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巢氏之前之后
谁是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上古神话的回答是:有巢氏。
他叫有巢氏-请注意这“有”字。“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赐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或言为避禽兽,或言以待风雨,总之,自从天下出了个有巢氏,思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不能,由无到有-有巢,实现了人类居住史的一次伟大变革。
关于有巢氏神话的诠释,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所论,架木巢居,得免穴居之苦。有巢氏之巢,不必在树上;垒土石,上架以木,简陋有类于巢,实近似于房屋。西安半坡遗址,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有巢”遗迹。
有巢氏之前,大约是没有独立的门意识的。穴居虽必有出入口,但那太必然了,试想没有洞口,何来穴洞?因此可以说,穴居尚不需要独立的对于门的思考。
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这时,为解决栖身问题,先民们要做的事情是,人为地造成一个相对隔绝的空间,在封闭这个空间时,须设想留出缺口,以备出入。这个出入口,在漫长的岁月间派生出绚丽多彩的门文化。
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以丰富的信息遗存,让今人推想6000多年前四五十座房屋聚集的村落。凭借柱洞及其它遗存,考古学绘出一幅幅建筑复原图。这些房子以木柱木檩为构架,墙壁和屋顶用木棍枝条排扎,上铺敷泥和草。房子出入口的设置,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些方形房子,房内下凹于地面,其出入口修一段门道,门道的斜阶连接着室内地面。门道设有防雨篷架,既可遮挡雨雪,又可起到掩蔽居寝的作用。
圆形房子室内地面一般高于室外,其人口,门限高若槛墙。这种高门槛,能防雨水的灌入,也能减少地面尘上的吹入。门内两侧建短墙,可以限制和引导气流,有助于冬日室内保暖。同时,门内两侧的隔墙具有类似屏风的作用,在室内造成两个退隐空间。对此,研究者给以高度评价,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认为:”隔墙背后的隐奥,实际上初步具备了卧室的功能… …居住建筑所必备的隐奥的出现,标志原始建筑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是建筑文化的启蒙时代。半坡人为自己上启蒙课,包括思忖琢磨房子的进出口-门。
半坡遗址房屋复原图显示,不少房屋出入口的上:方设有窗口,门和窗开在同一个屋面(图1)。在陕西户县采集到的仰韶文化陶制房屋模型,与之相同。门上开窗的实用性在于采光,在于门窗对流,以通风排烟。门与富的组合,还给朴素无华的初期建筑带来装饰美,使单调的外观获得了一种灵气。整体轮廓面,以及迭加其上的门面积,窗面积,这三者构成建筑正面视觉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后世不断发展的建筑样式,可以说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增繁。

门与窗的视觉效果,先民们一定感受得很强烈,所以,当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演进为甲骨文字时,“宫”字形即源于对房屋正面三组轮廓线的勾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宫,室也。”甲骨文“宫”字写做“”“”像房屋边际线,“吕”,上“口”像窗,下“口”像门。今人用九笔写出一个“宫”字,不妨说是在画一幅房屋简图。九笔之中,三个组字元件各为三画。三三见九。这三个三画的巧合,虽不能说就包含着神秘的数字意味,然而,门在整个建筑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却被“宫”字结构的三分模式道出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