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防务吧 关注:1,865贴子:10,014

回复:【冷战回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0楼2015-02-08 23:35
回复
    抱歉,有事断更了╮( ̄▽ ̄")╭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5-02-09 16:31
    回复
      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引进的T-54后改称59式中型坦克,与同代的美国M48、英国的“百人队长”、日本的61式等坦克比较,59式在火力、机动、防护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火力
      59:100毫米主炮 M48:90毫米主炮
      机动
      59:最大行程440千米 M48:最大行程113千米
      防护
      59:最大装甲厚度200毫米 M48:最大装甲厚度120毫米
      对比中59式在三项指标中均占优势。由于中国引进的T-54对M48已经占据优势,原产国的T-54/55的改进型就更明显了。在二战后的首轮坦克竞争中,苏联坦克无论在综合能力、装备时间和装备数量上均处于上风。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5-02-09 18:18
      回复
        兔吧同步更新
        附上链接http://tieba.baidu.com/p/3568161738?share=9105&fr=share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5-02-09 18:19
        回复
          美国M60坦克是在M48A2的基础上于1956年开始研制,1959年3月定型,1960年装备。与M48A2相比,M60主要换装了新的105毫米火炮、改进型火控系统和柴油机等,火力得到了加强,最大行程大为提高。M60A1是该型坦克的第一种改型,底盘与M60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采用了尖鼻装新炮塔,后来又安装了火炮双向稳定器和潜渡设备等,1962年开始生产并列装部队,1974年又增加了乘员被动式夜视装置,具有了夜间作战能力。坦克战斗全重45-48吨,单位功率仅11.1-10.5千瓦/吨,坦克发动机功率不足且加速性能差。
          为对抗T-62坦克,美国1964年开始在M60A1的基础上研制M60A2,主要改装了新型炮塔和152毫米口径两用炮,1966年年底开始生产,共计生产526辆?由于152毫米两用炮及其火控系统相当复杂,技术问题未能解决,因而大都被库存。M60A2坦克的152毫米火炮/导弹两用炮,可发射红外制导的MGM-51A“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和多种152毫米普通炮弹,并配备了不同的火控系统。车载弹药基数46发,包括13枚“橡树棍”反坦克炮导弹。导弹全重26.7千克,全长1.155米,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空心装药战斗部,对付运动目标的最大射程为2500米。炮射导弹大幅提高了坦克火力,但存在造价昂贵、故障频发、维修复杂、可靠性差等诸多缺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5-02-09 18:20
          回复
            楼主速更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5-02-10 09:54
            回复
              3T PK M1系列 全面超越的“艾布拉姆斯”
              上世纪70-80年代,苏联井喷般地同时研制、生产、装备了三种坦克,进成了“3T”围攻美国的态势。但数量优势与美国系列化改进技术化质量化的碰撞下,使得T系列被美国后发全面超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5-02-10 20:41
              回复
                在外型设计上,T-64沿用了传统的防弹外形,采用了经典的小矮的蛋形炮塔,坦克高度比T-62还低,受弹面降低110毫米。T-64车首复合装甲由外至内分别为锻压钢板丶陶瓷材料丶高硬度锻压钢板丶玻璃纤维丶陶瓷材料和防中子衬层,除首上装甲采用复合装甲外,车体其他部位均由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首上装甲板上还有3-4条钢质加强筋,具有防弹和登车防滑作用。T-64炮塔为整体铸造加顶部焊接结构,并列机枪射孔附近的炮塔装甲厚约400毫米,主炮两侧的间隙装甲中有填料,顶部装甲厚约40-80毫米(各有不同),炮塔侧面装甲厚90毫米。T-64B除采用新型复合装甲外还在车体前上装甲部位丶侧部裙甲和炮塔正面丶侧面以及顶部等部位共计装有111块反应式装甲。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5-02-10 20:42
                回复
                  而此时,北约内部竟找不出能足以对抗T-64的坦克。不管是美国的M60,还是西德的“豹”1,均无法应对来自东方的挑战!一时间,北约方面均为这款新型坦克所震撼以及其带来的恐慌。
                  从1971年开始,苏联有意无意地透露了一些T-72主战坦克的资料及图片,便使北约情报机构误判“M1970即为T-72坦克的早期型号”。到1973年,T-72批量装备部队后,苏联多种媒体开始对其性能大肆宣传,或真或假的消息迷糊了北约方面的判断,犹豫不定的状况直到1976年大批T-64A大批量装备苏联精锐部队时,北约才发现T-64才是苏联的真正的王牌坦克,而翻翻自己的所有情报,竟没有这款坦克的多少资料,这种不安直到苏联坦克军官斯维洛夫(化名)叛逃西方后,北约方面才对T-64有了大概的了解。在西德的“豹”2在1979年服役之前,驻东德的苏军精锐所握的T-64装甲集群虽没经实战检验,但其气势直压得北约装甲部队基本抬不起头。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5-02-10 20:42
                  回复
                    廉价的T-72
                    由于T-64包含了苏联太多的先进技术,单价在70年代就达到了300万美元,再加上T-64在很长时间处于一种技术验证型坦克,决定了其只能在苏联内部适用,所有的T-64坦克均在苏军一线精锐部队服役。为了进一步提高装备数量和降低单价,苏联利用T-64的部分技术发展了T-72主战坦克。T-72于1971年投产,1973年批量装备部队。其主要武器为1门2A46式125毫米滑膛炮,倍径比为48倍,可发射3种不同的分装炮弹。
                    穿甲弹:最大射程2120米,初速1800米/秒,1000米距离内穿甲厚度为400毫米;
                    破甲弹:最大射距4000米,初速900米/秒,破甲厚度475毫米;
                    榴弹:最大射距9400米,初速为840米/秒。
                    坦克车体除了非重点部位采用均质装甲外,在车体首上部分采用了复合装甲。首上水平夹角为22°,由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分别为80毫米和20毫米均质钢板,中间是100毫米厚的非金属材料。炮塔为铸钢件,各部位厚度不等,正面最厚。坦克的驾驶舱和战斗舱装有含铅有机材料制成的衬层,厚度为20-30毫米,具有防辐射和防中子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减弱内层装甲破片飞溅造成的二次杀伤。T-72最为人知的缺陷是自动装弹机炮弹存放在炮塔座圈下的圆形转盘中,当这里的弹药被引爆后往往造成炮塔被掀飞而成身首异处。而另一个缺陷则是缺乏精密的射控系统,射击程序不但冗长丶低效,而且命中率也比T-64和T-80要低得多。
                    T-72不但取代了T-54/55,更弥补了T-64和T-80之类高性能坦克的数量不足,使苏联的装甲部队在冷战期间保持了绝对的数量优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5-02-10 20:43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5-02-11 18:39
                      回复
                        独立力行的M1


                        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5-02-22 15:29
                        回复
                          更啊!楼主! –––我的小鱼你醒了,还认识早晨吗? –––昨夜你曾经说,愿夜幕永不开启。 –––你的香腮边轻轻滑落的,是你的泪,还是我的泪? –––初吻吻别的那个季节,不是已经哭过了吗? –––我的指尖还记忆着,你慌乱的心跳, –––温润的体香里,那一绺长发飘飘。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5-02-23 11:44
                          收起回复
                            楼主,你太监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15-09-26 02:20
                            收起回复
                              最近有时间可能会选择更新一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5-10-22 0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