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论坛吧 关注:230贴子:959
  • 0回复贴,共1

逆境中求生存,转型还是终结!(次贴乃转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尊敬的全国政协俞主席:
  您好!
  2005年您任湖北省委书记期间,亲自策划了鄂钢与武钢的联合重组,武钢的领导一直称为兼并。现在不管是联合重组还是兼并,历时十年的今天,武钢集团董事长邓崎琳声称要让鄂钢转型了,通俗讲,就是鄂钢即将垮台了。
  当初鄂钢与武钢的联合重组,省委是意欲扶植鄂钢的同时,地方政府又可以在不影响税收的情况下不用在管理上再牵涉精力,想法完全无错,但现在即将被证明“结果”错了,也就是当初的决策即将受到质疑。照说兼并后的鄂钢走向没落,似乎这只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原本无需惊动您,但问题是数万鄂钢职工家属的生计怎么办?数万鄂钢职工家属的生计会受到影响,这已经属于民生问题了,您当初的政绩可能被诋毁,这么大的事,所以您应该知道。
  如果鄂钢职工在兼并后的收入是大幅增加了,生活更稳定了,相信鄂钢的父老乡亲一定会感念当时的俞书记。同样道理,鄂钢如果垮了,鄂钢的职工家属也一定忘记不了您。况且鄂钢的没落到底是谁的责任?以影响数万鄂钢职工家属的生计来为此买单,这难道应该吗?所以这事您应该知道。
  有人会说改革初期东北那么多国企转型,所以转型不足为怪。不然,当初东北国企转型,那是面临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鄂钢面临的转型,从原因上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有人会说,鄂钢面临的转型,是整个钢铁行业不景气、是大气候的原因。差矣,这十年虽然整个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但除了政策性淘汰落后产能以外,在钢铁行业还没有哪个国企因为大气候的原因发生转型。
  有人会说,鄂钢现在越生产越亏损,不转型怎么办?这话看似有理实则毫无道理,湖北省委当初将鄂钢托付给武钢时是盈利的,是没有负债的,而且在这十年中能够盈利的都还是鄂钢原有的产品,这足以说明鄂钢原有的资产一直都是良性的,鄂钢原有的产品结构是合理的、是符合市场走向的。
  有人说,鄂钢以陈明杰为首的原有行政班子是腐败的班子,是他们影响了鄂钢。但是陈明杰能代表鄂钢人吗?他们能够代表鄂钢真正的正能量吗?近年查办的那些贪官污吏他们能够代表社会的正能量吗?陈明杰真正的负面影响,是影响了鄂钢领导干部的承接,影响了鄂钢人的形象,限制了鄂钢人在决策层面正能量的发挥。
  鄂钢没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完全在于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其中最突出的是投资项目上的决策失误,也就是不该上的项目却上了。2007年建成的冷轧薄板,从投产到现在百分之八十的时候是亏损,由武钢供应的冷轧钢坯则一直在赚鄂钢的钱。宽厚板项目自建成以来总体上是亏损。投资数亿建起的黄柏山码头及货场,距离鄂钢厂区25公里,由于没有铁路相通,公路运输增加成本,所以建成后作用甚小形同虚设。花巨资买下原鄂城水泥厂的旧址所筹建的大棒项目,现在已经半途而废,百亩场地荒芜,立起的部分钢架厂房开始锈渍斑斑,安装上的部分设备、电机许多被盗。这些项目都成了烫手的山芋,巨额的借贷投资让鄂钢负债累累尾大不掉,好不容易由线材、螺纹钢这些传统产品赚得的利润,对于这巨大的亏空就成了杯水车薪。矗立汉口繁华路段多年的“鄂钢大酒店”被贱卖了,各材料库房鄂钢原有的一些老底子,被再三的所谓“挖潜”搜刮殆尽,这些竭泽而渔的做法已经埋下了材料备件青黄不接的隐患。就是这样也远远填不了巨大亏空和债务的黑洞,于是鄂钢在这轰轰烈烈的折腾中每况愈下,最终被拖入了走向没落的怪圈。
  所有这些都是由武钢派驻的领导做的决策,其中尤以孙文东任鄂钢经理期间“开拓”最盛,异想天开的荒唐举动最多,造成的后果也最严重。十年来只到今年,才刚刚任命了一位鄂钢人做行政一把手,但面对病入膏肓的企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也无力回天。这时任命一位鄂钢人做行政一把手,玩这种把戏更多的用意,可能还是为了企业在即将的垮台中,好让鄂钢人来对付鄂钢人。
