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吧 关注:40,366贴子:191,574

译《资治通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过去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想了个笨办法,逐字逐句翻译,老老实实写下来看怎么样。一段时间的实践,体会到一些好处。古文很简练,只是往过读,有些理解不透彻,反复揣摩才能明了上下连贯起来的意思。还有作者的意图,顺着读还是不能全面领会。偶然间发现了这么好的个贴吧,把自己翻译的发上来,请大家多多批评、帮助,可不要笑话哦。祝吧里的朋友们新年好!


IP属地:海南1楼2014-12-31 17:38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三)三家分晋
    《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句“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总共就18个字。就为这18个字,司马光先生发表了超过1000字的长篇评论,也是整部书的第一篇“臣光曰”。什么事让司马大人如此大动肝火、费尽口舌?历史的这个拐点看来非同小可。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就这一年,周天子威烈王任命赵籍为赵国国君,首府晋阳(山西太原);魏斯为魏国国君,首府安邑(山西太原);韩虔为韩国国君,首府平阳(山西临汾)。晋国的赵、魏、韩三家大夫正式瓜分了晋国,给原来的老国君只留下了除首府新田(侯马市)以外的绛、曲沃两座小城。
    原晋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全境、黄河以西陕西的一部分、黄河以南河南省的西北部。三家分晋后,赵国的地盘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的中部、北部。魏国的地盘大致在今天山西省的南部及陕西省东部靠近黄河的一部分。韩国的地盘在河南省的西北部以及黄河以北山西省的一小部分。
    三家分晋是战国的开端。无论威烈王册封还是不册封赵、魏、韩三家大夫,都改变不了他们已经跻身诸侯行列的事实。早在50年之前的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大家族已经实际掌控了疆域广阔的晋国。无论从地盘、财富还是掌控的军事实力,三家大夫都要比宋、卫、鲁、中山等国都要强大很多倍。为什么苦心经营了50年之后,周天子颁布诏书,承认赵、魏、韩三家大夫为诸侯这件事就是个石破天惊的大事呢?三家分晋为什么就是历史的一个拐点呢?
    原因就两个字:名分。孔夫子的正统思想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三家大夫无论如何强悍,还只是晋国君的臣子。宋、卫、中山无论如何弱小,人家是周天子下属的国君。那时候的君和臣,有天壤之别。吃穿用度、礼仪执仗有严格的等级,不得僭越。僭越者,天下共诛之。封国的大臣可以把国君换来换去,甚至玩弄于掌股之间,始终不敢取而代之,怕的就是这个“天下共诛之”。
    拴住这些“乱臣贼子”的笼头(拴牲口的皮具,农村娃们都知道)只有三个字:礼、名、分。
    “礼”就是不可违反的规矩,“名”就是弄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分”就是搞清楚自己的位子,是什么就是什么,别乱了套。车杖礼仪,包括死了怎么埋葬都在这三个字的严格控制下,这也是周天子驾驭天下、赖以存在的法宝和利器。
    搞清楚了这些就好理解周天子认可三家分晋为什么是历史的拐点了。威烈王在公元前403年颁布的认可赵、魏、韩三家为诸侯的诏令,就彻底否定和推翻了三代以来王朝能够赖以存在的理由基础。三家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不仅视而不见,反而为虎作伥,公然认可“乱臣贼子”的诸侯地位,给他们发奖状,还把黑社会洗白。周天子擢升三家为诸侯,就是在鼓励有实力就可以把国君掀翻,还册封你做诸侯。后面的田氏代齐就是这一恶果的又一个范例。周天子无意之间在鼓励弱肉强食,毁坏王朝运行的秩序。这事儿比几个大臣作乱严重得多了。
    三家“乱臣贼子”晋升诸侯,开始名正言顺,没有了“奸名犯分天下共诛之”的威慑,相当于给他们发动侵略战争颁发了许可证。三家凭借强大的实力,大开杀戒,四处攻伐。从此,天下大乱。
