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流派的工作上,我们做出了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绩,这些经验,对我们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个人的体会是极其有限的,提出一点看法,聊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作参考,未必恰当,还望得到批评指教。
就从“继承流派”这句话谈起吧。
这句话虽然仅有四个字,但是很有文章可做。从字面上看,很可以解释为原封原样,一丝不走,照模脱模,把流派传下来。只要模子的大小尺寸都对了,继承流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果真的有人照这样去做,将得到什么结果呢?那恐怕就不是什么继承流派,而是对于流派的一种伤害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够脱出一些和原样差不多的模子,那也是假货、仿造的东西,纵然外表很相像,但精神气骨一无是处;叫人看了以后,不但不感觉舒服愉快,反而感觉难过、矫揉造作。所以继承流派,不能简单地从表面上去继承,而是要更好地、更全面地从精神实质上去着手。
怎样才是比较正确的继承呢?
我以为,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继承的目的是为着发展,不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结果,不但要求把这个流派的艺术学下来,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风格、新流派,要发展这一个流派本身。这个具体的发展的观念,我认为才是继承流派的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事物的规律是不进则退的。我们不能是今年这几派,明年后年、十年以后还是这几派。如果我们只想保住这几派,其结果必然是每下愈况,连这几派也保不住。当我们确立了发展的观念以后,我们的工作就能生动活泼、充满朝气,而不是死学死仿,钻在一个一个小圈子里,一动也不敢动了。表现在学习方法方面,也就可以灵活运用。比如说,成年人怎样学?孩子们怎样学?成年人和孩子们的学法应该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怎么学才叫把流派学对?学对了以后又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都应该相应地得到解决,心中有数,才不至于被流派拘束住,牵着鼻子走。
我以为孩子们学流派,与成年人学流派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孩子们学流派,主要还是打基础。打一个比方,好比写字临帖,是为着使字的间架布局、点撇勾捺,合乎规矩法则。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就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书家。因此在教他们临帖的时候,必须要求他们一点一画,惟妙惟肖,不能丝毫随意变动,以免养成一种轻浮油滑的自由体。孩子们的学流派,其性质就是这样,因而必须要求他们学得像,越像越好,越像越实在。可是成年人学习,就不一定要像孩子们那样死了。因为第一,成年人戏会得多,基础已经具备了;第二,成年人的生理条件,已经成熟定型,不宜于更多地强迫他们去适应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外貌,而贵乎吸取精神,讲究一个“化”字,要把所学的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总起来说,就是孩子们学流派,重点在打基础,打基础就不能离格,要求学得扎实,为将来的“化”创造条件。成年人学流派,为的是丰富表演才能,提高创造力,重点在吸收精神,可以不过分追求貌似,学的时候就可以“化”。这,就是孩子们与成年人学流派有所不同的地方。至于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要多学,不应拘束在一家范围之内。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创造,拘于一家,就很难创造。孩子们打基础,就非多学不可,如果从小就拘于一家范围之内,定型太早,路子太窄,到了成年,再想变化、放宽,就无法办到了。这仍然可以举写字为例。要成为一个书家,必须多临帖,博采众长。如果只临一种帖,局限性就很大。要是始终写的是“颜”字,甚至有木掉的可能。这一点是很要紧的。特别是孩子,头脑单纯,好像一张白纸,印上什么,就是什么,如果过早地拿个别的流派把他拘束住了,对他的成长和将来进行创造,有很大的限制。前辈老先生在这方面有一种习惯,很值得参考。当他发现一出戏他唱起来不太合适,或者不如另外一个人唱得好时,他就不唱;但是他一定要学会这出戏。可以不唱,但不能不会。因为他是唱这一行的,这一行的任何剧目,他都应该会。这样虽然有某一些剧目他不唱,可是这些剧目都成为他创造另外适合自己演出的剧目的营养。这种精神,我以为非常好。这样一来,会得多了,路子宽了,创造起来,也就容易得多。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一种情况,学哪一派就盯上哪一派,别的看也不看。更要不得的是学哪一派,只学它的几出常演的剧目,此外一概不学,一概不会。对于流派本身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不了解,流派的精神完全不领会,这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继承了流派,更难希望从这样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发展。此外,“化”与多学,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点,对成年人与孩子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
就从“继承流派”这句话谈起吧。
这句话虽然仅有四个字,但是很有文章可做。从字面上看,很可以解释为原封原样,一丝不走,照模脱模,把流派传下来。只要模子的大小尺寸都对了,继承流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果真的有人照这样去做,将得到什么结果呢?那恐怕就不是什么继承流派,而是对于流派的一种伤害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够脱出一些和原样差不多的模子,那也是假货、仿造的东西,纵然外表很相像,但精神气骨一无是处;叫人看了以后,不但不感觉舒服愉快,反而感觉难过、矫揉造作。所以继承流派,不能简单地从表面上去继承,而是要更好地、更全面地从精神实质上去着手。
怎样才是比较正确的继承呢?
