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裕斋、名庆余,梁山县开河南村人,公元一八九五年生人。因其为人处世讲究温、良、恭、俭、让,被各界尊称为周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卒于一九六四年,享年七十三岁。
乐善好施 救危济困
周裕斋生在运河古镇农家,虽说家境比较殷实,但与贫苦农民却朝夕相处而深知他们的疾苦,更是体会到乡邻们因得不到良好教育带来生活方式的落后。周裕斋二十岁时,他腾出家中一座房子办了一处学堂,共有学生十八人。他主张新式教学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灌输先进思想。周先生十分注重礼仪、乐于助人,每逢亲邻拖请外出办事,他都坚持步行出村,遇见长辈必站下问候,对晚辈的招呼也必须谦虚作答,直到出村半里才登车上路。从外返家时,也必须在村外早早下车步行回家。
日伪时期,有一个混穷的人到开河用碗换羊皮,当时开河据点里的汉奸发现他不是本地口音,怀疑他是八路军的探子,便将其抓捕严加拷打审问,但他仍说自己是做小生意的穷人。汉奸头目叫他找一证人,他忽然想起在济宁时常听说开河镇有个周裕斋为人仗义、善解他人之危险,于是便说认识周先生。汉奸头目派人把周先生叫到开河南大寺伪营部内,换羊皮的人本来不认识他,但看到来人气度不凡,和蔼面善,便按自己的推测冒然地喊了一声:“周先生!”周裕斋一看当时的情景就明白了八九分,就顺水推舟答道:“啊呀!老弟,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快跟我回家吧。”汉奸头目一看此景便随即放人了。
一九一五年后,周裕斋因在济宁做粮食生意并定居。有一天晚上,城北岱庄一位走投无路的农民敲开了先生家的宅门,请他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原来,这位姓李的农民有五亩多赖以养家糊口的田地,被一姓姜的驻军师长看中,要强行买去安葬其父亲遗骨。于是,周裕斋便让好友张鹤亭出面找到姜说:“我与其令尊素有交往,听说您要为先人选择坟地,以我之见,必须请一高士先看风水。”并接着推荐了周先生。
次日,姜师长雇了黄包车请周、张二人去城北选地,当走到李姓地前,姜停下车说:“周先生,你看这块地如何?”先生对田地及周围的地形看了一番,对姜说:“如将其作为坟地,从小范围来看还可以,如果从长远来看,子孙前途也不过只能维持现状,想兴旺发达就难了。”正在飞黄腾达的姜师长这时听他这么一说,马上打消了买这块地的念头。
不料,这事被一姓吴的农民听说。恰巧,他因妻子有病急需用钱,想忍痛卖自己的七亩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买主。当天晚上,吴便去找周先生,先生问明土地所在,并一口答应帮忙。第二天,姜师长果然又接先生去城北看地。当走到吴姓地前,周先生叫停下车来,对姓吴的地步量了一番,又看了看土质和周围的地势,然后高兴地对姜师长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块土地土质上乘,四面风水皆聚于此,师长如能在此地安葬老人,将来后人前途无量啊?”,这时,先生昨晚安排的为刘家看林的老人上前帮腔说:“这位先生说的和我们东家五年前在北京请来的先生说的完全一样,我东家早就想买这块地,可惜人家不卖。”姜听后,心中大喜,立即转身吩咐他的副官一定要买下了这块田地,就这样,周裕斋一举两得帮助了农民度过了难关、又捉弄了权贵。
乐善好施 救危济困
周裕斋生在运河古镇农家,虽说家境比较殷实,但与贫苦农民却朝夕相处而深知他们的疾苦,更是体会到乡邻们因得不到良好教育带来生活方式的落后。周裕斋二十岁时,他腾出家中一座房子办了一处学堂,共有学生十八人。他主张新式教学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灌输先进思想。周先生十分注重礼仪、乐于助人,每逢亲邻拖请外出办事,他都坚持步行出村,遇见长辈必站下问候,对晚辈的招呼也必须谦虚作答,直到出村半里才登车上路。从外返家时,也必须在村外早早下车步行回家。
日伪时期,有一个混穷的人到开河用碗换羊皮,当时开河据点里的汉奸发现他不是本地口音,怀疑他是八路军的探子,便将其抓捕严加拷打审问,但他仍说自己是做小生意的穷人。汉奸头目叫他找一证人,他忽然想起在济宁时常听说开河镇有个周裕斋为人仗义、善解他人之危险,于是便说认识周先生。汉奸头目派人把周先生叫到开河南大寺伪营部内,换羊皮的人本来不认识他,但看到来人气度不凡,和蔼面善,便按自己的推测冒然地喊了一声:“周先生!”周裕斋一看当时的情景就明白了八九分,就顺水推舟答道:“啊呀!老弟,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快跟我回家吧。”汉奸头目一看此景便随即放人了。
一九一五年后,周裕斋因在济宁做粮食生意并定居。有一天晚上,城北岱庄一位走投无路的农民敲开了先生家的宅门,请他帮助自己解决困难。原来,这位姓李的农民有五亩多赖以养家糊口的田地,被一姓姜的驻军师长看中,要强行买去安葬其父亲遗骨。于是,周裕斋便让好友张鹤亭出面找到姜说:“我与其令尊素有交往,听说您要为先人选择坟地,以我之见,必须请一高士先看风水。”并接着推荐了周先生。
次日,姜师长雇了黄包车请周、张二人去城北选地,当走到李姓地前,姜停下车说:“周先生,你看这块地如何?”先生对田地及周围的地形看了一番,对姜说:“如将其作为坟地,从小范围来看还可以,如果从长远来看,子孙前途也不过只能维持现状,想兴旺发达就难了。”正在飞黄腾达的姜师长这时听他这么一说,马上打消了买这块地的念头。
不料,这事被一姓吴的农民听说。恰巧,他因妻子有病急需用钱,想忍痛卖自己的七亩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买主。当天晚上,吴便去找周先生,先生问明土地所在,并一口答应帮忙。第二天,姜师长果然又接先生去城北看地。当走到吴姓地前,周先生叫停下车来,对姓吴的地步量了一番,又看了看土质和周围的地势,然后高兴地对姜师长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块土地土质上乘,四面风水皆聚于此,师长如能在此地安葬老人,将来后人前途无量啊?”,这时,先生昨晚安排的为刘家看林的老人上前帮腔说:“这位先生说的和我们东家五年前在北京请来的先生说的完全一样,我东家早就想买这块地,可惜人家不卖。”姜听后,心中大喜,立即转身吩咐他的副官一定要买下了这块田地,就这样,周裕斋一举两得帮助了农民度过了难关、又捉弄了权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