棵树就是《创世纪》中的那棵橄榄树。因为40天洪水浸泡,中间已无枝杈,《海内南经》说,其皮引之若缨(头发),只见上面有许多枝条,下面有老树盘根;它的果实像咖啡果,它的叶子像芒果树。最后两句特别重要:太昊指伏羲,他从昆仑下来,由鸽子衔来的橄榄树叶,找到这棵树;到达这里,就是古支那地。黄帝从昆仑下来,把这棵古树保护起来。当然中间也有神农氏的活动,因为《穆天子传》中说:穆天子(周穆王即所罗门王)在昆仑山上“观黄帝之宫(布达拉宫),封轰隆之葬”。轰隆,即炎帝神农氏之祖方雷氏之墓葬。也正因此,《山海图》中把喜马拉雅山脉称为“三天子都山”。其“都”,就在古克什米尔,查谟即其中心。
                        经过十年动乱,产生“文化断层”;过去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今却成了“不解之谜”。有的“专家”并不了解历史,更不懂古代语言,却敢于杜撰,胆固大矣,但于事无补,更造成误导,贻患难除。近年来,许多笑话都出自这种“专家”的手里。类似的有把“唐番古道”读成“唐播古道”,“吐蕃王”读“土播王”。更多的如“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情人节”,“孔子诞辰在9月”,还把孔丘(mu)读成孔邱;把“帝喾(go)”读“帝酷”、“帝窖”,把“春风山斗(陡)峭”读成“春风料峭”,把“司母戊”读成“后母戊”等,未免荒唐。尚望以中华文明为重,对人民和后代负责,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研究探索,拿出真实的诠释以飨读者和听众,则中国幸甚,世界幸甚!
                        2011年4月8日凌晨


                        21楼2014-12-24 11:22
                        收起回复
                          20、2011年4月11日
                          【关于古代的舞蹈】
                          一、陕西出土的木俑跳的是“胡旋舞”,不是“胡腾舞”
                          4月8日中央电视台介绍了陕西出土的唐代木俑,有专家鉴定为“胡腾舞”,这是不对的。因为“胡腾舞”以腾跃为主体动作,而“胡旋舞”则以旋转为主体动作。这五具木俑的姿势,是在旋转之前的预备姿势:两只脚呈丁字形,正是准备旋转。如果是腾跃之前,两腿必须下蹲。在唐诗里,既有关于“胡腾舞”的描述,也有关于“胡旋舞”的描写。
                          白居易在《新乐府·胡旋女》中写道:
                          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
                          在专家介绍中,指安禄山能跳“胡腾舞”,实际上是“胡旋舞”。白居易此诗中明说: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知。天岁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木俑除了双脚的姿势外,两臂上举,正是“弦歌一声双袖举”的样子。当然,考古鉴定家,不一定学过舞蹈,出点误差,也在所难免。
                          二、古代的万舞——“文万”与“武万”
                          “万舞”就是群舞,就是现在所说的“waltz(华尔兹)。“文万”为交谊舞,过去又称为接触舞,主要指男女接触。《诗经》和《左传》中关于“万舞”有些记述。如:
                          《邶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赐爵。
                          ……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种“万舞”就是“武万”。这位美人是男士,带头领舞。西方之人,当然属于中国西北一带的“胡”人。
                          《左传》记载:楚国令尹子元,欲盅(gǔ)文夫人,筑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司戍备也。今令尹不寻诸 ,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令尹子元听了很惭愧,就去攻打郑国,无功而返。这种“万舞”就是“文万”,交际舞,男女接触,所以令尹子元想用这种方式来动摇文夫人守寡之志,但没成功。
                          三、“下里巴人”与巴人舞蹈
                          现在世界上很流行的舞蹈,常常和巴人有关,如桑巴舞、伦巴舞、热巴舞等,说明古代巴人能歌善舞。《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有客在郢中歌“阳春白春”,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歌“下里巴人”时,属而和者数千人。说明“下里巴人”是非常流行的歌曲。“下里巴人”就是现在的“夏尔巴人”,桑巴人;阿尔巴人就是鄂巴人。古代巴人已迁徙到世界许多地方;一部分迁到西班牙的人又迁到拉丁美洲等地,巴人的歌舞也风靡世界。如拉丁舞、踢踏舞、扇舞等,无不带有古代巴人风情。
                          如踢踏舞,早在唐代,就在长江中游一带流行,这里就是古代巴人聚居区。这种舞,被称为“踏歌”。如李白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羽扇舞,在古代中国,颇为普遍。人们舞蹈时,也往往手执乐器和羽毛或羽扇。《诗·陈风·宛丘》:
                          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执其寿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执其鹭寿羽。
                          荡,就是英语的dance,舞蹈。寿羽、鹭寿羽,就是羽毛扇或用鹭鸶羽毛做的扇。一位舞师,一年到头,表演歌舞,使女孩子为之着迷,但在爱情上却没有什么希望,说明“粉丝”自古有之。
                          2011年4月11日凌晨


