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下的王大叔吧 关注:610贴子:253,157
  • 9回复贴,共1

盛唐,那个伟大的诗人朋友圈(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又来意淫一下那值太平世居湖山郡的大唐盛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1-28 21:30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1-28 21:31
    回复
      唐朝 好啊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1-28 21:34
      回复
         公元719年,大唐开元七年,是一个平静的年头。
          这一年里,唯一值得一记的事,似乎就是五月发生了一次日食。在一番象征性的厉行节约、清理诉讼后,皇帝唐玄宗百无聊赖,在朋友圈里刷了条微信——“今年无事”。
          要真是无事才怪。
          其实,在这一年的诗歌圈子里,发生了许多将会震动天下的大事。
          在广西,有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孩儿出生了,后来叫做杨玉环。
          在湖南,有一座壮观的大楼修好了,主持工程的是大文豪张说,这座大楼后来定名岳阳楼。
          在河南,一个七岁的孩子开始尝试作诗,他的作文题目是凤凰,他叫做杜甫……
          当然,此刻的诗歌江湖,还轮不到杜甫亮相。就在他咿咿呀呀念诗的时候,一个白衣飘飘的少年走来了。他摸了摸杜甫的头:
          “你还小,先不忙出场。这诗的盛世,且先让我来开启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1-28 21:39
        回复
           选秀节目正进入高潮。掌声中,一个年轻英俊的选手上台了,他叫做张九皋,人送外号“才子”,不但诗写得好,还有一个很硬的后台:导师张九龄的亲弟弟。
            张九皋闪耀登台,毫不怯场,开始朗声吟诗:“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
            他不愧是才子,果然字正腔圆、声气优美。就听“砰”“砰”连响,导师们纷纷转身,不住鼓掌。玉真公主拍着桌子激动地承诺:“太有才了!我保送你当第一名!”
            后面的选手心都凉了,这还比个什么啊?他们纷纷要求退赛。
            “让我来!”忽然间,一个19岁的白衣少年站了出来。他分开众人,大踏步走向舞台,手里提着一把梨形的美丽乐器——琵琶。
            少年走上台,才拨响了第一个音,玉真公主已耸然动容。
            要知道,那时候的琵琶只有四个音位,远没有现在表现力强,但那又怎样呢?少年一曲弹完,玉真公主已激动得站起来:
            “这……这是什么曲子!居然比摩擦摩擦还好听!”
            旁边的导师岐王捻须微笑:“此乃《郁轮袍》也!”
            “那他会写诗吗?”公主追问。
            岐王淡淡地说:“也写过那么几首,比如什么‘红豆生南国’之类啊……”
            公主激动得脸都变形了。她再不犹豫,一拍桌子,说出了改变少年命运的话:Iwantyou!
            这个少年,叫做王维。
            有了公主当后台,王维顺利拿了京兆府试的头名,两年后又一鼓作气中了进士。不管他后来如何命运沉浮,王维已经堪称是少年得志的典型。
            顺便说一句,那个被王维黑掉的才子张九皋,后来虽然也当了大官,但在文坛上一辈子都没抬起头来。
            直到很多年以后,他的第N代重孙子里才终于出了一个猛人,拿到了“大元好声音”的冠军,算是给先人争了口气。那位孙子的代表作,就是那一首“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他的名字叫张养浩。
            话说,王维在春风得意之下,激动地更新了一条朋友圈:“都来吧,长安有戏!”
            后来的故事证明,这真是一条很错误的消息。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1-28 21:56
          回复
            当王维在帝都出人头地的时候,同龄人李白还在不务正业,玩剑、玩神仙术、玩纵横术,什么都玩。
              手机忽然响起,李白看到了王维的更新,却只傲然笑了笑:得意什么?你上大学还要考试,看我将来考都不考,直接保送。
              他依然东游西逛。在四川,他走访司马相如的琴台,写下了不少诗赋,和这位800年前的大才子较劲。
              在江陵,他还写文章把自己比作一种骄傲的巨鸟——大鹏。这个比喻后来被他沿用了终生。
              27岁那年,李白游逛到了襄阳,认识了当地大名鼎鼎的一个猛人——不是郭靖,是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一说起这个人,我们总想到恬淡、洒脱,然而当时的孟浩然未必那么超脱。他有心事。
              或许有那么一次,他和李白闷声不响地喝了很多酒,忍不住说:“兄弟,告诉你个事儿——我有个朋友刚刚考上了。”
              “是谁?是王维么?”
              “不是。如果是他,我心里倒也平衡了。是王昌龄。”孟浩然叹息着说,“他是个苦哈哈出身,小时候干过农活的,现在都成秘书省校书郎了。我好歹还是个书香门第,却……唉!”
