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星言吧 关注:3贴子:192
  • 21回复贴,共1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30 15:55回复
    一、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 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 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30 15:56
    回复
      2025-05-14 12:10:47
      广告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quot;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30 15:57
      回复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30 15:57
        回复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
          (甲)细草微风岸(乙)危墙独夜舟
          -–-|||||–-
          (丙)星垂平野阔(丁)月涌大江流
          ①|–-|–-||–
          (甲)名起文章著(乙)官应老病休
          -–-||①||–-
          (丙)飘飘何所似(丁)天地一沙鸥
          ("一"代表平,"|"代表仄。加圈的表示这个字的平仄和四种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七言不举例。)
          第二种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如果在每句的头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①||–-
          (丙)空山新雨后(丁)天气晚来 秋
          ①|–-|–-||–
          (甲)明月松间照(乙)清泉石上流
          -–||①||–-
          (丙)竹喧归浣女(丁)莲动下渔舟
          ①|–-|–-||–
          (甲)随意春芳歇(乙)王孙自可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30 16:00
          回复
            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
            (丁)城阙辅三秦(乙)风烟望五津
            -–|||||–-
            (丙)与君离别意(丁)同是宦游人
            ||–-|–-||–
            (甲)海内存知己(乙)天涯若比邻
            -–①|①||–-
            (丙)无为在歧路(丁)儿女共沾巾
            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例如李商隐的《晚晴》:
            -–||①①||–-
            (乙)深居府夹城(丁)春去夏犹清
            ①|–-|–-||–
            (甲)天意怜幽草(丙)人间重晚晴
            -–||①||–-
            (丙)并添高阁迥(丁)微注小窗明
            ||–-|–-||–
            (甲)越鸟巢干后(乙)归飞体更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30 16:06
            回复
              上面这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因为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是乙(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丙(平平平仄仄);强一联对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甲(仄仄平平仄)。所谓"对",就是每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是对立的。即甲对乙、丙对丁。但是如果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对乙、或乙对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上面所举的四种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对的规则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在唐诗中有少数的失粘,失对的很少见。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就更少了。
              以上是近体诗平仄的一般规律。但少数诗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怀书》、《山居秋暝》等,它们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种基本句式所规定的平仄相符的。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论,有兴趣请看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等专门书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30 16:06
              回复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也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形式。词这种文学形式,是在唐代产生的,它最早产生于民间。
                词最初是配乐的诗。在隋唐时,由西域传来的音乐和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产生一种新的音乐,叫"燕乐",词就是配合这种音乐的歌词。所以,最早的时候,词叫"曲子词"。可见,词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一首诗全是五言或七言,唱起来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必须"杂以虚声"(即在五言和七言之中另加上一些音节),再进一步发展,句子就变得长短不一,平仄和韵脚也发生了变化。到后来,词和音乐逐渐脱离,于是词就变成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这种特殊形式,说明词和诗毕竟有区别,不仅表现在句子的长短不齐,而且也表现在平仄、用韵等方面。因此说,词是从音乐和诗两个母体结合发展而来的,它具有音乐和诗两个方面的属性。在民间文学的影响下,中唐时期的一些文人也有写词,如白居易、刘禹锡都写过一些词,晚唐的温庭筠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部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30 16:08
                回复
                  2025-05-14 12:04:47
                  广告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如《念奴娇》、《西江月》等,是各种词
                  调的名称。从隋唐开始到明清时代,词牌数多达近千个。由于历史的演化,一个词牌有的有几个名称。如《南柯子》也叫《南歌子》、《凤蝶令》;《江城子》也叫《江神子》等。词牌名称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原来就是乐府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的取词的首句或尾句命名,如《忆江南》、《如梦令》、《秦楼月》、《大江东去》等;有的饿按词意取名,一般就是词的原题,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内容就是写渔夫的生活;有的用人名作词牌,如《西施》、《虞美人》、《师师令》;有的用地名作词牌,如《南浦》、《甘州》等;有的自度曲、自制曲,由词人自行命名,如周邦彦的《六丑》、《侧犯》等;有的取数字为名,如《十六字令》、《三字令》、《一七令》等。
                  词牌既与词的声情无关,又与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就是仅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比如《忆江南》这个词牌,就规定这首词应该是多少句,每句各有多少字,何处用平,何处用仄,何处押韵,押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等。
                  词牌的名称和对某一词牌的词的字句、平仄、押韵的规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当各种词牌的字句、平仄、韵律等大致定型以后,就有人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编成词谱,让人照谱填写,所以创作词叫作"填词"。这表明词、曲分离以后,词谱随着词牌而存在,但它已不是曲谱,而主要是词的格律的裁体。比较通行的词谱有清朝万树编的《词律》和清朝王奕清等奉康熙皇帝之命编写的《钦定词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30 16:09
                  回复
                    (三)词的用韵
                    词的用韵是后人根据宋词的用韵归纳出来的。现在比较通行的词韵是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他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舒声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入声五部。词的用韵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一韵到底。或者都是用平声韵,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或者上、去声韵,如《渔家傲》、《鱼家儿》等;或者都用入声韵,如《兰陵王》、《念奴娇》等。
                    一种是同捕平仄互押。这里指舒声十四部中,同一部的平声和上声互押。
                    一种是平仄换韵。"通押"和"互押"都是在同一韵部之内,换韵则是改变韵部。何处换韵是固定的,如《菩萨蛮》前后阕都是两仄韵,然后换两平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12-30 16:09
                    回复
                      (四)词的平仄
                      词和诗不同,不仅仅是五言句和七言句,而且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所以词的平仄要比近体诗复杂一些。词常见的平仄是:
                      一字句。用平声,入韵。
                      二字句。或用于律句的下三字。常用的是"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
                      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下三句。上用的是"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
                      四字句。一般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平平仄仄"(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还有一种"仄平平?quot;也常见。
                      五字句。词的五字句平仄,大体和近体诗的五字句相同。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诗的上六字。"平平仄仄平平"(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必仄)。还有一种常见的六字句,即"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仄)。
                      七字句。就是七言句平仄比近体诗更严格。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种,在近体诗中,都是"一三五不论"的,而在词中,它们的第五字必平。在有的词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七个字的平仄都必须固定。
                      八字句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作是由上述句式复合而成的。例如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可分拆为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等。其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的平仄大致超不出上面的范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30 16:10
                      回复
                        (五)词的对仗
                        词也讲对仗,但词的对仗和近体诗对仗有所不同。
                        近体诗的对仗是诗律的要求,如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仗的。对仗是平仄相间对;饿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词的平仄由词谱确定,其对仗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近体诗的对仗有一定的位置,词的对仗,位置多不固定。
                        诗的对仗不能同字相对,词的对仗却可以不拘。
                        词的某些词牌在一定位置上虽常用对仗,但也可不用,不算格律要求。
                        词的对仗不限于五言、七言句,凡相对两句字数相等皆可对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30 16:11
                        回复
                          @公子凌沫 我只是好奇你怎么来这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1-06 11: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