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写手吧 关注:1,791贴子:12,087

【原创】-------------【武侠小说写作入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5-01-26 11:44回复
    (一) 时间篇 3
    所谓“存心要恭“,就是写作态度一定要端正。可以戏说,但不能胡说。具体来说,就是可以虚构,可以夸张。但多少要靠点谱。
    有人说了,你这是限制作者的创作自由!错了,亲们。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正是每个作家所渴求的,这其中也包括我在内。但是,发挥想象力并不等于瞎想,更不是让你瞎写。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可以环绕整个宇宙。”但是,爱因斯坦也没有瞎想。爱因斯坦对于宇宙的想象完全是基于物理学的基础之上,是科学的想象。
    再举一个例子,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满天神佛,遍地妖怪,几乎都被写到了。想象力够丰富了吧?但《西游记》中也有明确的历史年代,也有可考的历史人物:唐玄奘,唐太宗李世民,名臣魏征,殷开山。
    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人物,老百姓读了《西游记》之后才会觉得这小说多少靠点谱。并非全是无中生有出来的。
    这就像调酒一样,你可以往酒里加冰块,加果汁,加柠檬。前提是,杯子里至少得有酒吧!
    如果除了兑水,还是兑水,那这就不是鸡尾酒,而是白开水。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是根据《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方腊起义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历史上也确有宋江,方腊其人。而武松,鲁智深,李逵这些家喻户晓的生动形象则是作者虚构的。可以说,《水浒传》是三分原浆的老酒,兑了七分虚构的人与事而写出来的。不仅没有改变酒的美味,反倒更添异香。
    《三国演义》取材自《三国志》,很大部分是基于史实。如“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刘备,曹操,关羽,孙权,诸葛亮等,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七,三开的作品。七成都是真的,虚构的故事约占三成。
    最后来说说《红楼梦》。也许有些朋友会问。你上面说的三部名著,都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何《红楼梦》里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木有呢? 亲!并非如你想象。《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是她是一部高度写实的小说。
    《红楼梦》里面并非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个个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只不过,他《她)们都是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套行头出场而已。
    宝玉,黛玉,袭人,晴雯,这些可亲可近的生动形象如果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绝难写出来的。读者在读贾宝玉的经历时往往能看出曹翁的影子。既为双玉不能合璧而扼腕,叹息;又为贾府的没落,宝玉的出家而唏嘘,感伤。
    能将作者的心灵,与小说中人物的心灵互相沟通,进一步再与读者的心灵相通。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心情感同身受。这人物就被写活了。曹翁文笔,妙绝天下,这的确不是吹的。能将作者的七情六欲,与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融汇贯通,难分真假。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这便达到了写小说的最高境界:信手拈来,无一不是生花妙笔;俯仰长叹,道尽人生世态炎凉。
    只可惜,曹老先生英年早逝,竟来不及写完《红楼梦》的结局。诸多精巧的布局,竟无圆满的收场,实为平生一大憾事也。
    当然,刚入门写小说的新手,不可能要求他写出《红楼梦》那样深度的作品。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小说家就要自觉向先辈们看齐。一步,一步的来。写小说,一靠才情,二靠积累。 单靠才情,而无积累,只会成为奇才,怪才。作品也许会轰动一时,但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单靠积累,只会成为庸才。也就是写作水平平平的二,三流作家,很难拔尖。
    两样都具备了,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当然,毅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积累武侠小说写作的素材,在后面《人物篇》,《开局篇》,,会详细谈到,这里就不赘述了。这一篇着重要谈的是作品创作中的时间。


    4楼2015-01-26 11:47
    回复
      (一) 时间篇 4 以我个人的经验,我在写小说之前,会在纸上先画一条时间轴。以拙作《龙剑啸清风》来举例,因为是写明末清初的故事,起点便选在大明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终点选在大清康熙二十四年,标记在时间轴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发生的一些历史大事件,我都会一一标注在时间轴上:如闯王登基,紫禁城破,满清入关等~
