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神交似故人吧 关注:57贴子:13,891
  • 44回复贴,共1

【读书笔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读书,最喜欢的还是林语堂先生的说法: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纵使是权威列出的书单,也并非非得硬着头皮读完。
而对于读后感,不求精深,不求一针见血一鸣惊人。
看同一本书,每个人着眼的重点不同。有人只看到儿女情长,有人只看到英雄气短。同一本书,每个时期读起来感觉也不同。那个时候觉得心潮澎湃不吐不快的一点,后来看起来竟只会觉得幼稚可笑也不是没有。
若我所言能够换得有人共鸣,自然是愉悦欢欣;
若我所言与人意见相悖,希望还是不要因此失和,能够彼此倾听。
不是推书,只是记录---希望以后看到现在的书评,不管是觉得还是深有触动还是只觉可笑,至少可以看见自己的阅读和思想成长历程。
仅此。
原先的镇楼词照搬,不过主题变了,实体书网文兼容,全放这里来。


IP属地:安徽1楼2015-01-27 21:56回复
    没有新书评的时候就快推以前看过的书吧。今天是法国现当代小说专场。
    《爸爸,我们去哪儿》傅尼叶 :一个有着两个残障儿孩子的父亲的“令人大笑着飙泪”的讲述。
    虽然媒体用“大笑着飙泪”来形容读这本书的状态,可是我只飙泪没有笑----非常心酸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父亲的温情和无奈。
    《偷影子的人》马克·李维 :主人公能够和影子对话,知道别人不能吐露的秘密。幸而主人公是个善良的人,用这个技能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伤害别人。里面有一段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
    《莎拉的钥匙》塔基亚娜 :两段时期的两个主人公的故事交叉叙述,故事揭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来戕害人民的不仅有纳粹,还有他们的同胞。这是一本关于良知的书。
    《局外人》加缪:主人公似乎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他无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和规则,似乎对所有事情都漠不关心,竟然因为有人挡住了他的阳光而杀死了对方。法庭给他判罪,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对母亲的死没有应有的悲伤表现。
    但是,是否人就应该按照社会规则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应该说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直接的人。他懒于欺骗,不去伪装。他并非不爱母亲,但是也是把生死当做常事。他渴望自由却好似不知自由有其代价。这样的局外人,最终就会被社会宣判死刑。不过法庭大概没有想到,这个局外人居然在最终发现死刑才是证明“存在”,即“非身在局外”的证据。
    《鼠疫》加缪:一个因为鼠疫封锁的小城里,有人从抱怨到绝望,有人却一直坚持着希望与瘟疫斗争。而正是后者的坚持使得这个城市复苏。与《局外人》相比,真是充满了正能量,和写作背景不免有关系-----他代表着加缪对法国反法西斯斗争最终胜利的信心,对坚持斗争者的尊敬。
    《窄门》纪德 :唔,看的时候觉得其实挺奇葩的。女主把爱情当做达成真正幸福的阻碍,所谓窄门。正因为对爱情的要求太过于严苛,反而会去抑制爱情---------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吧。
    《上海犹太城》米雪尔·卡娜 这个写一个逃到上海的犹太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以外国人的眼光去看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好的和坏的方面都有。当然主人公自己的经历以及别的在华犹太人的经历也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这本书豆瓣评分有点低,对我来说是一本以一个非常新的角度去看当时的上海社会的书。它让我学会去找这些类的书:以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书;以中国移民的眼光看外国的书。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5-01-27 21:59
    收起回复
      《长着玻璃脚的女孩》亚利 肖
      非常美好的书。
      一个长着玻璃脚的女孩和一个内向的摄影师的故事。
      摄影师的世界里原来只有黑白和光线,可是一次追逐光的行动给他带来了女孩。
      开始的下意识的封闭、和无法抑制的悸动和接近、到最终的主动。
      please don't let me go
      I just wanna stay
      can you feel my heartbeats
      giving me away
      故事的画面非常清新。
      森林里偶然的相遇,雨中花店的重逢,燃烧的漂亮的水母,最后海里的告别。
      即便最后她还是摆脱不了死亡,但是死前这唯一一次美好的爱情已经足够。
      除了主角的感情以外,别人的感情都是以“回忆杀“来展现的----写得也同样好。
      整部小说读起来就好像看一个美好而静默的电影。
      这本书上的推荐写的是“如果你喜欢《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以及《不存在的女儿》的话,你肯定也会爱上这部作品。”
      我也同意这个观点。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5-01-27 22:03
      收起回复
        《白色巨塔》山崎丰子
        从图书馆借来,分上下两册。
        上册止步于佐佐木之死,主要情节是浪速大学升职教授之争。
        应该说上册主要展现的还是医界的一种权力角力以及“教学伦理”对人的束缚。作为一个尚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也能够在其中窥测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边边角角。