                          22楼2014-12-24 11:23
                          收起回复
                            21、2011年4月16日
                            【九华山是李白改的名】
                            《辞海》“九华山”条:
                            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旧名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名。
                            这段叙述忽略了一件事实,那就是九子山改名九华山,是李白所为。
                            《太平御览》卷四十六“九华山录”云:
                            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焉。李白因游江汉,覩其山秀异,遂更号曰九华。
                            在《李白集》中,有近古体诗《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一首,李白写的序: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徵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祀。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迥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诗曰: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积雪耀阴壑,飞流歆阳崖。(韦权舆)青荧玉树色,缥渺羽人家。(李白)
                            九华山从此名声传世,加上唐代道教兴盛,遂成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现在我们去游览九华山之胜美,且莫忘大诗人李白旧事,在自然风光中,增添文化光彩。
                            2011年4月16日凌晨


                            23楼2014-12-24 11:24
                            收起回复
                              23、2011年5月25日
                              【“宗日文化”为商代中潏遗存】
                              )符号与共工无关
                              2011年5月25日20时30分《走遍中国》节目中,介绍了“宗日文化”,其考证多失误。现提出供研究参考。
                              一、“宗日”的来源:这是“考证”中的最大缺憾。“宗日”来源于中潏,为女真(秦)人之先。《秦本纪》有两处提到他:
                              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能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氏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
                              时间在商代;中潏为中衍之玄孙;居西戌;为侯。又: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
                              时间在周孝王年间,非子是大骆之子;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革,恶来革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中潏之父为戎胥轩,娶申侯之先郦山之女生中潏。中潏归周,居西戎,保西垂,使那里各氏族和睦相处,成为王者。
                              中潏,读为中聿zhung yu;又读遵义,中在西北读zun。宗日就是中潏的古读。
                              二、彩陶为黄帝文化,夹砂陶为夏文化。宗日发现之彩陶及夹砂陶证明,其文化性质与黄帝及夏文化有传承关系。说:“黄帝问于宁封,始有彩陶。”宁封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记为“江疑”,即红凝,证明宁封又为封宁。另外,夏代之陶器以夹砂陶为特点。
                              )符号为二人抬鼓,与共工无关。伏羲氏时的共工为黑龙氏,名哈弗拉、赫拉。神农氏共工为康回,炎帝第五代孙,祝融(腓尼基)之子。当然与黄帝及大禹无直接关联。而大禹却在埃塞俄比亚打败了共工(康回),共工触“不周之山”(东非大裂谷之山)而死。
                              三、()符号,绝非“共”字。“共”古为,意为两手拱起,通拱。该符号表示两人抬鼓,跳锅庄要击鼓,或可能是敲铜鼓。商殷时期,中国早已进入青铜时代。而且夏人、商人、周人、秦(女真)人,都源于通谷,被称为“通古斯人”;以铜鼓又为此族系之族徽、神物。所以更与共工无关。
                              四、“温桑”为禋祀太阳。太阳古又写为“旸”,读“桑”;扶桑之国,就是“出日”之地。中国古代有“禋祀”之俗。重大活动之前,先祭天地日月山川诸神。方法是把牺牲烧掉,让香气冲天,以达上帝。《诗·大雅·生民》等篇中都有“禋祀上帝”之记载。商史中有“汤伐葛”,就是“葛氏放而不祀”,汤责之,曰无牺牲;汤就给葛氏牲畜。葛氏宰杀吃了,还是不祀。汤又责之,曰无粮谷。汤又派人帮葛氏耕种。但葛氏又抢了一童子的饭,杀了童子。于是汤兴师问罪,伐葛,天下咸服。《旧约》中也讲用烧牺牲之法祭祀上帝和神的事。“温桑”就是用香料烧烟,以祭太阳。天人和谐、人神相通,尊重自然,这些都是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五、舞蹈的场面是写实手法,表明步法并不能非常整齐,有几个舞者腿部稍有叉开,并无什么玄机奥妙去值得刻意猜测。应该说,这种写实手法非常值得赞赏。在舞蹈队伍中间,也没有什么“巫”,如果是“巫”,就应该领舞;既然在队伍中间,也只是一般舞者罢了。女真人信萨满教,舞蹈有时手持单鼓,俗称“太平鼓”;和西藏的“热巴”舞的单鼓有共同性,说明其文化渊源的同一。
                              2011年5月25日凌晨


                              26楼2014-12-24 11: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