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得名主,虽王佐之才而不可用;主不得名臣,虽胸怀大志而不可成。名臣遇明主,名主得名臣,方能成一方霸业。周瑜和孙策,一个是天下奇才,一个是少有大志,相遇相知情同手足,携手开创了江东霸业。再说说诸葛亮和刘备,刘备把得诸葛说成如鱼得水,可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人说诸葛亮在后期没有得到重用,因为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法正,这说法是不对的。其他不说,刘备识人用人的能力一流无比,入蜀和打汉中诸葛亮在干什么呢,在大后方坐镇,运输粮草,处理内政,这个任务比入蜀打汉中重要百倍,因为刘备最信任诸葛亮,才把此重任交给他,而当时刘备封给诸葛的官职也是很高的。当年汉高祖封臣,萧何是第一,其实一个道理。诸葛亮佐阿斗,此名臣不遇明君,虽有大才,又有何用。再说说曹操和郭嘉,两人相互欣赏,曹操对郭嘉几乎言听计从,从曹操写的诗里无不看出对失去郭嘉的可惜。荀彧荀攸皆有大才,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为什能听他们,是因为明,君明臣明,自然意气相投。至于荀彧和曹操后期的矛盾,则是另一个层面。袁绍手下谋士多亦,田丰,审配,逢纪,郭图,沮授,田丰,为什么都没有达到鱼水相溶的程度呢,因为臣不对主,由于利益关系,不能互相欣赏等故,终至于不能成就一方。说到谋士,其实作用远不如政才,国强民富,兵力强盛,让一个中级谋士带兵也能名垂千古。国家作战是一个综合机制,并不是一个军事这么简单的事,它综合粮草,各官职的协调,整体配合等等,天下从不缺人才,其实缺的是人才发挥才能的平台和环境。我想,在三国,定有许多大才之人,他们只是没有大官职,没能重用,没有成绩,才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经常想,身边有许多人有明星的资质,她们却一生也成不了明星,而那些所谓的有的明星是什么东西呢?是她们差吗?显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