        《白色巨塔》里塑造的医生形象,有野心勃勃、追名逐利的;有一心学术,刚正不阿的;有备受欺凌、苦等机会的……在上册里人物的性格已经基本能够摸清楚。
        下册就开始设计关于医患纠纷的佐佐木案以及议员之争。后者和教授选举一样是一种权力和人脉的博弈。
        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两次开庭中双方的对峙。看的时候心潮澎湃,即便不是医学专业的,也能够被双方的争辩、众人在庭上的表现所吸引。
        这个案子,拷问的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个人以为,这个悲剧,和财前的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实像教授选举那样的事情,之间许多交易,本是社会上常见的现象。而财前也确实拥有卓越的医术,反倒是东显得气量狭小。
        可是后来想想,后来发生的一切事情,其实和财前被东厌恶的理由中深藏的性格和道德问题息息相关。
        财前一直是个恃才傲物的人,这不难理解。从贫苦山村而来因为入赘渐渐发达起来的财前,最骄傲的便是自己的医术。他能够为了前程低头,但是那是暂时的,他心里的膨胀的自信在当选教授之前一直被压制,而得到教授职位后立马显现。
        他看不起岳父一家,却也要依靠他们来获得自己想要的。除了文中提到的关于对点点的对母亲和孩子的柔情能够展现他对别人的关爱,财前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缺乏感情的自我主义者。
        他在当副教授的时候厌恶医院伦理,但是自己成为教授以后指挥别人也是一样的狂傲。正因为如此,他不能够接受来自“低于他”的人的意见,刚愎自用;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对患者突发的情况没有仔细分析,没有重视里见的意见,最后酿成恶果。
        而他的自我保全最终给他非常沉重的打击------他错误地选择了牺牲主治医师,而这个马脚很显然带来了以前没有想到过的后果。虽然柳原和江川的证词不能算给案件添了多少筹码,但是足以说明他的说词不可信。
        与财前等人对比的是一直刚正的里见和大河内等医师。他们尊重患者,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够治愈患者的机会,不会被任何人收买。这样的医师,他们真正遵守了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人们理想型的医生。
        可是,我们没法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完美无缺,但是至少要遵循基本的道德底线。财前不能算是一个完全没有道德感的人,但是他的道德感从竞选教授开始就被名利越来越多地吞噬。
        而作为惩罚,他也患上了胃癌,临死之前仍旧无法抹去深藏心底的愧疚。
        最终他写下关于自己的胃癌的报告,将遗体捐赠给医学院研究,却也令人敬佩。
        惋惜他的才华,却也没法不鄙薄他的为人。
        才高者常常有致命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仅会使得他们失去别人的好感、影响前程(在教授选举那一段,我想起了《读者》上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个大学生非常优秀,而他听说教某一门课的老师非常苛刻,从不给人A.他就各种努力各种表现最终使得老师不得不给他A.他在请教授写推荐信的时候,就求这个老师写了,结果这个老师给他写了非常差的推荐信。
        可能你会说教授太过不公平,居然因为学生挑战他的权威就影响人的前程,但这就是现实。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你没必要为了表现自己而使人生徒增波折!)
        而这种优越感,如果没有人敲钟提醒反而被人追捧,最后就常常发展成自大、目中无人,就难免犯错误,甚至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后悔莫及。
        中间还涉及许多问题,像大学医师和开业医生的矛盾、医务局人员的悲凉境遇等等。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社会派小说。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5-01-27 22:03
        回复
          《心是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
          这本书的名字令人疑惑,在我第一次看见这个书名的时候,以为会是本晦涩的、关于一个孤独的人的故事。百度百科说“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豆瓣则强调这是本绝佳的同志小说。
          看完以后,或许我还是对百科的说法比较有共鸣。至于后者,我觉得就和说盗墓笔记是耽美经典一样-----虽然他们的爱情确实动人--------我觉得他们这种爱情就像父亲照顾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没有给我太大的震撼力。一方依赖于另一方,就像孩子依赖父亲,虽然总是很任性但是心里还是藏满了对对方的感情,别扭地表达出来:比如穿上那些衣服。非常平静温柔的感情,应该说是非常理想的吧。
          但是毕竟这里面有很多人物,这一对儿也只是众多角色中的两个。
          起初,我最喜欢的角色,是米克。年轻的女孩给世界分为“外屋”和“里屋”两个部分,而“里屋”就是她的精神家园。音乐在“里屋”里回响,“里屋”就是我们的爱好、渴望寄居之地。
          初中的时候,做梦还能看见黑色翅翼的马和森林木屋之类的,写文章也天马行空,虽然语言幼稚得很---------当时的老师说:我曾经也有这样幻想的年岁。
          最后米克舍弃了她起初的那些音乐计划,她的“里屋”变得越来越狭窄,乐声也越来越少。这是不是悲剧?
          很难说吧。或许她会发现新的乐趣,或许她渐渐会满足成为一个听众,而她实实在在地变得成熟。比尔曾经对米克特殊的情感,在看到她已经变成一个风姿绰约的成年女性后变成了单纯的温柔的心情。稚气和跳脱没有了---------究竟是得还是失?
