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梦到了一处藏着诸多记忆的地方——阳光书苑。
2000年在原五一广场西侧体育局门市一楼开业,2005年转到百货大楼后地下,2008年转到现在的地方,五一广场那面,期间在前旗和老一中对面开过分店,现在只剩两家 暑假回家看到仅剩一层的阳光书苑,破败不堪,书也都是几年前留下来的存遗了,当年是乌市第一家有书吧的会员制书店会员有固定地点读书,有固定或不固定的会员活动,有意识的不单一发展,店员每周有理论考试充电,有硬性阅读量要求,每周有店员主持的新书推介会,所以即使是一个中专毕业的店员在这里时间长了也可以成为一个在当地小有见地的人,后来可能因电子读物市场以及网络冲击,书店逐渐成为乌兰浩特的一个边缘,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乌市文化方向标到后来的萧条,从一个文化探路者到后来的乌兰浩特市的文化中心到现在慢慢成为一个急待改变的落后店铺,今年是书店第十五年了,也许今年是它改变的时候了吧,作为半个书苑原店员,总希望书店重新焕发生命,我只是穷啊。。。。要不然必与翁经理谈谈盘下来,重新制定发展方向,努力叫他起死回生!
从阳光书苑的没落也看得出乌兰浩特市整体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忽视了文化建设部分,本土文化的缺失已是遗憾,现在政府应该重视扶持文化建设,把原新华书店重新整治,书目换血,扶持阳光书苑、聚友书店等对乌市文化建设有功的老牌民营书店的改制,减免税款,并引进新书,学习外地民营文化企业改制经验,员工重配,注入有思想的新鲜血液,并结合网络进行改良。
翁经理如果见得到这篇胡言乱语的东西,希望别不开心,我觉得书店需要新的出路,如果有需要,我可以为书店尽一分薄力。
实体书店没落是全球性问题,实体书店的出路也是要慢慢探索的,但我真不希望记载着我这一代人年轻记忆的阳光书苑和聚友书店慢慢成为城市的回忆。
不过话说回来书店改变了初衷,慢慢成为了盈利工具,也是导致书店冷落的原因之一吧,王府花园对面旧书买卖的书局十几年(我的印象中是这样的 具体几年了已经没印象了)来依旧平静,想来老板爱书,并未把它当买卖做,自然而然的平静了。
夜深了,不知不觉发了这么多字,放下手机,重新睡吧。
2000年在原五一广场西侧体育局门市一楼开业,2005年转到百货大楼后地下,2008年转到现在的地方,五一广场那面,期间在前旗和老一中对面开过分店,现在只剩两家 暑假回家看到仅剩一层的阳光书苑,破败不堪,书也都是几年前留下来的存遗了,当年是乌市第一家有书吧的会员制书店会员有固定地点读书,有固定或不固定的会员活动,有意识的不单一发展,店员每周有理论考试充电,有硬性阅读量要求,每周有店员主持的新书推介会,所以即使是一个中专毕业的店员在这里时间长了也可以成为一个在当地小有见地的人,后来可能因电子读物市场以及网络冲击,书店逐渐成为乌兰浩特的一个边缘,从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乌市文化方向标到后来的萧条,从一个文化探路者到后来的乌兰浩特市的文化中心到现在慢慢成为一个急待改变的落后店铺,今年是书店第十五年了,也许今年是它改变的时候了吧,作为半个书苑原店员,总希望书店重新焕发生命,我只是穷啊。。。。要不然必与翁经理谈谈盘下来,重新制定发展方向,努力叫他起死回生!
从阳光书苑的没落也看得出乌兰浩特市整体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忽视了文化建设部分,本土文化的缺失已是遗憾,现在政府应该重视扶持文化建设,把原新华书店重新整治,书目换血,扶持阳光书苑、聚友书店等对乌市文化建设有功的老牌民营书店的改制,减免税款,并引进新书,学习外地民营文化企业改制经验,员工重配,注入有思想的新鲜血液,并结合网络进行改良。
翁经理如果见得到这篇胡言乱语的东西,希望别不开心,我觉得书店需要新的出路,如果有需要,我可以为书店尽一分薄力。
实体书店没落是全球性问题,实体书店的出路也是要慢慢探索的,但我真不希望记载着我这一代人年轻记忆的阳光书苑和聚友书店慢慢成为城市的回忆。
不过话说回来书店改变了初衷,慢慢成为了盈利工具,也是导致书店冷落的原因之一吧,王府花园对面旧书买卖的书局十几年(我的印象中是这样的 具体几年了已经没印象了)来依旧平静,想来老板爱书,并未把它当买卖做,自然而然的平静了。
夜深了,不知不觉发了这么多字,放下手机,重新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