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不一聚吧 关注:765贴子:5,585

《周易的历史》,有图有真相! 转至易经吧------背后的高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确定你看过《周易》?进来看看什么是《周易》,亮瞎你的眼。
--------背后有高人


IP属地:海南1楼2015-02-06 15:42回复
    你确定你看过《周易》?进来看看什么是《周易》,亮瞎你的眼。
    --------背后有高人


    IP属地:海南2楼2015-02-06 15:45
    回复
      《周易》这本书
        开始之前,先看看我们的研究对象。当然,如果你手头上有一本就更好了。
        只要一本简简单单的《周易》就好,我们背后有高人,所以不需要什么大师的白话文注释本。
        翻开它——当然,你需要注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区别滴。
        过去的《周易》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版本的《周易》。--------背后有高人


      IP属地:海南3楼2015-02-06 15:46
      回复
        这个版本的《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墓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据专家判断,此卷抄写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初年(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由于是抄写在帛上的书,所以叫做“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易”或“帛易”。
          除了抄写在布帛上,《周易》还有抄写在竹简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抄在竹简上的《周易》。由于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所以可以确定,这部《周易》的年纪至少和马王堆的帛书《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知道这什么,这竹简却比帛还脆弱,烂成了一堆小片片,专家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它的残片七拼八凑的,勉强看出这上面原来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背后有高人


        IP属地:海南5楼2015-02-06 15:48
        回复


          IP属地:海南6楼2015-02-06 15:49
          回复
            前面这两部《周易》,都已经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版本了,但还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是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种《周易》版本,其年代为战国晚期。(据说,2008年7月,清华大学通过校友的捐赠,自香港抢救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中也有与《周易》有关的内容,由于专家们在研究完竹简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布的,所以,据鄙人观察,目前流出的清华简照片中尚未发现《周易》文本。因此,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放心地说,上海博物馆藏的《周易》,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版本的《周易》了。)
              下图便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版《周易》----背后的高人


            IP属地:海南7楼2015-02-06 15:52
            回复
                下图便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版《周易》


              IP属地:海南8楼2015-02-06 15:52
              回复
                那么,“开成石经”上的《周易》,究竟又是从哪个地方抄来的呢?原来,唐朝初年,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整顿混乱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朝廷决定出面撰修并颁布统一经义的教科书。 唐太宗下令,由国子祭酒孔颖达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共同撰修《五经正义》。所谓的五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经》、《礼》和《春秋》。由于孔颖达精通魏时《王氏易》(王弼曾注《周易》),于是就将王弼注本中的《周易》经文选为《五经正义》的官方版本。贞观十六年(642年),《五经正义》撰成,王弼所注的《周易》版本从此成为正式版本。“开成石经”上所刻的《周易》,其实也就是王弼版本的《周易》,也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那么,王弼(公元226-249年)版的《周易》,又跟汉代的周易又有何不同呢?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汉代版本的《周易》,除了前面提到的马王堆帛书版和阜阳竹简版外,还有一个“熹平石经”版。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比唐代的开成石经要早了好几百年。虽然石碑自汉末以来屡经劫难,如今已经残存不堪,但是经过屈万里等学者的精心搜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部分石经残石上的《周易》。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的《周易》残片拓本------背后的高人


