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电视台所举办的中华好诗词节目中有一个著名选手叫俞恩泰,他说有不少的古诗只记得诗却很难记住诗的名字。他说的情况确实比较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古诗的名字比较长还比较复杂。比如;韩愈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名字确实太长。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名字也太长。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不胜枚举。有人不禁要问这古人为啥起一个诗名这么长这么复杂?让咱们这么难记。咱们现在人的理解名字应该是短小精悍能够提示内容就行了不必解释其详细内容。其实古人取名字也是要求短小精悍。举个例子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的人名字都是单字加个姓。比如曹操,张飞,关羽,就是诸葛亮那也是复姓诸葛单字亮。司马懿是复姓司马单字懿。人名字是这样,诗也是这样比如曹操的诗《龟虽寿》。还有古人的文章比如;《洛神赋》等等。那么既然古人也是起名字短小精悍,为啥有些诗人却把诗的名字搞的那么长?现在很多人经过研究考证认为有些诗名字长并不是诗人作者自己起的诗名,而是后人在编纂这些诗词时发现很多诗词是即兴而作当时就没有名字。特别是李白酒一喝的高兴出口就是一首诗。并没有说是先想好了题目再作诗。后人编书时为了尊重原作者不能自己乱取名字,那么只好把原作者当时写诗的历史背景情况写出来当作诗的名字,这么以来就造成了诗的名字特别长。最明显的就是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特别是这个“醉后”明显是当时作者作诗的状况,并不是诗的名字。而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明显 是王维临别送给友人的诗。并不是诗的恰当名字。这首诗以后被人改编成了歌曲,大概是歌唱者或者是报幕者嫌原来的名字太长太繁琐,所以就有了第二个名字叫《渭城曲》不管怎么说这古诗的名字长难以记住这是个麻烦。现在有些地方可以强制改地名但是恐怕还没有什么权威部门和个人为了好记而去改古诗的名字吧?所以咱们只能硬着头皮去死记硬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