  鄂钢1958年建厂,是与武钢同等资历的老国企,在利改税之前,鄂钢一直将多上缴利润给国家着为第一要务,因而留下单薄的身躯。但这样的历程锤炼了鄂钢人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打细算、朴实无华、谨慎经营的精神,由此成为鄂钢企业文化的精华。所以要讲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鄂钢丝毫不逊色于武钢,在基础管理的许多方面还要胜过武钢。说白了,武钢是得益于国家的大量投资,得益于国家当初将硅钢项目给了它,硅钢成为武钢看家的产业,如果没有这种家底,按照武钢的领导水平恐怕早就没有好日子过了。纵观武钢这十年的经营:与鄂钢采用国有资产无偿模式的重组;与昆钢采用了增资扩股模式的重组;与柳钢以防城港项目为主线,采用吸收合并组建新公司模式的重组,这些被自夸为科学系统工程的战略重组,实际是将别人的饭借到自己锅里,这种拼图游戏,是政客的伎俩多于着为企业家的能耐,这能够真正算是做大做强吗?!当然,按照邓崎琳的说法,这是达到了让宝钢再咬不动武钢的目的。看来鄂钢只是着为了武钢不被宝钢兼并的一个小筹码。
  (见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3/04/content_22196068.htm
  鄂钢兼并十年走向没落的事实,客观展现了武钢的管理水平。武钢派驻鄂钢的干部,只是自己觉得比鄂钢人高明,自以为了不得,在鄂钢人礼貌得有些唯唯诺诺的尊敬中,他们忘乎所以,摆出东家主子的做派。他们并不知道在朴实的鄂钢人眼里,支撑他们的只是权力赋予的地位,他们越是这么装模作样就越是显得市侩和浅薄,越是表露着武汉码头文化的一些陋习。为了急于显摆自己,他们急功近利,完全不顾鄂钢本小利薄、需要以技改为先导、慎选投资项目、在固本经营中求发展、否则会精气耗散难以为继的客观实际,错误的以借贷投资为先导,又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于是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结果投资越多债务的泥潭越深,企业的包袱越重。人称大手大脚是武钢领导的特点,他们敢于花钱但并不善于花钱,白花花的银子可以打水漂。他们敢于不计后果,象孙文东就丝毫也没有承担本应该承担的后果。他们缺乏亲和力,以拉着面孔显示魄力,以耍态度体现严格,生意不好就整柜台,在这些自大的人眼里,鄂钢根本就没有能人,只有他们才是救世主。
  他们把鄂钢的干部搞得灰头土脸,只能缄默的服从导致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低成本的内部铁路转运被高成本的汽车转运所取代;扩建的厂房距离居民楼近在咫尺;花费几百万元请武警站岗;浪费几千万元的培训费、开办费扬言到东南亚办厂;真是想一曲是一曲。还有见不得人的买官卖官,正气未树,歪风潜行。他们在鄂钢推行的各种管理性改革,没有几样能够可持续发展,没有几样能有激励性的实效。他们喜欢搬弄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样子,把说几句很不地道的普通话当成了企业文化,并不懂得企业文化从来都围绕着效益,企业文化只能形成于效益,没有效益谈何企业文化。鄂钢传统的企业文化就是建立在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效益之上,然而这种优良的企业文化现在已经所剩无几无以为继了。
  武钢派驻鄂钢的干部几乎都只是从事过生产性经营的人,生产性经营与企业的发展性经营,这是完全不同层次的决策概念。生产性经营侧重于战术,企业的发展性经营讲求战略眼光,不仅需要更高的决策水准,还要具有包括与地方政府在内的、方方面面在协作关系上的斡旋能力。武钢的派驻干部根本达不到这种水准,所以决策失误在所难免,然而董事长邓崎琳则属于高屋建瓴的人物,鄂钢所有的投资决策没有他点头同意不行,所以关于鄂钢的没落,关于鄂钢的亏损,关于鄂钢今天的状况,他负有难辞其咎的责任。如果他推脱于不知情,那更是负有难辞其咎的不作为之责。
  2013年5月,湖北省投资公司将其持有的鄂钢公司国有股权全部无偿转让给武钢集团,这意味着武钢集团对鄂钢公司的控股权从以往的77.6%变为全资控股。在“凤凰财经”就此所做的采访报道中写到:“一国资系人士对本报透露,鄂钢隶属于湖北省国资委,其股权一直由省国资委旗下的湖北省投资公司持有,早期,省国资委就通过无偿转让的方式,将鄂钢的控股权转手给了武钢,但这些年下来,鄂钢并未真正被盘活,且亏损还在加剧,对湖北省国资系来说,其继续持股的意义也不大。不过,全盘接手后,武钢集团对鄂钢的话语权更加集中,或许能挽救颓势。另一国资系人士指出,此番将鄂钢全盘转给武钢,主要是为了鄂钢的发展,让武钢留有绝对、单一的话语权,在企业发展的各项决策、方向把握上更有利。”报道还说:“一国资系人士对本报透露,这个“包袱”省国资委早就打算让出去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师指出,鄂钢长期亏损,这对本来就很艰难的武钢来说,包袱有点沉重。”
