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C 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 卡拉扬弹奏并指挥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乐章行板 1980 克雷格讲解:莫扎特将一个普通的大调三和弦做了小小的修改,加以一个音阶,然后嵌入一些半音音阶。变为 三和弦—上升—回落后经过一个半音阶的转折,经过一个七和弦(a seventh chord)回到开始的音型。在结束的时候加上一点颤音(throw a little trill at the end )。尽管这是非常简单素材,但是它非常美妙,非常婉转。 非专业出身,对前面这段不甚理解,求专业人士 y 详解。 3、wild swings of mood with mozart(莫扎特式基调的猛烈转换?求专业解释) 莫扎特的很多作品中会出现极大的反差,很可能前面一小段还是狂风暴雨般的音乐场景,下一刻即变得非常宁静,安详。莫扎特在基调的大调和小调之间摇摆得非常迅速,在全音阶和半音阶之间的转换也一样快速,he likes to play off different dynamic levels,loud and soft.而这种反差恰恰就是就是戏剧的本质所在,反差和冲突。这也说明为何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也是相当了得。 以以安魂曲中 Confutatis 为例 Mozart Requiem - 7-8 - Confutatis 羞惭无地 Lacrimosa 痛哭之日 反差冲突表现:在 16 秒由雄壮激烈变成田园式的安详,在 29 秒由突变成开始时的意境。 完全不同的音乐意境在一首曲子中出现,出现非常强烈的反差,有时甚至非常突兀。 4、inexhaustible melodic supply,fecundity of imagination when it comes to melody(无穷无尽的旋律带来的无尽想象?) 这部分主要想表达的还是说,莫扎特的天才之处,其灵感无穷无尽,创作出的旋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连绵不绝。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克雷格·奈特举的例子是一段教堂音乐 C 大调弥撒(the C minor mass),据说当年有莫扎特妻子康斯坦演唱,而且颇有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