    湖说:跃跃欲试的大臣们不敢把他们的国君取而代之,怕的不是礼教和名分,真实害怕的是“天下共诛之”。周天子的诏令确实是天下大乱的根源,谁能说不是被逼迫的呢?不管怎样,“三家分晋”就如同二十世纪“十月革命的炮声”一样,让更多的平民惊醒,向礼教投出他们愤怒的标枪和匕首,争取他们应得的名和分。 2013.12.12


    IP属地:海南4楼2014-12-31 17:41
    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 (五)
      千古不二臣 豫让
      赵、魏、韩三家灭智,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赵无恤(襄子)做了三家正卿中的老大。
      从领兵追杀,到水灌晋阳,赵无恤对智瑶恨之入骨。晋阳城外,砍下智瑶的脑袋,赵无恤剥尽皮肉,打磨光滑,涂上油漆,镶上金边,把智瑶的头骨做成了一只酒壶,一只吓人的“杯具”。另一说是做成了溺器,即尿壶。类似事件后面还有,秦国宰相范雎把魏国宰相魏成的头骨也做成了尿壶。
      智瑶被灭族,家臣豫让一直盘算着为主人报仇。伪装成一个干活儿的差役,怀揣利刃,藏在赵无恤宫中的厕所里,伺机行刺。赵无恤上厕所,走到门口,突然心跳,让人一搜索,就捉住了豫让。左右侍卫要杀豫让,赵无恤说:“智伯已经灭族,豫让还为原来的主人报仇,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放了他,我躲着这位义士就是了。”
      豫让浑身涂满了漆,就像长了一身癞疮,吞炭致嘶哑,在街上行乞,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来。一位老朋友从大模样上认出了豫让,掉着眼泪说:“以先生的才能,投靠赵家,必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到那时候,先生想要达到目的,还不容易吗?现在,先生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真是太苦自己了!用这种方式报仇,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不能那么干,投靠了赵家,再刺杀赵无恤,就是杀自己的主人,就是不忠不义。我知道,要达到目的很困难,之所以还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后世有二心的臣子感到难堪和羞愧。”
      一天,赵无恤乘车出行,豫让埋伏在必经的一座桥下,车行至桥头,马受惊嘶鸣不肯过桥。赵无恤让侍卫搜索,再次捉住了豫让。这次,赵无恤不再饶他,就杀了豫让。
      这段历史,后人演绎成戏曲,叫《豫让击衣》。
      赵无恤因为他老爹赵鞅立他做了正卿继承人而没有立他的哥哥伯鲁,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他有五个儿子,一直不肯指定继承人。把他哥哥的儿子封在代(河北蔚县),尊称为代成君。代成君死得早,赵无恤就立代成君的儿子赵浣为赵氏正卿的继承人。公元前425年,赵无恤(襄子)去世,赵无恤的弟弟赵嘉(桓子)驱逐了赵浣自立(三爷逐了堂孙子)。一年后,赵嘉去世,族人商议得出决定:“赵嘉自立,不是襄子(赵无恤)的愿望。”为了不再出现争夺卿位的混乱状况,就把赵嘉的儿子全部诛杀,迎接赵浣即位,人称献子。赵浣生赵籍。赵籍就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建立赵国的第一任国君,人称赵列侯。三家灭智的赵无恤是他太爷伯鲁的弟弟。
      三家分晋中的魏斯,是三家灭智中魏驹(桓子)的孙子,是魏国的第一任国君,人称魏文侯。赵无恤去世,赵氏内乱,魏氏逐渐强大,分晋后,魏国国势最强。韩虔是韩虎的孙子,韩国第一任国君,人称韩景侯。
      至此,魏、赵、韩三国脉络逐渐清晰。你来我往,开启了纷乱复杂、充满智慧的战国时代。
      2013.12.24


      IP属地:海南6楼2014-12-31 17:43
      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笔记 (六)
        文侯任贤
        这段历史在《史记》魏世家第十四中有相同记载。
        魏斯(魏文侯)恭请卜子夏、田子方担任他的老师,每次经过道德先生段干木居住的草庐,魏文侯都要向段先生致敬。四方豪杰,听到魏文侯礼贤下士,就纷纷投奔魏国而来。