  (见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522/8062219_0.shtml
  2013年,这已经是武钢兼并鄂钢的第8个年头了,不明就里的人如果看了以上这些报道,一定会认为鄂钢被兼并以后“并未真正被盘活,且亏损还在加剧”的原因,主要是武钢没有“绝对、单一的话语权”,于是在鄂钢成为省国资委的“包袱”之时,无偿转让是增加了武钢的压力。武钢于是被美化成,是受了委屈还保持高姿态了。
  8年了,别提它!鄂钢人看了这种报道只会愤怒至极。鄂钢人在这8年中没有重大事宜的决策权,即使参入某些讨论也是“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然而在以上报道中,鄂钢成为“包袱”似乎与武钢的无能并无多大干系。那么这又与谁有干系呢?那就只剩下与省国资委有干系了,只有省国资委能够让武钢没有“绝对、单一的话语权”,因而是省国资委没能让武钢盘活鄂钢,使亏损加剧。以上报道的内容又出自“国资系人士”之口,这似乎也说明鄂钢的滑坡省国资委真是负有重大责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即将的转型中,鄂钢职工的生计问题除了向武钢讨说法,是还可以找省国资委的。总而言之,不管是谁想玩推诿责任的猫腻,对于鄂钢的垮掉,谁也别想说这是鄂钢人的无能,谁也别想让鄂钢人来背这个黑锅。对于鄂钢的现状,奋发几代的鄂钢人痛心疾首,热泪纵横,问苍天:谁是罪人!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举报 | 二维码 | 分享 | 收藏 | 更多 | 楼主 回复楼主:xiaoyou0808 时间:2015-01-30 11:01:11  照理说,鄂钢与武钢重组后就是一家人了,不应该再分什么鄂钢人武钢人的。十年前鄂钢人真是这么想的,但是想错了,事实证明,邓崎琳实行的是“一国两制”。2011年3月4日在新华网对邓的专访中,邓讲:“武钢目前年人均工资是6万元,到十二五末,要达到10~12万元。”
  (见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3/04/content_22196068.htm)但是直到现在鄂钢的年人均工资,还没有他3年前讲到的武钢年人均工资水平的一半。兼并十年,鄂钢没有涨过工资,能够拿上台面的就是多了一个午餐费。尽管武钢派驻干部多次鼓吹要收入翻番,到头来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理由是效益不好,但效益不好然道是工人的责任吗?职工上班是要挣钱养家糊口的,不是一句效益不好就该少给钱,相反,越是效益不好工人们越是干得辛苦。在“鄂钢吧”中,工人自称鄂钢成了“饿钢”,称工人“干得比牛多,吃的比鸡少”。工人朝着鄂钢的中层干部骂娘,但他们骂错人了,这些干部并不是真正决定政策的人,他们这是替别人背了骂名。如果武钢视鄂钢为一家人,他们起码应该是冷轧薄板的钢坯可以适当少赚点,国外运回的权益矿给鄂钢适当便宜点,非但没有,相反把鄂钢当成他们的内部市场,有利可图的工程就安排武钢分流的公司来做,无利可图的再甩给鄂钢。所以鄂钢职工在这场兼并中,除了更多的付出,没有得到丝毫好处。
  在同一专访中邓还讲到:“十二五期间,武钢股份和防城港项目建成后的工厂要成为国际一流的钢铁企业,而昆钢、柳钢、鄂钢则要成为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区域优势的企业。”
  (见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03/04/content_22196068.htm)这话讲得,完全一派“指点江山”的大气,但是讲完这话3年后的鄂钢,非但没有成为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区域优势的企业,相反被他搞垮了。而且现在“武钢股份的净利润能够维持微利,主要是源于处置资产及政府补贴带来的营业外收入。”防城港项目已经不是所谓的低成本扩张,它计划投资600—700亿元,所以是福是祸,武钢能被拖多久还有待定论,导致这种种结果的责任,绝不是以一个“大环境恶化”为借口就能推脱的!象邓这样有身份的人,讲话要负责任,怎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信口雌黄,否则,诚信乎?形象乎?政客乎!
