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懂日志吧 关注:402贴子:995
  • 0回复贴,共1

懂懂日志:2014-12-30:饥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小尹找我,商量水果电商的事。
跟我讲,已经筹建了冷库,正在设计包装,问我有什么意见?
我讲了几个故事。
故事一,媳妇喜欢吃苹果,而且单单喜欢吃沂源苹果,让我进点过来,以前我拉过一车,是从幸运草家里拉的,但是今年她们家早早就出货了,没有了。
媳妇擅自从淘宝上买的沂源苹果。
卖家竟然是同城的,开着车给送来了,据说还是辆雅阁……
媳妇把这个故事讲给了N个人听,就是讲卖家对客户的态度,亲自送货上门。
但是,他家的苹果不是沂源的,个头太大,也不红,一看就是烟台苹果,我们家本身就卖这款苹果,咋办?不能退,只能吃了,毕竟人家太热情了。
若是快递过来的,肯定退了。
因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沂源苹果的特点是什么?个头不大,红彤彤的,特别清脆,而且很少施肥,苹果都是种在山上的,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糖分足。
那苹果树是真的生长在山上,我去摘过。当时我就建议幸运草在淘宝上卖沂源苹果,后来她没卖,让另外一个读者抢了先,去年赚了10来万?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什么?
客户的满意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服务态度,哪怕卖家犯了致命的错误,也可以获得五星评价。
故事二,马灿为了给我们启发,送了我们一箱甜甜柚,一尝果然不错,接着媳妇又在淘宝上下单了,然后她就去学习去了。收到快递以后我也没当回事,扔在了地板上,等媳妇回来时,已经烂掉了1/3。与地暖有关系?与发货有关系?总而言之烂了,而且去淘宝上看评论,这不是个例,很普遍的现象,那下次还会不会再买呢?昨天,又来了一箱,原来媳妇又下单了。
为什么呢?
好吃!
所以,如果准备进军电商,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的水果能有回头客吗?如果有,那么就做,如果没有,那么不做。
有个同学,他是做微信营销的,最初主要做黑枸杞,后来做进口水果,再后来做本地水果,为此还买了厢式货车,现在呢?
已经不干了。为什么呢?
水果就是从本地水果市场上批发过来的,从口感上没有任何竞争力。
他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有机”是个很好的噱头。
其实喜欢吃水果的人哪在乎什么有机无机?只在乎一点,好不好吃,这是最关键的,别去搞那些悬乎的。
当然,不是没有人在乎“有机”,而是他们不是我们的目标群体,他们是一群挑剔而讲究品位的人,只会选择大品牌的……
记得给刘克亚发了一批枣。
他说了一句:没有正规包装,这玩意能吃不?
不能说他挑剔,而是说明他的生活品质更高。这句话给我很深的触动,不是伤到自尊了,而是要懂得高端人群是怎么想的,他们是不会随意吃的。
媳妇灌了一批四川香肠,罗列了一批地址给我看,我给删除了很多,我的意思很简单,香肠属于散装食品,若是给那些挑剔的人,他们是不敢吃的,何必让他们扔了呢?只给认可这些东西并且不嫌弃这个包装的朋友。
故事三,每年去拉萨,都要在西安休整,刘夏妹妹总是会送一些水果到酒店,她选的水果很有特点,包装特别精美,有礼品盒的感觉,并且里面每个水果都用软牛皮纸包着,当打开牛皮纸时,那些葡萄仿佛就是刚出生的婴儿。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什么?
包装非常重要,不一定是奢华的,但一定是用心的、卫生的、得体的。
在我收到的快递里,我觉得包装最用心的是NIKE。
精美不等于用心,用心是能够让客户感受到的,而且不会给人一种感觉:你在卖包装!
平时负责给我发货的小伙子现在属于申通,他以前在顺丰。
但是,他在顺丰时和在申通时,身上的气质是不同的,我更喜欢在顺丰时的他,不跟客户开玩笑,不乱说话。
如今,就跟机枪似的,什么都说,也许是太熟了的缘故。
平时,我喜欢去肯德基,儿子喜欢去德克士,两个店挨着,从硬件而言没有多大差别,而且他们员工也是相互挖来挖去,甚至连经理都相互挖,但是进肯德基的感觉和进德克士的感觉就不同,是在用心方面的不同,可能是非常细微的差别。
前天,我去德邦取货。
一共8件货,一件110斤。
我说:“我自己抱就行了。”
他说:“咱俩一起抬吧。”
他用车子给推到我的货车旁边……
我说:“终于知道为什么德邦这么牛了,因为做的很用心。”
他说:“这不是应该做的吗?”