        天雨,宴饮。君臣正在兴头儿上。魏文侯命人准备车驾,立即起身奔城外去。左右劝说:“今日宴饮,又天下大雨,君上急急忙忙到郊外去,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呢?”文侯说:“我和虞人(农林大臣)约好了今天去打猎,不能爽约失信啊!我得去给虞人说一声。”于是,冒大雨跑到郊外,告诉虞人,活动改期。
        韩国想北上讨伐赵国,请求魏国出兵帮忙。文侯说:“魏、赵两国是兄弟之邦,我不能帮你们。”赵国想南下收拾韩国,请求魏国出兵帮忙。魏文侯用同样的话拒绝了赵国。二国使者都很气愤地回去复命。过了不久,两国都知道了魏文侯的好意,很受感动,都派使者来魏国朝觐。魏文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魏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其他诸侯国不敢与魏国争锋。
        魏文侯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首府顾城,河北定州),攻陷后,就把中山作为他儿子的封地。眼看着国力日益强盛,文侯得意地在朝堂上问群臣:“众爱卿都说说,寡人是个怎么样的君主呢?”众人异口同声赞美:“哎呦,您真是个千古难逢的仁君啊!”有个不识相的,叫任座,高声道:“你得到中山的土地,不封你的弟弟而封给你的儿子,天底下有这样的仁君吗?”魏文侯大怒,任座一看形势不对,一溜烟儿跑到朝堂外面去了。文侯再问大臣翟璜,回答说:“您真是仁慈的君主。”文侯阴沉着脸反问道:“你凭什么也这么说呢?”翟璜说:“君仁则臣直。我由任座刚才的表现推测而知。”文侯一听,笑逐颜开,遂命翟璜招任座回到朝堂,亲自下堂迎接,以上宾礼对待。
        乐团奏乐,魏文侯与田子方对饮。文侯说:“钟声不齐,好像左边的音高。”田子方笑而不答。文侯问:“先生笑什么呀?”田子方说:“臣听说,君主只要管好乐官,不用明了音乐。现在您亲自鉴定音乐,恐怕就疏于管理乐官了。”文侯一听,恍然大悟。
        魏文侯的儿子魏击出行,在路上遇见了田子方,急忙下车,在路边行礼。田子方竟然视而不见,扬长而去。魏击很气愤,追上田子方质问道:“你说说,是富贵的人有资格傲慢,还是贫贱的人有资格傲慢?”田子方昂首回答:“当然是贫贱的人!富贵者怎么敢傲慢待人呢?国君傲慢则国破,大夫傲慢则灭族。没人把亡国之君还当君主对待,也没人把灭族的大夫还当大夫对待。我等贫贱的士人,谏言不被采纳,行为不合乎要求,穿上鞋子走人就是了,到哪儿还得不到贫贱呢?”魏击非常感谢田先生的教诲。
        魏文侯召见大臣李克(法家鼻祖,因李克改革而魏国渐盛):“先生您常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设置宰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先生您认为哪位更合适呢?”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思考人家地位高的人的事,疏远的人不参与讨论人家关系密切的人的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我在权力核心的大门之外,不敢胡言乱语。”文侯说:“就直说吧,先生不必谦让。”李克回答说:“君上是没有仔细观察啊!哪一位适合当宰相,其实很明显。观察他闲居的时候和那些人亲近?观察他把钱财用在了什么地方?观察他升迁之后都举荐了些什么人?观察他仕途不顺的时候还坚守些什么?观察他贫困的时候还是否有所不为?这五个方面,足以得出结论,还用得着我李克再说吗?”魏文侯高兴地说:“先生下班,回家休息吧,我已确定谁当宰相了。”
        李克从宫中出来,遇见翟璜。翟璜急切地问:“我听说,主上召见先生进宫,咨询宰相人选的事,你推荐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脸色突变,气愤地说:“吴起守西河,开疆拓土,据秦于西河之外,吴起是我推荐的;主上担心邺城的治理,西门豹是我推荐的;主上想攻克中山国,乐羊是我推荐的;攻下中山后,无人镇守,就连先生您也是我推荐的;主上的儿子魏击没有合适的师傅,屈侯鲋是我推荐的。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我那点儿比不上魏成呢?”李克反问:“难道你翟璜推荐我李克是为了结党营私,谋求更大的官儿吗?主上问谁做宰相合适,我就该如实禀告。知道主上让魏成做宰相的原因吗?告诉你吧,魏成把千钟俸禄的九成儿用在了为国家招贤纳士上,只把剩余的一成用在了自己家里。就因为这样,才请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主上三位先生都当成了师傅。你举荐的五个人,主上都当做了部下。真不知道羞耻,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呢!”翟璜思索了一阵子,惭愧地说:“我愚昧,我不识大体,不该这样子责问先生。先生不弃,愿追随先生,永远做你的弟子。”