      这样标注的好处,就是时间上不会乱,也不会漏。写短篇小说可能用不着这样,但写长篇小说,这样做的好处却很明显。
      如果更细致些,你还可以将每一个场景,都标注在时间轴上。
      还是拿拙作举例,第一个场景就是 《石佛山遇劫》,紧接着就是《船沉新安江》~~这样,就可以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你也可以随时将脑中灵光一闪的好想法标记在时间轴上,不至于遗忘。预先作好了安排,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成竹在胸。
      理清了时间轴,排布好场景,还可以在场景中增添人物,景物。构思情节,设置矛盾冲突。或者埋下伏笔,预留暗线。这当然都是后话,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收集资料,发挥想象。
      以我个人经验,埋伏笔的时候,最好在时间轴上用红笔记下一笔,以免遗忘。常常有很多作者,包括名气很大的。挖下的坑满满当当的,就是不去填。笔力见绌是一方面原因。木有养成填坑的好习惯,甚至忘了,恐怕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5楼2015-01-26 11:47
      回复
        (一) 时间篇 7
        但是,诸君请记住。不管你怎样写,最后都一定要圆回去。圆不回去可就太监了。
        做太监,很惨的,会被万千读者痛骂。最典型的莫过于孙野狗,一部《英雄志》,坑了十几年,也被骂了十几年。有时候,俺就会想:何必要写得那么大?有多大能力就写多厚小说难道不好吗?辛辛苦苦写一部小说,就跟自己生孩子一样。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圆圆满满。
        没那大肚皮,偏要生出一个巨大胎儿。结果,生出来一看,木有小鸡鸡,太监了!坑爹啊!
        所以说,新手莫学孙野狗,有多大能力就写多厚小说。最重要是有头有尾,要圆满。人生的第一部小说就跟人生的第一场婚姻一样,最重要的是圆满。否则,日后你提起笔来都会有心理阴影。
        好了,闲话不多说,下面进入第二讲《人物篇》


        8楼2015-01-26 11:50
        回复
          顶!!!!!插楼也要顶顶顶!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1-26 13:33
          收起回复
            继续继续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1-30 19:34
            收起回复
              膜拜大神,潜心研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1-31 13:42
              收起回复
                其实说起人物篇来,看过一些人写的小说,主人公一出场便四面八方的人物描写。其实我倒不喜欢一开头就详实的写,一点一点的写,随文展开,某个中间点猛得详尽,那个感觉才爽。
                看到一些写手开篇一两章出现一个人物就大段大段的描写,心里抵触得慌,也不知自己说得对不对。
                一起探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31 15:43
                收起回复
                  有时觉得主人公描写定要详细,但次要些的人物抓住特点就好,有的人只写眼睛,有的人只写他的手,有的人只要声音。详尽详尽,未必要把他鼻孔里有几根毛也要写清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1-31 15:44
                  收起回复
                    为了更方便学习,我要将其打印出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2-03 10:36
                    回复
                      (二) 人物篇 13
                      鲜明,刺激,快感,重复。关于记忆的四大要点咱们已经讲完。最后洒家再啰嗦几句。人物描写非常重要,可以说人物就是一部小说的灵魂。不管是古今中外的小说,能够让我们想起这部小说的,首先就是这部小说里的人物。
                      这就正如咱们提起《西游记》就会想起孙悟空,提起《红楼梦》就会想起贾宝玉,林黛玉;
                      提起《红与黑》就会想到于连。
                      要想将人物写得丰满很难,要想将人物写活更难。有生活原型的人物比较好写,但一部长篇小说出场人物可能有好几百人,不可能个个都能找到生活原型。尤其是像咱们写武侠小说的,更难找。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侠客寥寥无几。这就需要俺们在生活中更加留心,留心啥呢?留心那些性格有特点的人。
                      洒家闲来无事时,就喜欢将周围的朋友,同事,熟人进行性格分类。谁是豪爽仗义型的,谁是胆小怯懦型的;谁大方,谁小气;谁乐观积极,谁多愁善感;谁爱打抱不平,谁喜欢明哲保身。通过观察他(她)们的一言一行,然后将他(她)们分类。
                      也许有朋友会说洒家吃饱了没事干。呵呵,不然,不然!这其实也是写作基本功的一种训练。学会看人,了解人物的个性这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咱们写小说的,离不开写人。要想学会观察人物,分析人物,从哪里做起呢?当然是先从身边的人做起。因为最了解,最方便嘛!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若是能将这门基本功练好,以后写作起来就会顺利很多。比如说,你想描写一个性格吝啬的人。可又一时缺乏灵感,不晓得该如何下笔。此时,你该靠想象凭空杜撰呢,还是在别人的文字中抄?
