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诗词学会吧 关注:59贴子:580
  • 2回复贴,共1

古诗名与现在人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河北电视台所举办的中华好诗词节目中有一个著名选手叫俞恩泰,他说有不少的古诗只记得诗却很难记住诗的名字。他说的情况确实比较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古诗的名字比较长还比较复杂。比如;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名字确实太长。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名字也太长。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不胜枚举。有人不禁要问这古人为啥起一个诗名这么长这么复杂?让咱们这么难记。咱们现在人的理解名字应该是短小精悍能够提示内容就行了不必解释其详细内容。其实古人取名字也是要求短小精悍。举个例子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的人名字都是单字加个姓。比如曹操,张飞,关羽,就是诸葛亮那也是复姓诸葛单字亮。司马懿是复姓司马单字懿。人名字是这样,诗也是这样比如曹操的诗《龟虽寿》。还有古人的文章比如;《洛神赋》等等。那么既然古人也是起名字短小精悍,为啥有些诗人却把诗的名字搞的那么长?现在很多人经过研究考证认为有些诗名字长并不是诗人作者自己起的诗名,而是后人在编纂这些诗词时发现很多诗词是即兴而作当时就没有名字。特别是李白酒一喝的高兴出口就是一首诗。并没有说是先想好了题目再作诗。后人编书时为了尊重原作者不能自己乱取名字,那么只好把原作者当时写诗的历史背景情况写出来当作诗的名字,这么以来就造成了诗的名字特别长。最明显的就是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特别是这个“醉后”明显是当时作者作诗的状况,并不是诗的名字。而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明显 是王维临别送给友人的诗。并不是诗的恰当名字。这首诗以后被人改编成了歌曲,大概是歌唱者或者是报幕者嫌原来的名字太长太繁琐,所以就有了第二个名字叫《渭城曲》不管怎么说这古诗的名字长难以记住这是个麻烦。现在有些地方可以强制改地名但是恐怕还没有什么权威部门和个人为了好记而去改古诗的名字吧?所以咱们只能硬着头皮去死记硬背啦。


1楼2014-12-24 19:18回复
    言之有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1-14 17:39
    回复
      其实如果从普及方便鼓励年轻人爱好学习诗词的角度出发,可以重新编纂出版唐诗三百首或者五百首以教育部的名义并且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给那些太长的古诗名更改一个贴切好记短小精悍的名字。可以采取古人成熟的做法也就是新名字后面注解上以前的老名字比如王维的诗《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杨万里的诗《西湖荷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李白的诗《洞庭秋色》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切实可行,既能够达到改革进步的目的而且阻力最小不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能够接受。这就像建国初期为了改变全国多数人是文盲的落后教育状况,当时的国务院教育部坚决果断的进行简化汉字的改革。几亿的中国人受益于这项文字改革,使得大多数人短期内很快脱了盲,以前中国之所以文盲多一是贫穷上不起学,二是汉字不必要的笔划太多结构复杂难记难写。改革以后学习汉语变得轻松容易了。这是改革成功的经验例子。那么要普及弘扬中华好诗词必须进行古诗名的改革。虽然说这不是修永乐大典,但是咱们那些有志气的当权者也要拿出修四库全书的勇气才能够完成这一利在千秋的好事。其实当年司马迁和李时珍就是为了纠正前人记载的许多不妥之处,才费尽千辛万苦写成了《史记》和《本草纲目》咱们后人受益了千百年。这是古人改革成功的例子。为了推广弘扬学习中华好诗词咱们应该坚定的支持推动复杂古诗名的改革。


      3楼2015-01-18 1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