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于床已知命不久矣,而今却躺于这塌上无能为力,自少便是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喜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李密败后,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被俘。等其亦败后,复能回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只是那时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直到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于我,且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可谓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来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记有一次,唐太宗问道:“何谓明君、暗君?”
想至此闭眸缓缓开口,“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后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诬告自己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太宗明察秋毫,查无证据,纯属诬告。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自己为良臣而不为忠臣。
再来便是见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十渐不克终疏,列举其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忆此生,一生节俭,犯颜直谏,幸而遇上明主,不然,必早已赴了黄泉。缓然阖目,依稀听闻人泣不成声,却不知为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