                      呵呵,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凭空杜撰的东西非常苍白无力,是很难逃过读者的法眼的。从别人文字中摘抄的东西,又很难与自己的文字风格相统一。别人的就是别人的,勉强拿来,也不会给自己的文章增色。
                      如果是洒家,会暂时搁下笔,拿起手机,在通讯录里翻一翻。看看俺的朋友中,谁最小气。然后打电话给他,就说好久没聚了,想请他吃个饭。但凡小气的人,遇着便宜没有不占的。一听有请吃饭这种好事,立马就答应了。
                      当然,这顿饭也不能白请。你得与他交谈,多问一些你所关心的问题。比如:“你要是遇到一个很会花钱的女孩子,而且还是花的你的钱,你会怎么办?”
                      “你觉得相亲时初次见面,用AA制合适吗?”
                      多问几句:“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就会将心中的苦水全倾吐给哥们听了。
                      “那相亲对象,丑得~~。一上菜谱,还尽点贵的。坑爹呀!我一看她那张大饼脸就饱了。”
                      “AA, 绝对AA! 哥们的钱也不是浪打来的呀!再说,瞅着那张大饼脸,我浪得起来嘛我。”
                      呵呵!生动吧!当然这些问题都得是与你写作有关的。最重要的是,你得记住他说过的话,以及说话时的姿势与表情。这些都是鲜活的第一手素材。
                      有的朋友会说,写个小说还用的着这么麻烦? 朋友,在这个世界上你若想把任何一件事做好,做得比别人强,就得下别人未曾下过的苦功。
                      心理学家讲:性格决定命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语言,行为模式。这些,都是由性格决定的。世界上有性格相近的人,但没有性格完全一样的人。正如世界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要想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不与其他小说中的人物雷同。就得靠你亲自去发掘那片独一无二的树叶。


                      28楼2015-02-23 20:48
                      回复
                        ( 三 )场景篇 1
                        场景这个词,是从其它艺术形式中借鉴过来的。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泛指情景。
                        从剧情的展开来看,场景又可分为: 1 .叙述性场景、2 抒情性场景、3 氛围性场景、4 主观性场景。5 意象性场景。
                        其中,意象性场景又可分为: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
                        啥叫“叙述性场景”呢? 光说无用,咱们还是先上一段素材,让大家直观的感受一下。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
                        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
                        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摘自 戴望舒 《雨巷》
                        这篇《雨巷》描写的就是典型的叙述性场景,叙述加抒情加意象。通篇并没有描写主人公的语言,对话。但通过凄美的文字,让读者感到一股深深的凄婉与惆怅。
                        这就是意境,将主人公的心境与场景完美地融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请看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一副场景的。首先是“蒙蒙细雨”,将场景衬得朦胧凄美;紧接着出场人物与道具:怀着落寞,惆怅情绪的“我”,撑着一把油纸伞。”
                        然后展开意象:“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看,细雨,小巷,颓圮的篱墙,撑着油纸伞的“我”,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事物都具有内部共同的特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副优美的场景,带着淡淡的惆怅。犹如一幅名家绘就的写意山水画一般。让读者读罢,久久回味,沉浸在那凄美的意境中。