我以为,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继承的目的是为着发展,不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结果,不但要求把这个流派的艺术学下来,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风格、新流派,要发展这一个流派本身。这个具体的发展的观念,我认为才是继承流派的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事物的规律是不进则退的。我们不能是今年这几派,明年后年、十年以后还是这几派。如果我们只想保住这几派,其结果必然是每下愈况,连这几派也保不住。当我们确立了发展的观念以后,我们的工作就能生动活泼、充满朝气,而不是死学死仿,钻在一个一个小圈子里,一动也不敢动了。表现在学习方法方面,也就可以灵活运用。比如说,成年人怎样学?孩子们怎样学?成年人和孩子们的学法应该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怎么学才叫把流派学对?学对了以后又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实际问题,都应该相应地得到解决,心中有数,才不至于被流派拘束住,牵着鼻子走。
我以为孩子们学流派,与成年人学流派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孩子们学流派,主要还是打基础。打一个比方,好比写字临帖,是为着使字的间架布局、点撇勾捺,合乎规矩法则。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就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书家。因此在教他们临帖的时候,必须要求他们一点一画,惟妙惟肖,不能丝毫随意变动,以免养成一种轻浮油滑的自由体。孩子们的学流派,其性质就是这样,因而必须要求他们学得像,越像越好,越像越实在。可是成年人学习,就不一定要像孩子们那样死了。因为第一,成年人戏会得多,基础已经具备了;第二,成年人的生理条件,已经成熟定型,不宜于更多地强迫他们去适应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外貌,而贵乎吸取精神,讲究一个“化”字,要把所学的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总起来说,就是孩子们学流派,重点在打基础,打基础就不能离格,要求学得扎实,为将来的“化”创造条件。成年人学流派,为的是丰富表演才能,提高创造力,重点在吸收精神,可以不过分追求貌似,学的时候就可以“化”。这,就是孩子们与成年人学流派有所不同的地方。至于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要多学,不应拘束在一家范围之内。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创造,拘于一家,就很难创造。孩子们打基础,就非多学不可,如果从小就拘于一家范围之内,定型太早,路子太窄,到了成年,再想变化、放宽,就无法办到了。这仍然可以举写字为例。要成为一个书家,必须多临帖,博采众长。如果只临一种帖,局限性就很大。要是始终写的是“颜”字,甚至有木掉的可能。这一点是很要紧的。特别是孩子,头脑单纯,好像一张白纸,印上什么,就是什么,如果过早地拿个别的流派把他拘束住了,对他的成长和将来进行创造,有很大的限制。前辈老先生在这方面有一种习惯,很值得参考。当他发现一出戏他唱起来不太合适,或者不如另外一个人唱得好时,他就不唱;但是他一定要学会这出戏。可以不唱,但不能不会。因为他是唱这一行的,这一行的任何剧目,他都应该会。这样虽然有某一些剧目他不唱,可是这些剧目都成为他创造另外适合自己演出的剧目的营养。这种精神,我以为非常好。这样一来,会得多了,路子宽了,创造起来,也就容易得多。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一种情况,学哪一派就盯上哪一派,别的看也不看。更要不得的是学哪一派,只学它的几出常演的剧目,此外一概不学,一概不会。对于流派本身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不了解,流派的精神完全不领会,这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继承了流派,更难希望从这样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发展。此外,“化”与多学,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点,对成年人与孩子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