          另外一个吸引注意力的则是考普兰德医生和杰克的那次争辩。一个是追求黑人权益的、渴望实现种族平等的人;一个是追求工人权益、渴望消除资本剥削的人。他们都追求公平,也都觉得对方的问题并非燃眉之急,对对方试图做到的事情嗤之以鼻。
          可是两个人,就他们个人而言,却都没有得到成功。考普兰德医生本来给自己的孩子规划好了道路,因为他觉得这些教育和职业才能让他们得到平等地位;可是过于严厉的要求反而没有使得一个孩子走上他希望的道路,相反,他的儿子因为斗殴失去了双腿。他本来指望发起群众去抗议,结果只是燃起了他们一时的情绪,而被当做领导者的他,去了警察局没有原因就得到了暴力惩罚。而杰克,自然也是一事无成-------他在朝这个世界嘶喊,嘲笑众人的愚昧无知和不反抗,可是最后仍是孤身一人,一事无成。
          这是在劝人们不要无谓反抗吗?当然不是,多少平等权益和公正的法律都是一次次斗争争取来的,只是总有失败的一次次小的斗争。而作者写这些情节,我觉得其实只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现实的反映------至少这个石子会在读者心中激起或大或小的波澜。
          回到书的题目,心是孤独的猎手,原英文名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一开始确实不理解为何要取这个名字,不过写着写着忽然想起来这里面的每个主要角色确实都是一个孤独的人。书里面有一个章节,是四个人一同去拜访辛格,却都尴尬无言。比尔曾经很奇怪为何这个哑巴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赞赏,我想了想,觉得除了他为人温和,做事有条理以外,不得不说很多原因是因为他沉默无言,容易被人们看做是同盟。
          而向别人表达自己“里屋”里的追求的人,和同样表达的人,却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比如考普兰德和杰克,和他的女儿;米克和父亲……他们是不同的人,追求的东西不同却没有一个共鸣者,所以可以算是“孤独的猎手”。
          整个小说的基调平静沉郁,悲剧也是接二连三地发生。虽然有对话,但好像是看默片,最激烈的片段也只带着一种沉闷的悲伤,就好像你看着黑白片里的军队在行走在战斗,却感觉上帝无动于衷。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5-01-27 22:04
          回复
            《三十七度二》菲利普·迪昂
            在很多“看起来就不好读”的书中间,一眼看到了这一本,就借回家了。
            读到四分之三处我还觉得这不是一个小说,更像是一本日记:没有激烈冲突,也算不上平淡——第一人称叙述着一对情侣的生活,而这对情侣的心态、处境与我们很多人都相似。“我”只希望好好生活,享受现有的环境,尽力满足女友的要求或者小小的幻想;女孩子则望男友成龙,渴望浪漫和奇迹。他们相爱、争吵,好像过了很久的夫妻。
            我还在想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
            我知道贝蒂性格中具有疯狂的成分,也知道她对摆脱现有的安逸状况的渴望,明白她没有怀孕的失望……万万没想到在抢劫一个孩子之后,这个女孩竟然那样惨烈地死去了。
            而这个时候他们之前久久期盼不得的好消息来了:他的书稿终于可以出版了。
            在“我”以为自己永远出书不得并且把写新文章的事情隐瞒她之后。
            果然是法国人写的结局。╮(╯▽╰)╭
            所以这本书究竟该如何定义呢?我也不知道,不过文字非常亲切。在书后的访谈录里,提到这个作者:他开创了与同一时代的矫揉造作的文风分庭抗礼的写作风格,确实,当他笔下的人物在努力奋斗和漂泊着,试图诠释一种围绕在他们周围世界的感觉时,得到了整整一代读者的认同和赞许。
            不知道别人如何评价这本书,个人觉得是一本比较浪漫的书吧——尽管结局悲催了。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5-01-28 14:30
            回复
              我就路过看看( ̄∇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1-30 10:17
              收起回复
                我也路过看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5-01-31 13:45
                收起回复
                  咳咳……真是看了好多书~\(≥▽≤)/~我要以你为榜样……多读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2-03 00:42
                  收起回复
                    悄悄的路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5-02-17 19:08
                    收起回复
                      我才发现天光云影打成了天光月影……反正也别有韵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2-18 11:28
                      收起回复
                        很喜欢,收了慢慢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5-03-01 23:01
                        回复
                          我也是路过看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33楼2015-03-02 10:10
                          收起回复
                            好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5-03-10 18:55
                            收起回复
                              《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
                              跨越时间的解惑信在老杂货店的牛奶箱里等待着迷惘的人。看到一半很喜欢,然而看完了却觉得一般,因为个人不太喜欢太多巧合凑在一群人身上……希望每个故事独立点,虽然联系在一起更有善因善果互相救赎的感觉。
                              其实很多时候人心中有答案却一定要求人解惑,就是希望别人多给予一份肯定或反对,推动自己做决定。而给予别人意见,如果不被采纳,也不必要太沮丧,尽力了就看对方自己的际遇。
                              是“我怎么做了这件事”还是“我怎么没做这件事”遗憾呢?
                              是“A”好还是“B”好呢?
                              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心里其实往往有了答案。
                              需要一封言辞温柔或犀利的回信,推我们一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5-09-05 08: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