                        29楼2015-02-23 20:49
                        回复
                          ( 三 )场景篇 2
                          如果将人物与道具改一改,“我”手中持的不是一把油纸伞,而是拿着一部砖头般的“大哥大”,希望逢着的也不是“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是衣着性感,浑身火辣的靓妹。那就不是《雨巷》,而是暴发户找小三。 呵呵,当然,这只是玩笑。
                          之所以意境凄美,与场景的精心设置是分不开的。
                          在武侠小说作者中,能将场景构建完美,写出意境来的,首推古龙。当然,这只是洒家的一家之言。但论起武侠小说中的意境,洒家确实是最佩服古大的。
                          呵呵,刚回复完楼上朋友的帖子。这位朋友心很急。巴不得一下就看到如何写好武侠小说的万能公式。其实,这种公式是不存在的。所谓“文无定法”,只要你能写好就行。这就需要你去多学习,多借鉴。不光要借鉴优秀的小说,有时还要向别的艺术形式借鉴。
                          有些朋友会说,你这家伙,挂羊头,卖狗肉。明明帖子上注明是《武侠小说写作入门》,却夸夸其谈,扯了一大堆闲篇。甚么古典名著啦,诗歌散文啦,都被你这秃驴扯进来了。
                          呵呵,其实不然。洒家问问你们,当你们写武侠小说时,主人公失恋了,或者是遇到一场虐恋,会不会想到要构建一个凄美的场景,写出凄美的意境?答案是,当然要了!意境越凄美,读者越爱看嘛!
                          那就对了!既然你也要写这个场景,那为什么不耐心地看看这篇散文?为啥不好好的学习一下,别人是如何写出优美的意境的呢?
                          好了,闲话不多提。咱们还是上段素材,看看古大师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吧。


                          30楼2015-02-23 20:51
                          回复
                            ( 三 )场景篇 8
                            “龙吟风起身,上前一步,正欲将黑漆楠木匣子移入棺内。忽闻身后一阵吵嚷,几声汉子的粗豪叫骂声远远传来。龙吟风忙将楠木匣子放好,轻轻将棺盖掩上,回身怒喝道:“哪个吃了豹子胆,敢在此处吵闹?”
                            话音刚落,那七,八条汉子已骂咧咧地冲上前来。只听为首的瘦汉大声叫道:“弟兄们,给我狠狠地打!打死这黑贼汉!若有官司,郑某一人担着!”
                            白胡子老者见这一帮人来势汹汹,忙上前劝道:“且慢,且慢!郑老爷,这其中定是有甚么误会!”
                            “误会?”为首的汉子哼哼两声冷笑,一把将白须老者推开,厉声道:“还不动手?”
                            那七,八条壮汉得了号令。“呛!呛!”数声,便将腰中所悬的刀剑拔了出来。众乡民一见动了家伙,骇得纷纷四散走避。龙吟风本听着那瘦汉的声音觉得耳熟,及至近前,细细一看,原来竟是自己认识之人。心中微微一晒:“怎么竟是他?” 当下心中已有计较,也不急着出手了。
                            眼见刀剑劈来,了空和尚在一旁早已沉不住气。一声虎吼,身形已扑上前去。一把拧住持刀汉子的右腕,扑面一拳打在那汉子的鼻梁上。侧身一踢,将另一名持剑的汉子踢得飞了起来,一个倒栽葱,落在亭外。
                            这一手一露,便将那帮汉子给震住了,纷纷往后退了两步。了空和尚虎目圆睁,将这帮汉子扫了一遍,厉声道:“哪里来的贼鸟汉,灌饱了黄汤没处撒野么?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懂不懂甚么叫做”人死为大“?
                            为首的瘦汉躲在人群后,怒骂道:“秃驴,干你鸟事!冤有头,债有主,咱们只找你身边的那黑厮。识相的快点闪开!”
                            “黑厮?” 了空一愣,回过头将龙吟风望了一眼,不禁[url]http://哑然一笑[/url],道:“他的事,就是俺的事!这梁子洒家还架定了。有本事,只管放马过来!”