        湖说:三家分晋,七雄并立,魏国独大。魏文侯礼贤下士,虽有刻意而为之嫌,他毕竟这样做了,为魏国争取了不少治国理政的能人。他知道,治理国家,不是只凭一个君主就能干得了的。知人善任,巧妙驾驭,才是理政之道。因而,魏国渐治。文侯合纵,联合赵、韩,三家西扼暴秦,南征蛮楚,东拒强齐,其他小国不值一提。遂国力大增,众诸侯不敢与争锋。先进的制度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如后来的秦国,人以军功分三六九等,因而秦人一上战场,立即就成了虎狼之师。敌人的鲜血就是秦人的兴奋剂,敌人的首级就是秦人的军功章。因而,天下无敌。
        2013.12.26


        IP属地:海南7楼2014-12-31 17:44
        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 (八) 吴起
          杀妻求将
          吴起,卫国(首府濮阳)人,在鲁国(首府曲阜)做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用吴起为将,领兵抵抗齐国的侵略。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人担心吴起回临阵反水,不愿意为鲁国尽忠。于是,吴起就杀了妻子以示忠诚,顺利地担任鲁国将军,大破齐师。
          有人妒忌吴起的战功,就向国君穆公挑拨说:“吴起以前,拜曾参为师,学习儒家文化,曾参以吴起母丧不奔而驱逐了他。这次,他又杀妻求将,真是个无耻的残忍小人。况且,咱们鲁国是个弹丸小国,现在有了能战胜强国的名声,恐怕其他诸侯国已经有了图谋咱们的打算。”吴起风闻此等言论,恐怕鲁国人杀了自己,又听说魏文侯招贤纳士,就日夜向西,投奔魏国去了。
          魏文侯问李克:“吴起来投,如何处置才合适?”李克说:“吴起这人,虽然贪财好色,让他领兵打仗,就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都比不上他!”于是,魏文侯拜吴起为将,领兵攻打秦国,接连攻下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带兵,与队伍中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伙食,晚上睡觉不单独铺设床铺,行军不骑马,自己背军粮,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有个士兵得了疽疮,吴起亲自为他吮吸脓液。士兵的老娘听说了这件事,痛哭流涕。有人劝说:“你儿子只是个普通士兵,大将军亲自为他吮吸脓液,你应该高兴啊,怎么还哭得不行?”士兵的老娘说:”不是这么回事。当年吴将军就为我儿子他爹吮吸过脓液,他爹一心打仗,多少年都没有回过家,最后死到哪儿了都不知道。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疽疮,唉,不知道我的儿子又会死到哪儿去呢!想到这些,能不叫人伤心吗?”
          西河建功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魏击,文侯魏斯子)乘大船顺黄河(山西、陕西之间的这段儿)而下,船至中流,回头对吴起说:“多壮丽啊,固若金汤的山河,这就是国家的依靠和至宝!”吴起回答:“国家稳固,长治久安,凭的是君主的修养,不是依靠山川险阻。从前的三苗,左边是洞庭湖,右边是鄱阳湖,地理形势十分优越,三苗的头儿不修德政,夏朝的大禹就灭了他们。夏朝(首府在夏县)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桀,左边是黄河、济河、右边是泰山、华山,伊阙在其南,羊肠阪在其北,夏桀胡作非为,不修德政,商汤就把他发配到了远方。商纣王的时候,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恒山在其北,黄河在其南,也是不修德政,周武王就杀了他,身死国灭。从这些历史经验来分析,江山稳固,依靠的是君主的修养和亲政爱民,地理形势,山川险要是靠不住的。不修德政,恐怕这一船的人将来都是君主您的死对头!”魏武侯被河风一吹,激灵灵打了一个冷颤,连声说:“先生说的有理、先生说的是。”
