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音乐爱好者:
音乐是整整一个世界,但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这个世界每天以特殊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交融一起,商店、市场、剧场、影院、音乐厅、广播、电视、校园、大会堂、家庭.....音乐通过这无数的场合,为生活着上绚丽多姿的色彩:她让失恋者痛哭、让宣誓者庄严、让商店嘈杂、让悬念片惊险、让军人威武雄壮、让舞者仪态翩翩、让年轻人堕入情网、让消费者上当受骗.....无论多少功过是非,我们已再也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现代生活。本来,其实只要稍加克制,我们完全有能力抵御音乐的诱惑,就像遇见婷婷玉立的姑娘,除了美,我们一般克制更多的奢望(或深藏于心,或作心理学意义上的迁移)一样,我们完全有能力与音乐和平共处,浅尝辄止,相安无事。无奈生活总是使我们年轻的心,平添对音乐太多的迷恋,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去揭开音乐神秘的面纱,去寻找进入音乐的途径。
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有过很多音乐欣赏的书,有过很多文字生动,故事感人的音乐欣赏手册,我们为之狂热为之陶醉,可是当我们打开音响,自以为我们听到的正是我们在手册里看到的,我们却发现自己的感觉错了,我们的狂热不能维持多久,我们的陶醉转眼清醒,因为我们听到的音乐是那么陌生,丝毫也不象我们读到的故事那样。我们困惑了,是因为音乐太深奥,还是因为我们缺乏音乐细胞?百思不得其解之余,我们只好悻悻地关上音响,把手册放回书架,让它很快地蒙上灰尘。每当我们看到这些曾经令人激动万分的小册子时,我们就想,音乐家的故事倒是满有意思的,可是为什么我就听不懂他们的音乐呢? 或许这样的疑问已经伴随着无数个曾经作过音乐梦的人,走过他的大半生,或许这样的疑问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永远存放在那些“与音乐无缘”的人的心里?我们的音乐欣赏手册除了增加这些“不幸者”的失望外就无法再做点别的什么?正是这好大一个疑问,迫使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踩出一条新路.....
致琴童家长:
我们当然已过了狂热的年代,当我们带着那寄托了几乎我们全部希望的孩子,走上考级之路时,我们头脑中更多的恐怕是学琴对于提高智力的好处,而非音乐的浪漫。那在下乡年代被耗尽的梦幻,在广阔天地被磨损的理想,似乎过于沉重地转换了方式,汇入儒家乐教传统与现代技术崇拜混合的洪流,倾注在孩子身上,当孩子用迷惑不解的眼光望着凶神恶煞的我们,或泪眼模糊地进行着绝非情愿的手指体操时,心中充满苦涩和焦虑的我们,偶尔也猛然反思,这就是学习音乐所必然经历的吗?然而,没有人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当一次一次(无论是“通过”或“勉强通过”)的器乐考级逐步麻痹了我们的神经,我们似乎已经被明确地暗示,这就是学音乐的理所当然(甚至是唯一)的道路,我们不再去询问孩子,这样学音乐幸福吗?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学到音乐吗?十分令人忧虑的是,尽管器乐考级有很多优点,音乐作为艺术创造的内涵已被技术等级所取代了,当美国音乐教育家加德纳说到“中国音乐教育体制确实能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技能,但当学生获得这种技能时,他们再也没有用这种技能来进行艺术创造的愿望和能力”时,我们的家长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创造愿望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如果没有受到严重伤害,至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美国音乐家科普兰在批评把钢琴技能训练当成学习音乐的唯一途径时说“当然,学习一点钢琴,甚至具备中等的钢琴水平都不会有甚么坏处,不过作为音乐入门,对此我表示怀疑....”也许科普兰的批评不无偏激,但对于我们千篇一律的考级曲目和枯燥乏味的练琴方式,确有清醒的作用。问题在于是通过钢琴(或器乐)学音乐,还是通过钢琴(或器乐)学技术?如果是前者,那么首先应该认识到,音乐是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不仅不能为哪怕是一个钢琴家(或其他器乐演奏家)的演奏所能穷尽,更不是枯燥的练琴所能取代的。本书所提供的通过听音乐学音乐的方法正是企图弥补器乐考级所存在的缺陷,挽回孩子学音乐本应获得的乐趣及本应给家庭带来的温馨,当然,这仅是一种尝试,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父母拿着鸡毛掸子逼着孩子练手指的情景与一家人在一起听音乐,兴奋地讨论着在音乐里听到与感受到的内容的情景,哪一个画面更具人文气息呢?技术训练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还应该给孩子一个丰富多采的音乐世界。
——转载于谢嘉幸新浪博客