  鄂钢既然以国有资产无偿的形式交给了武钢,在经营上就应该通盘考虑。随着武汉朝大都市的方向发展,从环境的要求上讲,武钢本部的钢铁主业已经不适宜留在现在的地域,钢铁主业越是就地扩张建设,只会给未来的变迁设置障碍、增大损失,所以从发展战略上讲,应该将钢铁主业逐渐置换于鄂钢的黄柏山码头一线,并通过将本部的非钢辅业扶植为产业,让留驻职工能够安居乐业。如果在“十一五”期间,武钢将新建和扩建的三硅钢、三冷轧等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项目置换到鄂钢,鄂钢也许就真成为了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区域优势的企业。这样的格局,对武钢和鄂钢、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都有好处。防城港的项目,虽然被称为“是探索中国钢铁工业由内陆向沿海布局的新模式”,但这似乎由广西来探索更合适,防城港项目最终还能叫武钢吗?那更可能是件嫁衣裳!
  十一年前,武钢前任领导刘本仁62岁退位于邓崎琳,今年邓已63岁,为官一任本该造福一方,现在鄂钢即将垮掉,这是造孽。邓说得好轻松,鄂钢转型职工可以去农场养猪喂鱼,可以去非洲利比里亚邦开矿,可以到防城港打工。这就叫转型?!这就是妥善安置?!一个老国企,许多职工几代人靠着它,大家都拉家带口怎么去非洲?怎么去广西?现在人心惶惶,听听职工怎么讲:“听说鄂钢转型,要把职工分流,武钢这手做得绝啊,呵呵,叫剔除不良资产。”“一晃都四十多了,再分流?快五十的人还背井离乡?”“我日,进厂二十多年了,在炉前搞到了半辈子,现在看来怕是不能在鄂钢搞到正常退休了!把当官的搞饱了,我们职工到老一场空,混个退休都难啊!”(见鄂钢吧:http://tieba.baidu.com/p/3539864126)邓让鄂钢职工要顾全大局,请问这是给谁顾大局?顾谁的大局?是要为一系列的渎职失职顾大局吗?这不同于南水北调的移民,那是为国家为同胞做奉献。这种转型分流是被逼无奈,会民怨沸腾。为了鼓吹转型,他们断章取义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拿新的环保法来说事、来开脱;说什么“转型发展是国家要求”,“转型发展是鄂钢求生存的必然选择”,“转型发展是战略构思”。一边说“转型不是关门停产”一边又讲“转型搬迁”。说转型要“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稳妥推进”,能够有什么整体部署,早有整体部署鄂钢不至于落到如今的处境,说穿了这是“愚民”手法,是要将职工“稳妥的分步哄骗”,哄一步算一步。
  十年的时间跨度并不算短,鄂钢在兼并后的十年中逐渐衰落,对这其中的真正原委为什么一直没有督查、一直没有考问、一直没有追究?鄂钢是国企,邓崎琳不是私企老板,邓崎琳个人虽然代表不了什么,但是他的职位、他的责权是国家赋予的,是通过了中央组织部的,从这层意义上他的行为必然会牵涉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民生为本,民生则是立国之本。元月26日刚刚召开的湖北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其中的亮点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然而鄂钢转型则是制造民生问题,与建设和谐社会,与安定团结格格不入,如此作为所要付出的高昂“政治成本”不言而喻。鄂钢难道只有转型这一条出路吗?从前面的汇报可以看到绝不是。如果集思广益,如果依靠鄂钢广大职工参入一些民主经营,如果武钢的工作重心稍稍转向鄂钢一点,鄂钢将会涅盘重生!如果一味要让鄂钢转型,既然武钢是鄂钢的坚强后盾,那么职工可以分流到“武钢球团矿厂(厂址在鄂州市区)”“武钢程潮铁矿(矿址在鄂州市郊)”,或者是武钢本部区域的所属单位。只有鄂钢职工今后的工作更稳定、收入更高,这才能叫妥善安置。尊敬的俞主席您说呢?
  祝您身体安康!祝国家繁荣昌盛!祝全国人民春节愉快!
  (邮寄担心您迟迟难以收到,所以该汇报采用了网发。)
  鄂钢职工
  2015年1月27日


1楼2015-01-30 20: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