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酬吧 关注:114贴子:599
  • 1回复贴,共1

莫言问答对网文作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问:在资本绑架下,作家如何坚持独立性?
莫言:汪曾祺(上世纪)40年代写过一篇读书文章,就对小说现状深感忧虑。当时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很多小说读者变成电影院观众,汪曾祺认为小说走到穷途末日。几十年之后这样的忧虑依然存在。我想起晏殊的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某种文学样式衰退了,被另外的样式代替是无可奈何的,但生活里毕竟需要文学艺术,就算小说不行了也会有别的艺术形式。面对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时代,作家需要有定力,不被外界诱惑。90年代初期一些作家下海,也有一批躲进书房写作的作家,就是后来的“陕军东征”。我也没经得住诱惑,当时写剧本3000元/集,我写了10集,一集15000(元),税后,觉得占了巨大的便宜。结果平凹的《废都》赚得更多。有的人可以一辈子干很多事,但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能干好一件事。像我这样,中等偏下智力,一件事都不见得干得好。 问:莫言提到作家生活中可以有好恶,但写作时应抛在一边,这种说法有点绝对?莫言:中国有句老话,叫“说归说做归做”,这是个提醒,我只能尽量做到这一点。老虎活着的时候咬死很多人,咬死猪和羊,那个时候打死老虎的人是英雄,等到老虎死后再去拳打脚踢,就有些过分了。日本侵略中国战败之后,当年一些举着旗子欢迎日本人的人摇身一变欺负日本遗孤……其实好人和坏人之间有一大段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也是作家施展的最广阔天地。


1楼2014-12-25 15:33回复
    人是由习惯堆积出来的,习惯形成一个格,把人格在里面,使你误以为那就是自我的性情,但本质上是你被自己的行为塑形了。塑形后当然有偏嗜,偏嗜产生亲疏,自生好恶,然后就是争心,引战。人人都在笑话,豆腐脑是甜是咸有什么可争的,可生活中的东西只是甜咸的变形,换个位置方向,你就意识不到了。
    写作只是传心,心里有什么传出什么最好,那么好恶在焉也不怕。道德相对主义,还是一种框框,不是你脱离那个进这个就高明了。舍得对笔下的人物下手,你中立了,冷静了,效果就好吗?不一定。
    笔下无好恶,生活也没有,人就清静了,文学只是杂心,要把它澄下去。


    IP属地:辽宁2楼2019-05-10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