他这句话,的确使我很惊讶,仔细想想,这就是一个服务者应该做的,只是他们做到了95分,而别人可能只做到了60分,甚至不及格。
就说一点,德邦和顺丰员工的衣服比其它快递公司的要干净。
我把这些传递给小尹,就是让他思考一下,是不是能做到这些?若是能,那么就可以做,若是不能,那么就要改进。
要让客户的每一次交易都变成一种享受,不能有任何的不愉快,例如草莓挤了呀,有烂的呀,包装损坏了呀。
最初,我送书都是使用纸箱,但是纸箱需要临时折叠,一个人干不了。后来为了省心,直接使用快递袋。
中途退回来几单,当我拿到快递袋时,我越看越别扭,至少没有惊喜的感觉,这像个啥玩意?
于是,我开始在天猫上买书,挨着销量比较高的店买。
看看人家是怎么打包的?
有个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直接使用牛皮袋装书,既精美,又可爱,牛皮袋上还有书店的LOGO。
正和岛也是这么做的,每个月发一本《决策参考》过来。
于是,我开始研究带气泡的牛皮袋,因为一月中旬我想送每位读者两本书,王跃文签名版的《大清相国》与刘震云签名的《一句顶一万句》。
我去淘宝上买气泡袋样品,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挨着试,看看哪个是最合适的,实在不行可以进行定制尺寸。
以前,我是没有服务意识的,总觉得自己属于被服务的。
当自己亲身去做这些事时才明白,要想把服务搞好,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
在准备新年礼物时,有多个选项:冰酒、红葡萄酒、桃花姬、字画、水果……
为什么最终选了签名书呢?
因为,吃的东西就涉及到口感,若是口感不满意,自然会对我也不满意,冰酒太贵,即便按照批发价给我,两瓶也要四五百,我也送不起。
而书则不同,老少皆宜,自己看完了,还可以当礼品传递下去,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哪见过签名书呀?!
这些日子,朋友说我有点变态,为什么变态呢?喜欢玩打印机,每当打印快递单的时候,我总是很兴奋。
其实,你送朋友一圈礼物就会懂,你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一大早,媳妇就不断地发地址给我,她也被我传染了,开始送朋友礼物,这些日子我们搬家,家里的书、衣服、字画纷纷送亲戚朋友了,原本我是想留一幅的,就是我从非洲带回来的油画,血红色的舞者,媳妇说害怕,我就送人了。
断舍离的根本是什么?
物品对于你没用的时候,就是负能量。
所以,要不断地抛弃没用的东西,它们就跟人体内的垃圾一样,越积越多。
最近,貌似签名书被炒起来了,上个月我就排队签张炜老师的《九月寓言》与《你在高原》,书已经到达新华书店了,但是一直没签上,为什么呢?
因为,N多人去签《古船》,现在在我前面的应该还有5000本。
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没有签到以前就发布了信息,结果导致我自己被动了,类似被动的还有《大清相国》,最早一批是我从孔夫子网站上买来的,150元/本,后来我要的量比较大,就到了100元/本,再后来我突然有了大量的《大清相国》,是眼镜送给我的,他是王跃文的铁杆粉丝,他直接签了一批给了我。
可是,《大清相国》太抢手,即便500本也不够送的。
我就开始发动读者去签。
他们签了再卖给我,60元/本。
还是不够。
最近,我又开始扫荡孔夫子网站,上面低于100元/本的《大清相国》我全部收购,因为很多朋友指名就要这本,我没有咋办?只能出去买。
眼镜给我指了条明路,让我直接联系王跃文老师。
于是,我一次性要了1000本。
在我前面排队的有15000本。
后来,我就有经验了,我先拿到书,再发布……
《一句顶一万句》这是刘震云的经典之作,茅盾文学奖作品,而且刘震云不爱签售,那么这些书的价值就更高了,最初我的想法是要20万块钱的,让算算多少本,差不多8000本。
后来,我觉得一次这么多有点不地道,我要了4000本。
这些日子,找我批发《大清相国》的人很多,我也不好意思要钱,主要是不知道怎么做生意,收人家钱感觉不好意思的,不收又觉得不合适,毕竟量太大。
我都是让他们自己报价。
有报100的,有报150的。
我说:“这么贵,我不卖,你去联系联系他们吧,我不靠这个吃饭,但是他们靠这个吃饭,我的成本价就是二三十块钱,赚这么多我不忍心。”
大部分都是企业做礼品的。
青岛有个小姑娘批发了100本《大清相国》,她要跟我换书。
我问:“你卖多少钱一本?”
她说:“65。”
我说:“你糟蹋了这本书,你肯定没读过王跃文的作品,也没读过这本书,你自己都不认可它的价值,你咋可能让别人接受呢?”
她说:“我急需要回本。”
恰好,今天有个要100本的,出价100元/本,我介绍给了她。


1楼2014-12-30 23: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