音乐是整整一个世界,但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这个世界每天以特殊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交融一起,商店、市场、剧场、影院、音乐厅、广播、电视、校园、大会堂、家庭.....音乐通过这无数的场合,为生活着上绚丽多姿的色彩:她让失恋者痛哭、让宣誓者庄严、让商店嘈杂、让悬念片惊险、让军人威武雄壮、让舞者仪态翩翩、让年轻人堕入情网、让消费者上当受骗.....无论多少功过是非,我们已再也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现代生活。本来,其实只要稍加克制,我们完全有能力抵御音乐的诱惑,就像遇见婷婷玉立的姑娘,除了美,我们一般克制更多的奢望(或深藏于心,或作心理学意义上的迁移)一样,我们完全有能力与音乐和平共处,浅尝辄止,相安无事。无奈生活总是使我们年轻的心,平添对音乐太多的迷恋,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去揭开音乐神秘的面纱,去寻找进入音乐的途径。
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有过很多音乐欣赏的书,有过很多文字生动,故事感人的音乐欣赏手册,我们为之狂热为之陶醉,可是当我们打开音响,自以为我们听到的正是我们在手册里看到的,我们却发现自己的感觉错了,我们的狂热不能维持多久,我们的陶醉转眼清醒,因为我们听到的音乐是那么陌生,丝毫也不象我们读到的故事那样。我们困惑了,是因为音乐太深奥,还是因为我们缺乏音乐细胞?百思不得其解之余,我们只好悻悻地关上音响,把手册放回书架,让它很快地蒙上灰尘。每当我们看到这些曾经令人激动万分的小册子时,我们就想,音乐家的故事倒是满有意思的,可是为什么我就听不懂他们的音乐呢? 或许这样的疑问已经伴随着无数个曾经作过音乐梦的人,走过他的大半生,或许这样的疑问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永远存放在那些“与音乐无缘”的人的心里?我们的音乐欣赏手册除了增加这些“不幸者”的失望外就无法再做点别的什么?正是这好大一个疑问,迫使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踩出一条新路.....
致琴童家长:
我们当然已过了狂热的年代,当我们带着那寄托了几乎我们全部希望的孩子,走上考级之路时,我们头脑中更多的恐怕是学琴对于提高智力的好处,而非音乐的浪漫。那在下乡年代被耗尽的梦幻,在广阔天地被磨损的理想,似乎过于沉重地转换了方式,汇入儒家乐教传统与现代技术崇拜混合的洪流,倾注在孩子身上,当孩子用迷惑不解的眼光望着凶神恶煞的我们,或泪眼模糊地进行着绝非情愿的手指体操时,心中充满苦涩和焦虑的我们,偶尔也猛然反思,这就是学习音乐所必然经历的吗?然而,没有人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当一次一次(无论是“通过”或“勉强通过”)的器乐考级逐步麻痹了我们的神经,我们似乎已经被明确地暗示,这就是学音乐的理所当然(甚至是唯一)的道路,我们不再去询问孩子,这样学音乐幸福吗?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学到音乐吗?十分令人忧虑的是,尽管器乐考级有很多优点,音乐作为艺术创造的内涵已被技术等级所取代了,当美国音乐教育家加德纳说到“中国音乐教育体制确实能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技能,但当学生获得这种技能时,他们再也没有用这种技能来进行艺术创造的愿望和能力”时,我们的家长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创造愿望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如果没有受到严重伤害,至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美国音乐家科普兰在批评把钢琴技能训练当成学习音乐的唯一途径时说“当然,学习一点钢琴,甚至具备中等的钢琴水平都不会有甚么坏处,不过作为音乐入门,对此我表示怀疑....”也许科普兰的批评不无偏激,但对于我们千篇一律的考级曲目和枯燥乏味的练琴方式,确有清醒的作用。问题在于是通过钢琴(或器乐)学音乐,还是通过钢琴(或器乐)学技术?如果是前者,那么首先应该认识到,音乐是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不仅不能为哪怕是一个钢琴家(或其他器乐演奏家)的演奏所能穷尽,更不是枯燥的练琴所能取代的。本书所提供的通过听音乐学音乐的方法正是企图弥补器乐考级所存在的缺陷,挽回孩子学音乐本应获得的乐趣及本应给家庭带来的温馨,当然,这仅是一种尝试,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父母拿着鸡毛掸子逼着孩子练手指的情景与一家人在一起听音乐,兴奋地讨论着在音乐里听到与感受到的内容的情景,哪一个画面更具人文气息呢?技术训练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还应该给孩子一个丰富多采的音乐世界。
——转载于谢嘉幸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