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之前仅粗粗阅览《红楼梦》一遍,且近段时间一直未能有机会重新拜读曹翁的这部巨著,故而此时若想从书中探得一点奇佳的蛛丝马迹,实在是难上加难。
不过,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部《红楼梦》,而且往往即使再普通不过的读者有时候其见解也不见得比那些名流大家逊色多少。只是现在还没未曾适逢醍醐灌顶的契机。倒是听完《红楼梦赏析》后,个人对红学的认识又一次出现了波澜。
其实,较之《红楼梦》本身而言,红学其受关注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我自己对红学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所成,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几乎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评价曹雪芹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其价值都不可估量。作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然有其值得称道,从而配得上其地位的地方。
所以,对曹雪芹的评价,自然也是不可吝啬的。这里就不谈其创作的艰辛历程了,主要是他在这部书中所倾注的精神、思想,进而与红学相联系。借观另外三部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此类作品,其内涵思想与价值取向都是明晰以飨读者,开诚布公的。唯有《红楼梦》,寓意内藏,不显山露水,诚如作者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这一句可知,作者对此书的寄予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小说可以比拟,虽然谈不上有多么高深,但至少是有其独到之处。回到作者身处的那个时代,不难得知,作者所写的与当时的时代是紧密相连的,这倒不是间接支持考证派的观点,而是文学作品往往有其时代背景的体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而书中的内涵,个人所见,作者定会与大时代背景扯上关系。鲁迅对《红楼梦》曾言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只是,不知这其中是否有与曹翁不谋而合的。
所以,当初第一次粗读《红楼梦》,第一次接触各类红学大家对《红楼梦》的研究所得出的成果论断时,简直是惊讶无比。一方面是《红楼梦》本身给我的惊叹,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知的肤浅与红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对比之后,觉得简直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原来书中蕴含了如此众多而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不禁对曹雪芹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范围与思维深度的扩展,我对此产生了质疑。所谓红学,个人认为是从对红楼梦的研究,到对其进行超常规挖掘剖析,旁生错节,进而丰富错杂形成多学派的体系。当中包含所谓的评论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五大分支,以及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等四大门派。可关键就在于此。个人承认曹雪芹的水平的确很高,能够写就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实在是很了不起,我也非常敬服他。但不代表因为那些红学家很多看似精妙绝伦,实则无从佐证的研究,我就把曹雪芹奉为神人。他是人,不是神。
可如此庞大的红学研究队伍及其浩繁而又令人惊叹的红学研究成果,让我很难再把曹翁当成一位伏案著书的作家,哪怕是一流的、伟大的作家。甚至用亘古罕见来形容也不为过。研究者几乎把自己当成曹雪芹,置身于当时的那个环境,去亲自写就这本巨著,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而他们的多数研究内容和成果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曹雪芹的头上。因为只有设想曹雪芹本人的确在书中埋下了这诸多线索和隐秘,才有让后人去发现的可能。如果真是如此,若时空穿越真能实现,第一站定是去拜访曹老先生。况且,曹雪芹本人不是先知,他不可能预知自己的这本书会让后世之人如此痴迷,甚至养活一大帮人,又怎会花如此非常人所能及之功去埋下这等浩繁的信息量。
如此看来,曹翁岂不是要把古今多少人的智慧集于一身,要不然,谁能有如此神来之笔写就此等奇书。
因此,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曹雪芹不是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与之相反,有些红学家则纯粹就是为了博人眼球,故作玄虚,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瞎扯淡,没事找事,简直是荒唐。这倒像极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那些个命题专家,天马行空,给好好的一篇文章硬是凑上几道看似有水平的题目,让考生绞尽脑汁去回答,结果有的甚至连文章作者都不知所云,啼笑皆非。
先前说对红学的认识是一波三折,这第三折就是在听完《红楼梦赏析》之后,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对红学的认识又重新回到了客观的态度上。说来也是,这思想啊和人一样,只有在经历多重波折之后才会逐渐成熟。首先,曹雪芹的确不是神,但他也的确有水平,但水平有限。毕竟他处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即使思想相对同时代人大有超前,但仍无法和近现代人相比。而诸多红学家的研究也是可圈可点,所谓百家争鸣嘛,当然,也不乏有无病呻吟,借题发挥者。因此,很多红学家的研究应该是立足于文本,而又高出于文本。曹翁所著《红楼梦》,其本身已是集大成者,其地位自然无可非议,但局限也是有的。即使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等,也无外乎是。而部分红学研究,是由曹翁笔端开始,向各个方向延展的,面向整个时代的,大到王朝家族兴衰,小到人物思想追求甚至器件劳什情趣等等,其意旨应该要高于著作本身,且其研究价值对当下发展会有一定的启示或促进作用。
较为抽象的说法,我想就是对于一般事物而言,就其表象无甚深意,但在经过分析研究、学习领悟以后,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进而发挥其效用,从而产生的附加值要大于其自身价值。例如,自然本身未曾把规律、公理显示出来,但是人类通过研究去发现,转而造福世界。
回过头去再看鲁迅的那句话,又或是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又更深入了一层。而前面批判高考阅读出题的,此处再仔细想想,倒是有其合理性。只是方法用的不对而已,怎能强迫数十万考生去想的和命题人一样呢,这不是钳制思想吗?(这倒是戏言罢了)
