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吧 关注:34,042,206贴子:993,678,320

回复:数学天才之完美谋杀。。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走到院子里,那里停了两辆车,一辆是墨绿色的现代,一辆是黑色的奥迪,他坐上了现代车,开到离公安局不远的一条街上,那里有一排的夜排档,他放低车速,降下车窗,向外观察。
“老徐,这边,快过来。”最外面的一间夜排档里,高栋穿着便服招呼着。
徐策停好车,不紧不慢地走过去,坐下。
“来,老徐,吃点什么?我有一个小时空闲,你也知道早上出了这事,我真忙不开,回头还要去局里。咱们老同学十来年没见面,嘿嘿,今天难得逮到机会,我怎么总得和你吃个饭。”
“既然你忙,我怎么好意思打搅。”
“可千万别这么说,难得碰面嘛,你看,你一个那么多年在美国,我呢,成天跟案子打交道,呵呵,咱们聚一起的机会少。这回呢,刚好你回国,我偏遇到这案子到你们白象县,你看,这不是缘分呐?”
徐策笑笑:“没错,咱们是很多年没碰面,我也挺想见老同学。”


52楼2015-01-18 19:16
回复
    加州大学的心理系是全世界最好的,你都读到了博士,又涉猎过犯罪心理学,我在公安大学进修那会儿,无意中看到你的论文,我对你崇拜之情更热烈了。”
    高栋一向如此,这张嘴很能讨别人的喜欢。虽然他工作时偶尔对下属摆个脸色,但他对徐策,是真的崇拜。
    徐策是他高中同班同学,那时数学这门课,没有徐策解不出的题。尤其大学后,两人都在浙大,高栋是分数线较低的心理学,徐策是分数线很高的应用数学系,而且他也听到过许多关于徐策在逻辑数学上如何厉害的传闻。后来徐策还拿到加州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此后担任投行高管,更是在同学里成为传奇人物。


    55楼2015-01-18 19:16
    回复
      2025-05-16 11:54:03
      广告
      徐策谦虚道:“我在美国只接触了皮毛的犯罪心理学,也没进过FBI,能帮你什么?”
      高栋客气地笑道:“不不不,其实也没大的事,我只是想让你帮我猜个东西。我们调查的初步结果是,现场杀人的凶手只有一个。但是这次的案子,显然是有人在蹲点守着死者的。我在想,凶手既然知道死者昨晚会在半夜这个时间点回家,要么是凶手自己跟踪的,要么是另有帮凶。你觉得这凶手是一个人,还是另有帮凶?”
      徐策眼神转了一下,道:“车上有没有丢失钱财等贵重物品?”
      “车上有几万块现金,凶手没有拿,表明不是为了钱。”
      徐策断然道:“凶手是一个人。”
      高栋好奇问:“为什么这么肯定?”
      “这个案子凶手一旦被抓住,是不是肯定死刑?”
      高栋笑了笑:“那是毫无疑问的。”
      “同伙犯罪,必然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讲,物质利益是捆绑不同个体间的利益诉求的最好纽带。这个案子里,凶手不是为了钱,所以物质利益这一点不存在。而从仇杀的角度分析,凶手自然也知道这案子一破案,就是死刑,作为一桩谋杀案,而不是凶杀案,极少出现有共犯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真正信任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即便有两个人同时对死者充满仇恨,他们也不会联合起来共同犯罪。因为凶手会有长期的顾虑,担心同伙在未来某一天无意间透露了当初这件事,那么面临的惩罚是死刑,这点,每个人都会顾虑。所以但凡是谋杀案,几乎都只有一个凶手,或许有知情人,但共同犯罪的情况太罕见。尤其考虑到这个案件,单纯的仇杀,缺乏物质利益上的共同诉求。”


