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语言本地化真的值得吗?
在这个经济和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国际化势不可挡,内容和产品呈指数级增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哪家企业不愿意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世界大约有6000多种语言,尽管英语越来越普及,但只要英语还不是全世界所有人的母语,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就仍会是很多企业争取国际业务的绊脚石。
据Common SenseAdvisory调查,企业在本地化(Localization)上每投入1份,在国际市场就可以获得40-400倍的营业额。而且用户拿到产品或者产品说明时,如果看到的是自己的母语,自然会感到轻松和舒服,对产品的亲切感也会倍增。试想,如果iPhone不进行本地化,估计在中国的销量会大打折扣。即使做了本地化但不够专业,同样会闹出很多笑话。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4c8b94124a446237ecaa56aa8237246/47f594df8db1cb1320beff28d954564e93584b90.jpg)
由此可见,只要突破了这个瓶颈,企业可能会得到收入和用户体验上的双重回报。所以说,用在本地化上的银子一分钱都不会白花。
实施语言本地化,如何打响第一枪?
有语言本地化需求的企业,一般可以参考以下两种做法来拉开本地化项目实施的序幕:
1、组建自己的本地化/翻译团队。
完整的本地化专职团队主要包括:项目经理(PM)、工程技术人员(Engineer)、翻译(Translator)、校对(Editor)、桌面排版人员(DTP)以及管理团队(Executives)等各种角色。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和项目的具体情况酌情组合。
2、将语言本地化项目外包。
比从零开始组建自己的本地化团队更为省时省力的是将本地化项目外包给专业的语言服务供应商。主要的外包合作形式包括:基于单一项目展开合作、签订年度合作合同;如果双方彼此满意、合作顺畅,还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具体选择哪种形式也由企业自己的需求和双方合作情况决定。
作为Common SenseAdvisory评选出的“语言服务企业100强”,北京创思立信(EC Innovations)认为,以上两种实施方式各有千秋。如果企业经济实力强大、海外业务较多或内容涉及高度机密信息,一般会选择自己组建本地化团队。例如,华为就成立了自己的翻译中心。一方面,作为企业内部机构,响应及时、“随用随取”;另一方面又实时可见,方便项目的整体把控。但毕竟投入巨大,而培养一支成熟的本地化团队又耗时耗力。经济和精力的双重压力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的。
如果企业考虑到自身情况和成本效益,不愿自己组建本地化团队,那么外包无疑是不二之选。例如,IT巨头微软。尽管实力强大,但仍选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软件本地化(Software Localization)和测试(Testing) 工作外包给多语言供应商(MLV),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成本用在提高自己的核心技术上。术业有专攻,车子坏了就找修理厂修,何必自己专门去学修车呢?
当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本地化服务业也像其他行业一样,鱼龙混杂、供应商水平良莠不齐。因此企业在挑选供应商时,一定要多方面考核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匹配的供应商,不要单单被所谓超低的价格迷惑。
“国内外有很多本地化语言服务供应商,但像EC Innovations这样18年来一直专注于语言本地化服务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EC Innovations经验丰富、服务专业、质量稳定,只有这样的本地化供应商才能帮助企业平稳、高效地完成复杂的项目。”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本地化项目负责人马先生说。
在这个经济和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国际化势不可挡,内容和产品呈指数级增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哪家企业不愿意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世界大约有6000多种语言,尽管英语越来越普及,但只要英语还不是全世界所有人的母语,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就仍会是很多企业争取国际业务的绊脚石。
据Common SenseAdvisory调查,企业在本地化(Localization)上每投入1份,在国际市场就可以获得40-400倍的营业额。而且用户拿到产品或者产品说明时,如果看到的是自己的母语,自然会感到轻松和舒服,对产品的亲切感也会倍增。试想,如果iPhone不进行本地化,估计在中国的销量会大打折扣。即使做了本地化但不够专业,同样会闹出很多笑话。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4c8b94124a446237ecaa56aa8237246/47f594df8db1cb1320beff28d954564e93584b90.jpg)
由此可见,只要突破了这个瓶颈,企业可能会得到收入和用户体验上的双重回报。所以说,用在本地化上的银子一分钱都不会白花。
实施语言本地化,如何打响第一枪?
有语言本地化需求的企业,一般可以参考以下两种做法来拉开本地化项目实施的序幕:
1、组建自己的本地化/翻译团队。
完整的本地化专职团队主要包括:项目经理(PM)、工程技术人员(Engineer)、翻译(Translator)、校对(Editor)、桌面排版人员(DTP)以及管理团队(Executives)等各种角色。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和项目的具体情况酌情组合。
2、将语言本地化项目外包。
比从零开始组建自己的本地化团队更为省时省力的是将本地化项目外包给专业的语言服务供应商。主要的外包合作形式包括:基于单一项目展开合作、签订年度合作合同;如果双方彼此满意、合作顺畅,还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具体选择哪种形式也由企业自己的需求和双方合作情况决定。
作为Common SenseAdvisory评选出的“语言服务企业100强”,北京创思立信(EC Innovations)认为,以上两种实施方式各有千秋。如果企业经济实力强大、海外业务较多或内容涉及高度机密信息,一般会选择自己组建本地化团队。例如,华为就成立了自己的翻译中心。一方面,作为企业内部机构,响应及时、“随用随取”;另一方面又实时可见,方便项目的整体把控。但毕竟投入巨大,而培养一支成熟的本地化团队又耗时耗力。经济和精力的双重压力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的。
如果企业考虑到自身情况和成本效益,不愿自己组建本地化团队,那么外包无疑是不二之选。例如,IT巨头微软。尽管实力强大,但仍选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软件本地化(Software Localization)和测试(Testing) 工作外包给多语言供应商(MLV),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成本用在提高自己的核心技术上。术业有专攻,车子坏了就找修理厂修,何必自己专门去学修车呢?
当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本地化服务业也像其他行业一样,鱼龙混杂、供应商水平良莠不齐。因此企业在挑选供应商时,一定要多方面考核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匹配的供应商,不要单单被所谓超低的价格迷惑。
“国内外有很多本地化语言服务供应商,但像EC Innovations这样18年来一直专注于语言本地化服务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EC Innovations经验丰富、服务专业、质量稳定,只有这样的本地化供应商才能帮助企业平稳、高效地完成复杂的项目。”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本地化项目负责人马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