          魏武侯起用田文(齐国贵族)为宰相,吴起经营西河,劳苦功高,心里不服。找机会对田文说:“我想和你理论一下谁对国家的贡献大,行不行?”田文说:“当然可以啊。”吴起慷慨陈辞:“率领三军将士,勇往直前,视死如归,敌人不敢打我们的主意,先生比我吴起怎么样?”田文顺从地说:“比不上先生。”吴起接着问:“治理百官,亲和百姓,充实府库,先生比我吴起怎么样?”田文和气地说:“比不上先生啊。”吴起追着问:“镇守黄河以西,秦军始终不能越过黄河向东一步,北边的赵国,南边的韩国都成了魏国的小伙伴儿,先生比我吴起怎么样?”田文谦恭地说:“还是比不上先生啊。”吴起责问:“就这三件事,你都比不上我,你还能当上宰相,这是为什么?”田文挺直了腰板儿,大声反问:“国君年少,人心不稳,大臣还没有团结一致,百姓的疑虑还没有完全打消,这个时候,你说宰相的职位是属于我田文呢?还是属于你吴起?”吴起思谋良久,心尤不甘地说:“这么想来,宰相的位子就属于你吧。”
          过了很长时间,驸马公叔痤任宰相。公叔痤担心有大功的吴起会威胁到自己宰相的职位,想办法要除掉吴起。公叔的家臣献计说:“想除掉吴起,很容易。吴起这人,刚愎自用,又喜欢夸耀功劳,先生您就这么给武侯说:吴起是个有才能的人,咱们又是一个小国家,恐怕留不住他,君上为何不试探着招他为驸马呢?吴起忠诚,则欢天喜地,要有二心,想另谋高就,必定推辞不愿意。”家臣继续为公叔出主意:“先生您找机会邀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您和夫人演双簧,请公主对您百般侮辱。吴起见公主把您不当人看待,必定推辞武侯,不娶公主为妻。如此这般,吴起就中了您的妙计了。”公叔痤依计而行,吴起果然坚决推辞,不肯娶公主为妻。从此,吴起逐渐失去魏武侯的信任,进而怀疑他的忠诚。吴起恐怕被杀,就逃到楚国去了。
          吴起改革
          楚悼王(芈疑)早就听说了吴起的才能。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宰相。一上任,吴起就在楚国大力推行改革。明确法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法令条款,裁撤多余的闲散官员,废除王族旁系世袭的爵位,把节余的钱财全部用在抚养战士身上,不遗余力提高战斗力。驱逐那些耍嘴皮子高谈阔论的纵横游说人士,统一舆论,集中民众思想。在悼王的支持下,吴起的努力下,松软的楚国日渐强盛。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击退了三晋联军,向西敢于攻击彪悍的秦国,各诸侯国都威慑于楚国的强盛。改革,增强了国力,提高了楚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伤害了王公贵族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这些人无不对吴起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被削掉爵位的王公贵族和停发了工资的闲散大臣趁丧乱追杀吴起。吴起这次无路可逃,只能奔向悼王停放尸体的宫殿,伏在悼王尸体旁边。追杀吴起的叛乱分子乱箭齐发,把吴起射成了一只刺猬。同时,很多箭射中了悼王尸体。安葬完悼王,儿子芈臧(肃王)即位。命宰相缉拿参与叛乱的所有王公大臣,七十余家全部灭族。
          湖说:杀妻求将、母丧不奔,很可能是妒忌吴起才能者泼来的恶水,即便是圣人,也会臭上千余年。吴起不仅是军事奇才,更是治国理政的高手。他是儒家的弟子,法家的门徒。在他的治理下,弱小的鲁国能打败强大的齐国;魏国能尽占西河之地,把强秦牢牢地锁在关内不得向东发展;大而弱的楚国能同时抗衡彪悍的秦、强大的齐及连年征战的三晋。逃鲁,奔魏,追杀于楚,他有恩于这些国家,却到处不受欢迎。历史长河,将星闪耀,能与吴起比肩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海2014.1.4


          IP属地:海南9楼2014-12-31 17:45
          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九) 田氏代齐
            公元前399-380年