              他看着李白,眼里射出热切的光:“兄弟,我也想试一试,去趟长安。我觉得自己有戏。”
              李白举杯祝福:“大哥,你一定行的。”
              两人依依惜别。青年李白满怀惆怅,为敬爱的兄长孟浩然送行。请记住这次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开元十六年三月,黄鹤楼,因为那一首绝美无匹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1-28 21:58
            回复
              那年冬天,孟浩然带着一颗雄心,向长安进发了。
                飞舞的雪花中,他形单影只,但却踌躇满志,长吟道:“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聊题一时兴,因寄卢征君”,诗歌中充满信心。
                到了长安已是早春。考完后他感觉不错,更觉得大有希望。发布成绩那天,孟浩然兴冲冲跑到网吧,登录官网去查成绩。
                网速很慢。他刷了又刷,成绩终于出来了——400分,落第。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考不上。那些年里,有多少诗人及第啊,王昌龄、崔颢、储光羲、刘长卿、颜真卿、李颀……但这个长长的名单里,容不下孟浩然。
                愤懑,痛苦,失望……孟浩然滞留在苦雨的京城,觉得没脸面回家乡。他在这段日子里写的诗,总让我不忍卒读。
                唯一的安慰,来自于王维。实在苦闷的时候,孟浩然就拉王维喝酒。
                顺便说一句,两人当时大概还预料不到他们未来竟会齐名,被并尊为“王孟”。要知道,当时和王维齐名的可是崔颢,就是那个写出“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家伙。
                王维宽慰孟浩然:“放宽心回家吧,去痛饮田家的酒,去读些有趣的书,何必为功名所困呢!”
                孟浩然淡淡一笑,把杯中酒一饮而尽,给王维留下了一首诗,作为最后的告别:
                “当权者谁肯真正提携我?
                知音在这世间实在稀微。
                我应该独守着这份寂寞,
                关上柴门与这人世隔离。”
                吟罢,他放下酒杯,飘然而去,留下王维喃喃自语:“又是我埋单……”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28 22:00
              回复
                 而另一位错误比李白更严重的大诗人——王维,反而没事了。面对这个“唐奸”,肃宗正打算砍了他,然而王维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冤枉啊!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
                  “证据呢?”唐肃宗板着脸问。
                  王维哆嗦着从怀里摸出一张发黄的纸来,上面有两句旧诗,是他当“唐奸”的时候偷偷写的。
                  这两句诗是:“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肃宗反复读了几遍,气儿顿时消了:“讨厌,不早说。”
                  就这样,投靠敌人的“唐奸”王维平稳过关,而投靠肃宗亲弟弟的李白则要坐牢甚至杀头,这是否印证了一个道理:人们对于竞争者的仇恨,往往甚于对反对者?
                  难怪在那首著名的《上留田行》里,李白感叹说:“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什么叫“尺布之谣”?那是汉朝的一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1-28 22:08
                回复
                   一般人都关注杜甫晚年的贫困,其实在精神上,他承受的痛苦更重、更深。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接到一个又一个朋友的死讯:
                    761年王维离世;762年李白故去;763年,和他交情深厚的房琯辞世;764年轮到了画家郑虔和诗人苏源明,而后者甚至是饿死的;接着死去的是好朋友高适、严武、韦之晋……
                    他想念朋友们,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心中的悲伤: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这诗貌似是写给郑虔的,但又何尝不是对那凋零的朋友们的哀哀挽歌。
                    770年,在飘荡于湘江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又收到了老友岑参故去的消息。他闭上双眼,任由泪水流淌。在手机的朋友圈里,唯有他自己的头像还亮着了。
                    是年冬天,孤独的杜甫在舟上死去了,终年59岁。盛唐诗人朋友圈,至此终于彻底停止了更新。
                    对于这个朋友圈,我实在找不到一首合适的唐诗来总结,万幸想起了《水浒传》结尾的一首诗:“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这些朋友们,相互间的关系纠结复杂。和我等俗人一样,他们有一见如故,也有久别重逢;有点赞之交,也有死生契阔;有贫贱时的知遇,也有富贵后的相忘。
                    然而他们又和我们不同。这个朋友圈里的每一位,都像座座耸立云天的高山,他们的才华就像汩汩清流,沿着各自的路线狂奔。
                    他们互相之间是友爱也好、疏远也好、隔膜也好、仇恨也罢,都不重要了。他们的诗情都化作滔滔江河,汇入了伟大诗国的碧海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1-28 22:18
                  回复
                    👍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3-23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