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难吧 关注:1贴子:7
  • 3回复贴,共1

金刚经(小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27 15:48回复
    摘要基本信息简介相关术语详细介绍经文导读经题宗要脉络偈颂释论历史价值
    《金刚经》
    佛教经书名称
    正在加载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金刚经》梵文本在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中亚等地都有发现,中国吐鲁番等地并有和阗、粟特等文字的译本出土。
    基本信息
    中文名:金刚经
    其他外文名: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出现时间:弘始四年
    时代:后秦
    简介
    正在加载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光明、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为认知的客体,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以爱住其心,以无爱住其心,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空性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
    《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梵文名称修改)')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27 15:49
    回复
      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向佛祖请教问题,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
      修行渐次
      众生与修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众生执着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轮回不断,而修行者能于佛法中逐步领悟并离四相,直至证悟原始佛性。
      执着四相
      执我相:因我执、贪爱执着而有自我意识、肉身的表相,进而众生做凡事都以我为出发点。
      执人相:因有我相,透过五官受外在境界影响于“识田”中映射出人的表相,进而产生七情六欲等变化。
      执众生相:因执有人相,因意识、观念、共业相投,产生团体如家庭、国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执着人相、众生相者,为法执,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着:我与人、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大与小、黑与白、无明与解脱、烦恼与佛法等)。
      执寿者相:举凡意识、肉体、四大元素等,皆由因缘所生而不断生灭,可推至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永无止尽(执着寿者相,为空执,意即陷于任何种类的相对变化里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之间,无法遁脱因缘假合之有寿之相)。
      摒离四相
      佛祖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就是:菩萨、大菩萨们要想获得身心安宁,首先要修福、度无量无边众生,虽然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众生的概念。也就是说,菩萨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没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27 15:51
      回复
        无相修行
        佛陀提到了自己往昔修行忍辱波罗蜜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忍辱仙人被节节支解,亦即千刀万剐而能忍辱成功,关键是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及一切相,就要明了相状或名相的本质是空无所有。佛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如代表智慧的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以此类推,诸如持戒、精进、禅定,皆是名相,只有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真正地持戒、精进、禅定。
        信者广在
        须菩提担心未来的众生不会相信这种深法,佛祖回应道:“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就是如来灭后五百年,还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这些人自然不是寻常人,也不是亲近过几位佛的人,而是在无量佛前种了善根的人,他们已经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破除四相但相信此经的人,对此经半信半疑而仍在试图理解的人,或者虽然不明白经意却仍然喜欢读诵的人,甚至只是听人说过此经的名字而生起一念恭敬心的人,他们所种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了。
        非法无得
        不但要破除四相,否定俗人眼中的“佛”,还要否定佛所说的“法”,以及佛所证到的“法”。佛问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的‘法’么?”须菩提明白佛的用意,所以按照佛的说法进行了否定:“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佛进一步询问:“须菩提啊,你告诉我,如来当年在燃灯佛的时候,是否证到了‘法’?”须菩提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世尊,您当年在燃灯佛位所,就‘法’而言,实际并无所得。“
        持诵功德
        《金刚经》经本佛祖说:“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变成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须菩提答道:“光一条恒河的沙粒变成的恒河就无数可计了,何况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呢!”这时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恒河的沙粒,每一粒再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珍贵的七种宝贝装满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然后用这些珍宝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德多不多呢?”毋庸置疑,多得无法形容了。佛进一步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即使能够理解、接受本经中的四句偈诗,然后给别人解释,那么他(她)得到的福德,比布施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人得到的福德还要多。”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27 15: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