            公元前398年,楚国大军包围了郑国首府新郑,郑国人杀了宰相驷子阳。首府被围,国人杀相,二者之间有无联系,不得而知。隔了一年(前396年),被杀宰相驷子阳的同党复仇,弑了国君郑繻公。再隔一年(前394年),郑国向韩国示好,归还了十三年前占领的韩国的负黍城。齐国以大欺小,攻打鲁国,占领了鲁国的最邑。前393年,魏国攻击郑国。
            前391-389年,连续三年,秦惠公指挥军队猛烈攻击魏国和韩国。这是秦国想东渡黄河急需向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信号。齐国趁机向西攻击魏国,占领了富庶的襄陵(河南睢县)。
            前387年,秦惠公指挥大军南下,越过秦岭,夺取蜀国(首府成都)的重要城镇南郑(陕西汉中),秦国日益强大。这一年,秦惠公去世,子出公继位。赵国第二任国君赵武侯(赵烈侯赵籍的弟弟)去世,赵国大臣没有立武侯的儿子赵朝,重新立赵籍的儿子赵章为继承人,称赵敬候。第二年(前386年),赵国为了经营中原,也是为了躲避秦国对首府的威胁,在敬候的领导下,把首府从晋阳(太原)东迁到邯郸。公子赵朝(赵武侯的儿子)趁迁都之机,在魏国军队的支持下叛乱,攻击新首府邯郸,兵败被杀。
            前385年,秦国一名叫改的官员,杀秦出公及其老娘,沉尸河中。重新立秦灵公的儿子为国君,称秦献公。献公嬴师隰(xi)和出公是同一个太爷。这一年,韩国攻打郑国,取阳城,接着又攻击宋国,活捉宋国国君。
            前383年,魏武侯向韩国发动大规模战争,撕毁三晋联盟,在兔台大败赵军。这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三晋之间战争不断,整个儿格局被改变。
            前380年,齐国向北攻打燕国,夺取桑丘(河北徐水)。魏、赵、韩三家重新联合,向东进攻和燕国交战的齐国,一直打到齐国刚刚占领的桑丘。这是三晋第二次联合向外发动战争,第一次是在前400年,联合攻击楚国。
            田氏代齐
            齐国首府在临淄。公元前391年,周安王十一年,齐国齐康公在位。齐国政权,一直被田姓大夫把持。田常生子田盘,田盘生子田白,田白生子田和。后来的田姓齐国称田和为太公。
            这一年,大夫田和把齐康公驱逐到东边海上的一个小岛上,允许康公收取那儿一座小镇的赋税,用来维持姜姓齐国的祭祀,不至于姜姓香火立即断绝。
            前389年,齐国大夫田和,邀请魏武侯、楚国特使、卫国特使在浊泽(新郑附近)会晤。田和恳亲魏、楚、卫三国联合上书,请周安王封他做诸侯。魏武侯上书安王,安王欣然答应。前386年,安王下诏书,正式任命田和为齐国国君。前385年,齐太公田和去世儿子田午继位,称齐桓公。前379年,姜姓齐国的齐康公在海岛上去世,康公没有儿子,姜齐彻底亡国。从此,齐国全面进入“田齐”时代。同年,齐桓公田午去世,儿子田因齐继位,称齐威王。除楚国外,齐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
            前378年,魏、赵、韩第三次联盟,攻击东方的齐国,一直打到灵丘。晋孝公去世,儿子姬俱酒继位,称靖公。
            湖说:魏武侯改变了文侯三晋联合西拒暴秦的国策,任人唯亲,排斥平民出身的吴起,三晋之间战争迭起,秦国趁机迅猛发展。很快,魏国尽失西河之地,日渐衰落。田氏代齐是三家分晋的翻版,同出一辙。为了所谓的“名正言顺”,需要麻烦周天子出面确认一番。天下共主的周安王,就这会儿才派上了用场,平日里谁还把他当个主子呢。这个时代,力气足胆子大者,谁就可以称王称霸,用不着客气。
            大海2014.1.6


            IP属地:海南10楼2014-12-31 17:45
            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十) 子思辱卫
              公元前377年,子思(孔子的孙子)向卫国卫慎公推荐苟变,子思说:“苟变这人,才堪大用,能统帅五百辆战车的军队。”卫慎公回答说:“我早就知道他是个将才。可是,在他做乡镇干部的时候,下去收赋税,竟然多吃了老乡两个鸡蛋。就因为这个,我就不想用他。”子思回答说:“圣人选人用人,犹如木匠选材取料,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参天大树,有几尺腐烂的地方,高明的匠人是不会抛弃不用的。正逢乱世,选拔能征善战的将士,就因为区区两枚鸡卵,损失一位经天纬地的将才。这种事,千万不能让邻国人知道啊,多丢人呐!”卫慎公再三表示感谢,说:“一定接受先生的教诲啊!”