至此,红学之一波三折略已概述,至于是否还会再有四折,五折,那都是后事了。
不过,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部《红楼梦》,而且往往即使再普通不过的读者有时候其见解也不见得比那些名流大家逊色多少。只是现在还没未曾适逢醍醐灌顶的契机。倒是听完《红楼梦赏析》后,个人对红学的认识又一次出现了波澜。
其实,较之《红楼梦》本身而言,红学其受关注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我自己对红学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所成,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几乎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评价曹雪芹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其价值都不可估量。作为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然有其值得称道,从而配得上其地位的地方。
所以,对曹雪芹的评价,自然也是不可吝啬的。这里就不谈其创作的艰辛历程了,主要是他在这部书中所倾注的精神、思想,进而与红学相联系。借观另外三部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此类作品,其内涵思想与价值取向都是明晰以飨读者,开诚布公的。唯有《红楼梦》,寓意内藏,不显山露水,诚如作者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这一句可知,作者对此书的寄予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小说可以比拟,虽然谈不上有多么高深,但至少是有其独到之处。回到作者身处的那个时代,不难得知,作者所写的与当时的时代是紧密相连的,这倒不是间接支持考证派的观点,而是文学作品往往有其时代背景的体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而书中的内涵,个人所见,作者定会与大时代背景扯上关系。鲁迅对《红楼梦》曾言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只是,不知这其中是否有与曹翁不谋而合的。
所以,当初第一次粗读《红楼梦》,第一次接触各类红学大家对《红楼梦》的研究所得出的成果论断时,简直是惊讶无比。一方面是《红楼梦》本身给我的惊叹,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知的肤浅与红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对比之后,觉得简直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原来书中蕴含了如此众多而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信息,不禁对曹雪芹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范围与思维深度的扩展,我对此产生了质疑。所谓红学,个人认为是从对红楼梦的研究,到对其进行超常规挖掘剖析,旁生错节,进而丰富错杂形成多学派的体系。当中包含所谓的评论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五大分支,以及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等四大门派。可关键就在于此。个人承认曹雪芹的水平的确很高,能够写就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实在是很了不起,我也非常敬服他。但不代表因为那些红学家很多看似精妙绝伦,实则无从佐证的研究,我就把曹雪芹奉为神人。他是人,不是神。
可如此庞大的红学研究队伍及其浩繁而又令人惊叹的红学研究成果,让我很难再把曹翁当成一位伏案著书的作家,哪怕是一流的、伟大的作家。甚至用亘古罕见来形容也不为过。研究者几乎把自己当成曹雪芹,置身于当时的那个环境,去亲自写就这本巨著,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而他们的多数研究内容和成果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曹雪芹的头上。因为只有设想曹雪芹本人的确在书中埋下了这诸多线索和隐秘,才有让后人去发现的可能。如果真是如此,若时空穿越真能实现,第一站定是去拜访曹老先生。况且,曹雪芹本人不是先知,他不可能预知自己的这本书会让后世之人如此痴迷,甚至养活一大帮人,又怎会花如此非常人所能及之功去埋下这等浩繁的信息量。
如此看来,曹翁岂不是要把古今多少人的智慧集于一身,要不然,谁能有如此神来之笔写就此等奇书。
因此,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曹雪芹不是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与之相反,有些红学家则纯粹就是为了博人眼球,故作玄虚,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瞎扯淡,没事找事,简直是荒唐。这倒像极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那些个命题专家,天马行空,给好好的一篇文章硬是凑上几道看似有水平的题目,让考生绞尽脑汁去回答,结果有的甚至连文章作者都不知所云,啼笑皆非。
先前说对红学的认识是一波三折,这第三折就是在听完《红楼梦赏析》之后,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对红学的认识又重新回到了客观的态度上。说来也是,这思想啊和人一样,只有在经历多重波折之后才会逐渐成熟。首先,曹雪芹的确不是神,但他也的确有水平,但水平有限。毕竟他处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即使思想相对同时代人大有超前,但仍无法和近现代人相比。而诸多红学家的研究也是可圈可点,所谓百家争鸣嘛,当然,也不乏有无病呻吟,借题发挥者。因此,很多红学家的研究应该是立足于文本,而又高出于文本。曹翁所著《红楼梦》,其本身已是集大成者,其地位自然无可非议,但局限也是有的。即使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等,也无外乎是。而部分红学研究,是由曹翁笔端开始,向各个方向延展的,面向整个时代的,大到王朝家族兴衰,小到人物思想追求甚至器件劳什情趣等等,其意旨应该要高于著作本身,且其研究价值对当下发展会有一定的启示或促进作用。
较为抽象的说法,我想就是对于一般事物而言,就其表象无甚深意,但在经过分析研究、学习领悟以后,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进而发挥其效用,从而产生的附加值要大于其自身价值。例如,自然本身未曾把规律、公理显示出来,但是人类通过研究去发现,转而造福世界。
回过头去再看鲁迅的那句话,又或是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又更深入了一层。而前面批判高考阅读出题的,此处再仔细想想,倒是有其合理性。只是方法用的不对而已,怎能强迫数十万考生去想的和命题人一样呢,这不是钳制思想吗?(这倒是戏言罢了)
至此,红学之一波三折略已概述,至于是否还会再有四折,五折,那都是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