      57楼2015-01-18 19:16
      回复
        “但如果凶手的内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认为他有能力作案不被查出来,所以先挑了个最难下手的,来证明他的实力,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在没办法了解凶手的性格时,无法判断这两种杀人动机,只能说,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高栋无奈吐口气:“看来,这个问题只能先放下了。”他看了眼手表,“时间不早了,我先回局里,带点吃的给兄弟们。老徐,咱们今天先聊到这儿,这么多年没见,本想和你多聊聊,等我把这案子办妥,再找你出来玩玩。反正你现在一个人在国内也空,到时来市区坐坐。”
        “好的。”徐策点点头,站起身和高栋告别。
        徐策回到车里,看手表,今天已经太晚,来不及了,这几天虽然看上去警察都出动了,晚上也会四处巡逻,但大部分警力还是忙于这件案子,事实上的,某些环节比以往更薄弱。
        这反倒是很好的机会。


        59楼2015-01-18 19:17
        收起回复
          有几个系列的,好贴多顶顶吧。现在帝吧太多脑残了


          64楼2015-01-18 19:18
          回复
            致命ID镇楼…………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5-01-18 19:19
            回复
              第七章
              徐策从后屋里出来,手上拿着一只手机,上面显示的时间已经晚上11点了。
              这是个诺基亚的高端机,周围一圈金边,实际上是镀金,另有几颗碎钻镶嵌着。
              这不是徐策的手机。
              他拿着手机反复地看着。
              警察能通过手机的信号来找到手机的具体位置,如何使手机不对外发出信号?
              他对手机收发信号的原理不太了解,但没关系,他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推理。
              当拨打一个手机号码时,遇到拨不通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你拨打的手机已关机,一种是你拨打的手机不在服务范围内。
              如果你拨打对方手机时,得到的信息是他的手机已关机,那么表明,移动公司知道了他手机关机的信息。所以证明,单纯把手机关机了,手机依然会对外发送信号,告诉移动公司这个手机已关机。


              68楼2015-01-18 19:20
              回复
                所以,如果仅把手机关机了,警察依然能通过移动公司,找到手机的位置。
                所以,要想让警察查不到手机的位置,必须把电池板取下来。
                能量是守恒的,手机向外发射信号需要能量,没有电池板,没有能量供给,手机自然无法发射信号。
                徐策拆下了这只手机的电池板和手机卡,这样,警察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现这只手机了。
                他回忆起刚刚这只手机的主人向他哀求的声音:“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听领导指示办的,我就是个干活的。”
                对于一件恶事,是下达命令的可恶,还是执行命令的可恶?
                执行命令的会说,他的本职工作就是执行命令,如果不执行命令,他会受到处罚。


                69楼2015-01-18 19:21
                收起回复
                  2025-05-16 11:48:03
                  广告
                  有些国度里会宣扬一种长官意志的思想,军令如山,士兵是不应该,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的,只要执行命令就可以了。无论这个命令是什么,作为下级,必须要服从,否则就该受到惩处。
                  但现代的文明国家都规定,士兵如果接到长官违反人道、违反法律的命令,可以有权不予执行。
                  东德和西德合并后,法院审理了一起东德警察开枪打死翻越隔离墙的人的案子,警察辩称当时他在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是警察的本职工作。但法庭最后还是宣判其有罪。因为法官认为,虽然你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但是你的手枪口径如果偏离了五公分,那么你既执行了命令,也不会伤害到那个人了。所以,你在杀那个人时,存在了主观恶意。


                  70楼2015-01-18 19:21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1楼2015-01-18 19:21
                    回复
                      对于一件恶事,下达命令的固然应该在以后的清算中受惩罚,而执行命令的,你原可以敷衍执行,结果却助纣为虐,有什么理由逃避惩处呢?
                      徐策对那位手机的主人一点都不感到同情。
                      他又想起了上半年的那件事。
                      徐策从小父母离异,由其母独自带大,随母改姓徐。
                      今年的二月份,那时他尚在美国。白象县进行旧城拆迁改造,徐家的祖宅位于拆迁名单中。
                      徐家的祖宅面积不大,年岁很长。从清朝慈禧太后开始,那宅子就姓徐,后来军阀混战,宅子姓徐,国民党时期,宅子姓徐,日本人占领期间,宅子还姓徐。结果到了现在,宅子突然改姓“违章建筑”了。说房产证、土地证,一本都没有,要强拆,只补偿每平方一百块。
                      徐策舅舅找出了民国时候宅子的房契,证明房子不是违章建筑。旧城改造维稳工作室的笑他拿前朝的尚方宝剑来挡本朝的官,不予理会。