              卫慎公做了一项错误的决定,群臣集体称颂慎公英明、慎公正确。子思说:“据我观察,卫国这种情况,才是真正的‘君不君,臣不臣’啊。”公丘懿子问子思:“卫国的政气怎么会糟糕成这个样子呢?”子思分析说:“君主自以为是,就阻碍了大家的意见。做对了,自以为是,就排斥了大家的智慧。何况做错了还自以为是,简直就是在助长邪恶。不考量自己的决策是否得当,就一昧要求大臣赞美自己,真是糊涂透顶。当臣子的,不琢磨做的决定在不在理,一昧阿谀奉承,真是谄媚到了极致。君主糊涂,臣下谄媚,就这样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老百姓是不会支持的。这种情况不改变,卫国迟早就完蛋了。”子思对卫慎公直言:“你的国家呀,哎,真的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卫慎公急切地问:“先生您说说,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子思回答:“事出有因,必有缘故啊。君上做出的决定,自以为都是正确的,卿大夫们不敢纠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们做出的决定,士和庶人不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主和卿大夫们都觉得自己了不起,伟大光荣,永远正确,下面的人集体拍马附和,谄媚逢迎。顺从的飞黄腾达,享受富贵,敢说真话的,丢官罢爵,甚至大祸临头。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国家的善政,怎么会形成呢?《诗经》上说‘都以为自己了不起,其实连乌鸦的公母都分不清。’难道正好说的就是你们卫国吗?”
              公元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团结一致废除晋国国君姬俱酒为家人(平民),瓜分了绛、曲沃以及首府新田,晋国灭亡。此时,不算周王国,共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宋、卫、中山、鲁、郑、蜀、越七小国,共十四个诸侯国。
              湖说:子思看出了卫国的问题所在,卫国君臣肯定不会接受子思的劝告。国家弱小,就连一个逞口舌之利的说客都敢明目张胆地欺侮,稍胖一圈儿的诸侯国就更不用说了。原文就能读出来,子思没把一国的国君卫慎公放在眼里,分明是挺胸抬头,拿眼角儿看着卫国君臣说话,卫国人怎么就没一点点脾气呢?让一个酸文人在朝堂上大肆言论:“你们的国家,当君主的没有个当君主的样儿,当臣子的没有个当臣子的样儿(君不君,臣不臣)!”真是欺人太甚。不过,欺的也就是这样的主儿。换个地方,子思的脑袋早就搬家了。子思没有学会谨言慎行,那是吃的亏少了点。子思是孟子的师傅。
              大海2014.1.10


              IP属地:海南11楼2014-12-31 17:46
              收起回复
                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1-02 07:48
                收起回复
                  牛┗(・ω・;)┛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1-02 13:10
                  收起回复
                    我从头看到尾,楼主的文章真是好啊!字句流畅,用词遣句起来毫无滞涩,读少了书可写不出来这种文章。


                    IP属地:湖南14楼2015-01-02 13:41
                    收起回复
                      写的很好,鼓励一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02 16:13
                      收起回复
                        或许可以出书?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1-02 17:41
                        收起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十六) 齐威王论宝
                          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大败韩国军队。迫于秦国压力,魏与赵、赵与燕、齐、宋在两年时间里分别举行多次会晤和磋商,研究对付秦国的办法。
                          公元前355年,也是缘于秦国不断东进,齐威王约魏惠王在边界附近打猎,顺便交流一下对时局的看法。
                          魏惠王问齐威王:“你们齐国东临大海,地域宽广,物阜民丰,必定有很多宝贝了?”齐威王回答:“哪里啊,比不上你们魏国,我们没有什么能称得上宝贝的东西。”魏惠王得意地说:“魏国虽小,直径过寸,光彩能照亮十二驾马车的宝珠有十颗。你们那么大个齐国,怎么能没有几颗像样儿的宝珠呢!”齐威王听了这话,慢慢地说:“我和你对宝珠的理解不一样啊!我有一位叫檀子的先生,让他驻守南部边界的城镇,楚国人根本就不敢进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小诸侯国都来进贡朝拜。有一位叫盼子的先生,我请他镇守高唐(山东禹城),吓得赵国人都不敢到黄河里捕鱼。有位叫黔夫的先生,我请他镇守徐州(河北大城),吓得燕国人天天在北门焚香祈祷,赵国人天天在西门磕头作揖,还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燕、赵两国迁居到徐州的百姓多大七千户以上。还有一位先生叫种首,我请他负责司法和治安,从此,齐国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安居乐业。这四位先生的光彩足以照耀到千里之外,区区十二辆马车算得了什么!”齐威王一番添油加醋的话,把个弱智的魏惠王羞臊的不知道怎么搭话。
