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沃土的宗教,它宗本于太上老子,立教于东汉张道陵天师,若只从张道陵天师立教算起,至今也已有近两千的历史。道教,顾名思义就是以“道”立教。
在道教看来,“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南华真人说:目击道存。具体来说,“道”就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道教经典《西升经·在道章》就指出:“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认为人不离道,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是不可以须臾而离的。人不能失去道,就像鱼不能失去水一样。因此,道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的根基,是世人美好的精神家园。由道而演教,道教的许多教义学说,不仅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能对我们现实的生活以重要启示,从而利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当代着名学者卿希泰教授曾说:道教文化并不是一种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和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文化,恰恰相反,它的许多思想对当前的现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匡救时弊的救世良方,对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也很有参考价值。在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略抒己见,以抛砖引玉。
一、从善以美好生活
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众善奉行”的修行追求,要求对人对物都要有慈爱之心。所谓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则强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恨,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太上感应篇》则概之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道教认为,行善积德是修道成仙不可缺少的前提。《老子想尔注》中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着”。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讲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悟真篇》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论》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每一个人,若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可以全人道而致仙道,积道德而成神仙。
首先,要躬行孝道,尽忠报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忠则是孝的扩充。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道教认为,学道之人也必须力行忠孝,这是学道的基础。《太平经》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净明忠孝全书》卷二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可见,道教十分强调忠孝在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教人要尊敬父母师长,敬老怀幼,并把二十四孝刻石于宫观中,提醒世人要尽孝善待父母,传扬中华传统美德,使社会和人生更加美好。道教认为,要以孝于父母、忠于国家为基础以至大忠大孝,也就是要大慈大爱,道经中说: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欺心不正则无从言忠,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心君;孝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爱心去爱自己的亲人,爱所有的人,最终达到慈爱一切。
第二,为人学道要诚信为本。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修身、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道德规范。“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即对得起自己的良好。立身立业,只有做到“诚”,才能有所“成”。“信”即守信用、讲信誉。道教认为,大道始末,以信为归结。成语则有“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之名句。诚信就是要不欺诈不妄言。道教历来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太平经》要求人们“内外为一,动作言顺,无失诚信”。《老子想尔注》说:“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系天师张鲁在汉中教导道民要“诚信不欺诈”。如果人人都能讲诚守信,这样社会就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相处。
第三,存好心莫诽谤嫉妒他人。人往往最容易以我为主,也最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之心,更容易出于各种原因妄自诽谤他人,这是人性最容易由淳善走向不善的开始,由此发展下去则会生出仇恨之心,使人走向邪恶。因为诽谤、嫉妒都是不光明的做法,为此,道教在其戒律中特别强调不嫉不妒,不憎不恨,要乐人之善,成人之美,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修斋正心,以清静心而弘大愿。
第四,要有慈爱之心,慈心于一切。中国民间有很多救人救物得善应的故事。道教神仙药王孙思邈,不仅医道济世救人,并施慈心于动物。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内容很广泛,统而言之是要行善积德,济世利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要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什么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完善呢?首先,助人者,人亦助之。其次,做了好事,心情舒畅,没有烦恼,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事业会越来越发达。
第五,要积善以立仙基。《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西升经》说: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太上感应篇》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也就是说,积善行善才能获得吉庆,才能得神灵的护佑,才有希望修炼成仙,功德成神。
在现代社会中行善积善就是要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环境。
在道教看来,“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南华真人说:目击道存。具体来说,“道”就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道教经典《西升经·在道章》就指出:“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认为人不离道,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是不可以须臾而离的。人不能失去道,就像鱼不能失去水一样。因此,道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密切联系,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的根基,是世人美好的精神家园。由道而演教,道教的许多教义学说,不仅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能对我们现实的生活以重要启示,从而利益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利益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当代着名学者卿希泰教授曾说:道教文化并不是一种远离尘世、与世隔绝、和现代生活没有关系的文化,恰恰相反,它的许多思想对当前的现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种匡救时弊的救世良方,对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也很有参考价值。在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略抒己见,以抛砖引玉。
一、从善以美好生活
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众善奉行”的修行追求,要求对人对物都要有慈爱之心。所谓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则强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恨,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太上感应篇》则概之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道教认为,行善积德是修道成仙不可缺少的前提。《老子想尔注》中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着”。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讲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悟真篇》指出:“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张三丰先生全集·大道论》说:“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每一个人,若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可以全人道而致仙道,积道德而成神仙。
首先,要躬行孝道,尽忠报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忠则是孝的扩充。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道教认为,学道之人也必须力行忠孝,这是学道的基础。《太平经》明确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说:“仙经万卷,忠孝为先。”《净明忠孝全书》卷二说:“万物之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可见,道教十分强调忠孝在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教人要尊敬父母师长,敬老怀幼,并把二十四孝刻石于宫观中,提醒世人要尽孝善待父母,传扬中华传统美德,使社会和人生更加美好。道教认为,要以孝于父母、忠于国家为基础以至大忠大孝,也就是要大慈大爱,道经中说:大忠者一物不欺;大孝者一体皆爱。欺心不正则无从言忠,忠就是要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心君;孝就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爱心去爱自己的亲人,爱所有的人,最终达到慈爱一切。
第二,为人学道要诚信为本。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修身、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道德规范。“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即对得起自己的良好。立身立业,只有做到“诚”,才能有所“成”。“信”即守信用、讲信誉。道教认为,大道始末,以信为归结。成语则有“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之名句。诚信就是要不欺诈不妄言。道教历来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太平经》要求人们“内外为一,动作言顺,无失诚信”。《老子想尔注》说:“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系天师张鲁在汉中教导道民要“诚信不欺诈”。如果人人都能讲诚守信,这样社会就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相处。
第三,存好心莫诽谤嫉妒他人。人往往最容易以我为主,也最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之心,更容易出于各种原因妄自诽谤他人,这是人性最容易由淳善走向不善的开始,由此发展下去则会生出仇恨之心,使人走向邪恶。因为诽谤、嫉妒都是不光明的做法,为此,道教在其戒律中特别强调不嫉不妒,不憎不恨,要乐人之善,成人之美,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修斋正心,以清静心而弘大愿。
第四,要有慈爱之心,慈心于一切。中国民间有很多救人救物得善应的故事。道教神仙药王孙思邈,不仅医道济世救人,并施慈心于动物。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内容很广泛,统而言之是要行善积德,济世利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要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什么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完善呢?首先,助人者,人亦助之。其次,做了好事,心情舒畅,没有烦恼,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事业会越来越发达。
第五,要积善以立仙基。《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西升经》说: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于善人。《太上感应篇》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也就是说,积善行善才能获得吉庆,才能得神灵的护佑,才有希望修炼成仙,功德成神。
在现代社会中行善积善就是要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