                            “郑大哥,小弟~~” 龙吟风上前一步,正欲解释清楚。哪知那瘦汉一见龙吟风出头,便冲动起来。提着一把短刀,一个箭步冲上前,照着龙吟风心窝捅去。只是这瘦汉的武艺实在是[url]http://稀松平常[/url]。龙吟风身子微微一侧,便闪了过去。手腕轻轻一叼,便将那把短刀叼入手中。
                            那瘦汉眼都红了,脑门一低,一个“千斤顶”便撞了过去。手脚并用,胡乱踢打,便似拼命一般。龙吟风忙闪过一旁,高声叫道:“郑大哥,郑大哥,听我一言。”
                            “呸!谁是你大哥!你这黑贼,趁老子不在家,就去勾引我娘子。我恨不得吃你的肉,扒你的皮!” 那瘦汉手脚不停,口里兀自怒骂道。
                            “胡说八道!”了空将眼一瞪,怒道:“拿贼拿赃,[url]http://捉奸捉双[/url]!你又木有真凭实据,凭甚么诬陷好人?”
                            “真凭实据?” 瘦汉回过头,哆嗦着手,从怀中掏出一件布包,一把掼在地上。又拿脚反复踩了两下,怒声道:“大家看,这就是证据!这就是那不要脸的婆娘,给野汉子缝的长袍。“
                            众人眼光齐刷刷看去,只见布包已被摔得散开,露出一条淡青色的锦袍,质料上乘,做工精细,不由心中信了三分。唯独了空微微一笑,道:“好笑,好笑。这也算真凭实据?岂知这袍子不是为你做的?”
                            “哼!” 瘦汉一弯腰,将长袍拾起,轻轻一抖,放在身前比了比,道:“大家请看,这袍子的长宽,再看看郑某的身材,这是为我做的么?”
                            众人看那长袍,确实颇为宽大,就算装下两个瘦汉,也是绰绰有余。不禁哑然失笑,却都又不敢笑出声,只得背过脸去。只听那瘦汉尤自气愤道:“若非丫鬟小翠说了实话,差点就被那婆娘蒙混过去了!原来这淫贼不光进过我郑家的门,还在我家里~~” 说罢连连跺脚,又气又羞,竟已说不下去了。”
                            节选自《龙剑啸清风》 第118章 摄魂无愚慧 露韭难复晖
                            这是洒家今天中午刚刚更新的一篇,也算是新鲜出炉吧。为什么要让大家看这段文字呢?不知细心的读者看出来木有,其实这一章是两个场景合并而成的。第一个场景很明显,是实写的----就是梅公亭。祭奠梅墨生的地方,有棺木,有墓碑,有楠木匣子。
                            第二个场景是虚写,隐形的。不知大家发现木有。这个场景就是郑芝龙回到家,发现了锦袍,接着审问丫鬟小翠。这个场景就在郑芝龙家。但洒家并木有将它写出来。而是在接下来的人物对话中,将这些都带了出来。
                            能不能写成两个场景呢?当然可以!洒家可以先写郑芝龙回家的场景,然后再写祭奠梅墨生的场景。但这样写,节奏就会变慢。为啥咧?因为写一个场景,就不能光写人物,对话,你还得将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描写一遍。
                            比如,写郑芝龙回家这个场景。洒家又少不得要将郑家的布置描写一点,就算省略了布置不写,总要抠抠脑袋,想几个情节。总不能一进家门,就发现野汉子扔在客厅的锦袍吧?还得想想郑芝龙如何审问夫人与丫鬟小翠。这些人物对话又得占去很大的篇幅。
                            如今将这个场景省略,与祭奠梅墨生的场景合二为一,就大大节省了笔墨,使情节推进得更快。读者读起来,也不会觉得啰嗦,冗长。
                            将场景合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情节转换更平滑,更和谐。因为将两个场景融为一体了嘛!如果将两个场景分开,你还要考虑场景的衔接问题。如果衔接得不好,就会令读者觉得情节转换太过突兀。
                            这个法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这个法子就是从《水浒传》中学来的。在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写赵员外邀众庄客来打鲁达(也是因为怀疑鲁达与金翠莲有奸情),就是这般写法。
                            不知道洒家的回答,能否令这位朋友满意。


                            36楼2015-02-23 21:02
                            回复


                              45楼2015-02-23 21: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