                          这一年,秦孝公邀请魏惠王在杜平(陕西澄城)会晤,磋商两国事务,交换各自对国际形势的看法。
                          湖说:两三年之间,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让齐、秦两国把魏国的家底和领导人的才能摸了个清清楚楚。魏以弱示人,加上一些策略上的失误,引来秦、齐两国大肆进攻。与秦战于黄河西岸,元里之败,丢少梁,遂尽失河西之地。伐赵,齐国来了个围魏救赵;伐韩,齐国依样画葫芦,又来了一次围魏救韩。商鞅趁机夺取魏国的固阳。几场大战,魏国精锐全部被消灭,从此跌落成二流国家。因果关系,远不止此。
                          大海2014.2.21


                          IP属地:海南21楼2015-01-04 10:15
                          回复
                            发上来字都一样大,原来的排版、括弧里的注释、拼音、写的“湖说”本来是小五都变成一样的了,这点不好。


                            IP属地:海南22楼2015-01-04 10:17
                            回复

                              湖译《资治通鉴》(十七)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也就是秦孝公在杜平会晤魏惠王的第二年,秦国军队在元里(陕西澄城)大败魏军,杀七千余人,夺河西重镇少梁(陕西韩城)。
                              魏国(首府安邑,国王魏罃)被秦国击败,丧师失地。不向秦国讨回公道,反而回头向东,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首府邯郸。楚王任命景舍统帅大军,北上救援赵国。
                              公元前353年,齐威王田因齐任命田忌为将,救援赵国,欲解邯郸之围。
                              当初,齐国人孙膑和魏国人庞涓一起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兵法。学成后,庞涓出仕魏国,做了统帅军队的将军。庞涓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想方设法骗孙膑到魏国来,暗地里构陷孙膑,假以谋反罪名,断其两足,处以黥刑(脸上刺字),使其不能行走,不敢见人。又假装是他庞涓求情,才使孙膑死里逃生,哄骗孙膑默写《孙子兵法》。孙膑识破庞涓阴谋,装疯卖傻才逃过庞涓迫害。齐国使者出使魏国,孙膑暗中求见,说服家乡使者,用金蝉脱壳之计连夜乘车逃回齐国。齐国大夫田忌看重孙膑,以客礼待之,并把它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以师礼相待。
                              齐威王决定救援赵国,欲拜孙膑为将,统帅大军。孙膑以为刑余之人,身体残疾,做不得三军统帅,坚决推辞。齐威王拜田忌为将,任命孙膑为军师,坐在特制的车子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田忌计划统领大军直扑赵国。孙膑说:“劝解群殴,不能亲自出拳,制止械斗,不能直接抢夺他们的武器。应该躲开强势,捣其虚弱,造成一种打不下去的形势,难题就自行解决了。现在魏赵两国激战正酣,魏国精锐全部在围攻赵国首府邯郸,国内尽是老弱病残。先生不如引兵直奔魏国,抢占道路桥梁险要,给空虚的魏国造成大兵压境之势,魏国军队必然从邯郸撤兵自救。到那时,即解赵国之围,又可以重创魏国精锐,一举两得。”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
                              十月,赵国筋疲力尽,抵挡不住魏国进攻,邯郸城破投降。魏国军队急忙回撤,驰援陪都大梁(河南开封)。齐国军队在大梁以北的桂陵设伏,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史称“桂陵之战”。
                              湖说:桂陵一战,孙膑成名。名为围魏救赵,实为重创魏军。只有利益,没有友谊。赵国乘魏国内乱,夺取中山之地。魏国不顾秦国新创,任庞涓为将,径直向东奔袭赵国首府邯郸,竟不是向北硬夺中山,志在必得,一血前耻。楚国发兵救赵,史书没有下文交代,大抵又成了虚张声势,隔岸观火。没便宜可占,也就罢了。齐国发兵,是在魏国东向一年之后,直到邯郸城破,两败俱伤,才突袭大梁(开封),实为观望,等待时机成熟,使利益最大化。齐国轻而易举重创庞涓率领的魏国精锐,又以解救之实顺理成章收受赵国酬谢。基本解除了魏国多年来对齐国的压迫。桂陵之战,是围点打援的起始和源头。到了二十世纪,这个战法历久弥新,屡试不爽,以至于推陈出新,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谁说今人不如古人?历史,给人遐想和智慧。
                              家乡的《庄农佬儿》唱……白面和成团,擀成片,三娘提刀她要斩,长的长,短的短,长的是孙膑,短的是庞涓……
                              大海2014.3.6


                              IP属地:海南23楼2015-01-04 1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