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这两首绝句是唐代王播的诗,这两首诗叙述了一个故事,抒发了王播的无限感慨。
查《新唐书·王播传》,他的事迹倒有不少,但大致说来,王播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曾经做过盩厔(现写做周至)尉,三原令(由于这两个地方都是我们的邻县,特别拈出),由于他的长项的“善治狱”,能做到“剖决如流”,官职最大时作到宰相,但后来王播比较喜欢聚敛,又常以贿求职,被许多正直的人所物议,不过,在他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曾“浚七里港以便漕引,后赖其利”,即在扬州疏通扬州的一条大渠,造福于后人。再是他在管理盐政时,也颇有功绩。总之,王播作为唐代有过非常高的职位的人,也算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但由于他喜聚敛财富,有喜欢以贿求职,曾被很多人所不满。
然而,后世人知道王播的名字,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事迹,而是因为上面所引的这两首诗,以及诗中所叙述的故事。王播在少年时,家里比较贫困,曾寄食于扬州著名的石塔寺木兰院,有过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由于寄食于寺院,时间既久,寺院的和尚似乎也白眼相看。据说寺院每饭前以钟声提醒,由于王播在这里吃白饭,于是故意在饭前没有撞钟,而是在他们已经吃完饭后才敲钟,当王播闻钟声而去吃饭的时候,发现人家早已经各西东了。想来王播的尴尬自是免不了的。
后来,王播发达了,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年,他成了扬州的长官,再次来到木兰院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曾经在这里受到的冷遇,他到了木兰院,自然是感慨万分。二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一切会发生一些变化,特别让他感慨的是,由于他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以前所题的诗都用碧纱笼罩保护起来,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了。
于是王播感慨而复又感慨,写了上面所引的两着绝句。第一首说二十年前他曾经到过木兰院,当时木兰花新发,木兰院也刚新修过,二十后再来到这里,那些木兰树已经老了看不到花了,当初的僧人已经成了白头老翁了。
让王播能被后人不断提起,是因为他有第二首诗,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前两句记述二十年前的故事,当时在去吃饭时,僧人们早已经饭毕,各自西东了,让他感到十分惭愧的是,僧人故意在饭后才撞钟,这两句肯定有反讽的意味;但是,经过二十年的风尘,他又来到这个让他惭愧地木兰寺,却发现自己以前的题诗被碧纱笼了起来。
这个故事所以能广泛留传,是因为可以看到人情冷暖,人情因贫贱而冷漠,因富贵而热情,这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个例,古今中外,似乎概莫能外。就是说,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人生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贫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贫贱时人人嫌弃,富贵时人人攀附。不过细想一下,这似乎的确并不奇怪,好像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也正因为有道理,所以人们每读到这个故事后,便都会感慨而复又感慨。
于是,这个故事也被唐以后的很多人所关注。例如,宋代苏轼任扬州知州时,曾作《石塔寺》一诗说:“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当然苏东坡虽然有戏说的意思,但毕竟表达了对王播的不更事的一种讥讽,大致是说,你怎么连自己什么时候肚子饿都会忘记呢,你怎么只知道灯是火,却不知道钟并不是饭,山僧和漂母(饭韩信之人)自然是不同的,你为什么二十年过后,还作诗再说这件事情呢?从这一点看,养活你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好处,只能留下祸患,从这个意义上看,饭后才敲钟的和尚可是别具只眼啊!
一句歌词的出处都跟扬州有关,可见编剧做了多少功课。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这两首绝句是唐代王播的诗,这两首诗叙述了一个故事,抒发了王播的无限感慨。
查《新唐书·王播传》,他的事迹倒有不少,但大致说来,王播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曾经做过盩厔(现写做周至)尉,三原令(由于这两个地方都是我们的邻县,特别拈出),由于他的长项的“善治狱”,能做到“剖决如流”,官职最大时作到宰相,但后来王播比较喜欢聚敛,又常以贿求职,被许多正直的人所物议,不过,在他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曾“浚七里港以便漕引,后赖其利”,即在扬州疏通扬州的一条大渠,造福于后人。再是他在管理盐政时,也颇有功绩。总之,王播作为唐代有过非常高的职位的人,也算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但由于他喜聚敛财富,有喜欢以贿求职,曾被很多人所不满。
然而,后世人知道王播的名字,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事迹,而是因为上面所引的这两首诗,以及诗中所叙述的故事。王播在少年时,家里比较贫困,曾寄食于扬州著名的石塔寺木兰院,有过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由于寄食于寺院,时间既久,寺院的和尚似乎也白眼相看。据说寺院每饭前以钟声提醒,由于王播在这里吃白饭,于是故意在饭前没有撞钟,而是在他们已经吃完饭后才敲钟,当王播闻钟声而去吃饭的时候,发现人家早已经各西东了。想来王播的尴尬自是免不了的。
后来,王播发达了,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年,他成了扬州的长官,再次来到木兰院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曾经在这里受到的冷遇,他到了木兰院,自然是感慨万分。二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一切会发生一些变化,特别让他感慨的是,由于他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以前所题的诗都用碧纱笼罩保护起来,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了。
于是王播感慨而复又感慨,写了上面所引的两着绝句。第一首说二十年前他曾经到过木兰院,当时木兰花新发,木兰院也刚新修过,二十后再来到这里,那些木兰树已经老了看不到花了,当初的僧人已经成了白头老翁了。
让王播能被后人不断提起,是因为他有第二首诗,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前两句记述二十年前的故事,当时在去吃饭时,僧人们早已经饭毕,各自西东了,让他感到十分惭愧的是,僧人故意在饭后才撞钟,这两句肯定有反讽的意味;但是,经过二十年的风尘,他又来到这个让他惭愧地木兰寺,却发现自己以前的题诗被碧纱笼了起来。
这个故事所以能广泛留传,是因为可以看到人情冷暖,人情因贫贱而冷漠,因富贵而热情,这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个例,古今中外,似乎概莫能外。就是说,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人生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贫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贫贱时人人嫌弃,富贵时人人攀附。不过细想一下,这似乎的确并不奇怪,好像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也正因为有道理,所以人们每读到这个故事后,便都会感慨而复又感慨。
于是,这个故事也被唐以后的很多人所关注。例如,宋代苏轼任扬州知州时,曾作《石塔寺》一诗说:“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当然苏东坡虽然有戏说的意思,但毕竟表达了对王播的不更事的一种讥讽,大致是说,你怎么连自己什么时候肚子饿都会忘记呢,你怎么只知道灯是火,却不知道钟并不是饭,山僧和漂母(饭韩信之人)自然是不同的,你为什么二十年过后,还作诗再说这件事情呢?从这一点看,养活你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好处,只能留下祸患,从这个意义上看,饭后才敲钟的和尚可是别具只眼啊!
一句歌词的出处都跟扬州有关,可见编剧做了多少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