                      72楼2015-01-18 19:21
                      收起回复
                        徐策母亲和他舅舅都另有住处,不在祖宅居住,祖宅隔成了几间出租,每个月能有几百块钱的收入,就这样每平方一百块的补偿标准被征收,当然不同意。于是他们阻止拆迁人员施工,发生冲突,徐策母亲不幸被房梁的一块落石砸中,当场身亡。
                        后来县政府认定他母亲是“妨碍公务造成的意外事故”,只给予了三万块钱的赔偿,几个施工人员象征性地判了缓刑,主管官员无一受惩。
                        每一想到这,徐策总是会咬咬牙口。
                        他当然不是为了赔偿多少的问题。他在美国收入颇丰,不在乎赔的是几万还是几十万。他在乎的是命。


                        73楼2015-01-18 19:21
                        回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国外多年,突遭从小独自把他带大的单亲母亲的噩耗,他顿时追悔莫及。
                          没有人对这件事情负责。
                          好吧,他们应该要负责的。
                          在回国前,徐策已经想得很透彻。
                          他走到了屋外的院子里,坐进了奥迪车,驶出了家门,顺着沿海北路拐进了凤栖路,又从沿海南路驶离,开到了县里五星级的半岛大酒店的门前。
                          他停下,看了眼电子表上的车辆里程数。
                          随后掉头又进入沿海南路,开进凤栖路,到了中间,他踩刹车停顿了一下。再看了一眼车辆里程数。
                          两次的里程相减,半岛酒店到凤栖路一共是二千三百米。
                          他记下了这个数字,随即松开刹车,继续开回家中。


                          74楼2015-01-18 19:21
                          回复
                            整个县城的各条路上,都有数量不等的电子监控,这让杀人显得困难重重。
                            从那么多个电子眼的监控中,寻找出合适的地点,避开电子眼,实施计划,不太容易。
                            从半岛酒店前往凤都小区的这段路上,前面的路都人流过大,只有凤栖路上,公务员小区,人口结构简单,人流量少,看来,下一次的动手,还是得在老地方。
                            当然了,上一回的手法已经不适合再用了,需要更精妙的犯罪技巧。
                            现在需要重新规划一下方案了。
                            电子监控,如何全部避开呢?
                            还是上一回的手法?
                            他陷入了思索。
                            唯一让他欣慰的一点,正因为现在有太多的电子监控,所以警察的破案,也更依赖于监控录像。只要骗过了监控,就骗过了警察。
                            真正的完美犯罪,依靠的永远是思想和大局观,而不是高端的科技手段。


                            75楼2015-01-18 19:21
                            收起回复
                              2025-05-16 11:42:03
                              广告
                              第九章
                              两天后的傍晚,高栋身穿便服,顺着沿海南路拐进凤栖路。他重新观察这里的环境,他已经无数次地走过这条路,但都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现场早已清理干净,这里又像往日那样安静、冷清。公务员的小区人流都很少。偶尔有车子经过,吹动他的裤脚起伏。
                              他愁眉不展,这件事省市两级领导天天催问,在接案时,他以为一个星期内破案,毕竟只是个县城的案子,县城的人员结构比不上城市里复杂,即便一个星期内抓不住嫌犯,也该能锁定嫌犯的大致轮廓了。
                              可事到如今,人证、物证都没有,犯罪动机有矛盾,更诡异的是,凶手是如何来到案发现场的,这点至今没有任何突破。
                              这是惊天大案,几乎所有的警力都投入此案的侦破了,所以才能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了几千人次的调查,进入监控的所有人,所有车,包括三天前还没能联系到25辆车主,全部进行了排查和走访,但都没有线索。所有车主都表示没有在凤栖路上半路下过人。
                              不光是县局里的警力,自己带来的刑侦科人马,斗志也都开始萎靡了。
                              难道,这案子就这样成了悬案了吗?
                              上级领导天天施压,他背负的压力很大。
                              穿过了整条凤栖路,一无所获。


                              79楼2015-01-18 1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