                IP属地:海南11楼2015-02-06 15:58
                回复
                  经过比对,我们发现,东汉熹平石经版的《周易》和唐代开成石经版的《周易》,虽然同是官方教科书,但是个别字的写法上还是有差异的。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经中,《周易》的经文原本是与易传分开刻的——所谓易传,就是对《周易》的注释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们看到,在唐代的开成石经中,这些《彖》呀《象》呀的注释,已经全部混在经文里面了(据说最早这么干的人是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觉得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周易》时,常常会看到经文里夹杂着什么“《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话,请暂时不要理会它们,因为这不是《周易》原本的内容,虽然读了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们是怎么看待《周易》这本书的,但目前为止,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别人的注释,不管他是古代某著名圣人或是现代某知名大师,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一看《周易》。
                    说到此,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五个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别是: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
                    经过对这五个版本的比较,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周易》的经文(除去传文后)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馆版)与目前的通行本,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和改动。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写法:前一种是用战国时的楚国文字抄写,而我们手中的通行本子上是简化字。
                    其他证据也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易》的经文内容就已经定型了。据《晋史》载,西晋武帝时(约公元280年左右),一个伟大的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竹简古书(即著名的“汲冢古文”),其中就有古本《周易》。
                    这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被官方得知,并派出荀勗、和峤、卫恒、束皙等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由于这批古书都是用战国文字书写,西晋时人已经不易辨认,所以颇花了好些年功夫,后来,据《晋书 束皙传》载,专家组整理出“《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虽然专家们还在争论汲冢的墓主人究竟是魏安厘王(公元前243年卒)还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但我们已经可以肯定,战国后期的《周易》在内容上已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它是用一种蝌蚪样的文字抄写下来的。
                    所以,丢开易传等注释后,我们就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从战国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传到了今天的古书。如果你觉得看专家大师们的解释不够过瘾,你也可以直接找到这部书两千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来读它。
                    有人会觉得,啊呀,这太难了,蝌蚪文写的,怎么看得懂啊?-------背后的高人
                    没有关系,因为事实上,古文字专家们读起这个原始版本的《周易》时也是头疼无比,他们时常拿着现在的版本跟那一堆发黄的竹片对比半天后,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古时候这个字以前是这样子写的呀!”而大部分的易学大师们,相信我,他们在阅读蝌蚪文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强多少。
                    有人又会问:既然所有版本的内容其实没有变化跟,为什么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同版本的文字写法差异太大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东汉时熹平石经上的写法居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汉时马王堆帛书上的写法居然是“键”!如果你仔细比对过以上五个版本的《周易》,就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字都出现了不同的写法!
                    以马王堆帛书版为例,下图中很小块文字中就出现了八个与今天写法不同的字:


                  IP属地:海南13楼2015-02-06 15:59
                  回复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混乱啊?难怪要把标准版的经文刻碑了。
                      没错,这种文字混乱的现象,学名叫做“通假字”。所以,身为一个对国学有兴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首先第一件要记住的事情,就是:
                      ……古代所有的错别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
                    二、《周易》是什么时候写成的?
                      当你揣着这五个版本的《周易》,感觉自己已经像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或者像一个腰缠万贯的土财主,摩拳擦掌准备破解这部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高人的经典时……请千万要Hold住。不要着急,反正它一时半会还不会跑掉……
                      我们先合上书,想一想:
                      现在我们知道,《周易》这本古书,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战国版,而且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绝对不是它的最初版。
                      那么,它的初版应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战国早期?春秋?西周?甚至商朝?夏?五千年前?上一个失落的文明?……
                      让我们先来看看几位著名评论员的观点: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因此《周易》是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的时候闲得无聊写的。这个观点在近两千年间未受质疑;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则提出怀疑:“《周易》之作决不能在春秋中叶以前。由这个断定不用说是把文王重卦,文王演易之说更完全推翻了。”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则推定:《周易》的“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
                      ……
                      好了,该听谁的呢?
                      谁也不用。我们自己来找答案。
                      先看一下目前最古老的竹简版《周易》--------背后的高人


                    IP属地:海南15楼2015-02-06 16:01
                    回复


                      IP属地:海南16楼2015-02-06 16:01
                      回复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原始的《周易》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卦画部分,一个是文字部分。只有这两部分凑在一起的时候,《周易》才成为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
                          那么,这两个部分是同时产生的吗?如果不是,究竟哪一部分先产生呢?
                          专家们一致认为,卦画部分的出现早于文字部分。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周易》文字实物,就是上海博物馆藏的竹简版,而卦画部分,则要古老得多。
                          来看看卦画。它在竹简上的样子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一样。
                          下图是《周易》中“涣”卦的两种卦画形式。
                        -------背后的高人


                        IP属地:海南17楼2015-02-06 16:02
                        回复


                          IP属地:海南20楼2015-02-06 16:04
                          回复
                            那么,有人会问,比商代更早的时候,是否已经存在这样的符号了呢?
                              目前看还并不确定。据张政烺先生说,1979年,江苏海安县的青墩遗址发掘,出土的崧泽文化时期(年代约在5500年前)的骨角柶和鹿角枝上,已经发现了八组类似的数字符号(他称之为“易卦刻文”),如“三五三三六四”“六二三五三一”等。但是据鄙人搜遍网络,只找到了小小的一张极不清楚的图,而且从图中的刻纹麋鹿角看来,刻痕倒是有的,可是完全认不出来张先生找到的易卦。
                            --------背后的高人


                            IP属地:海南22楼2015-02-06 16:05
                            回复
                              这句繇辞与秦简《归藏》中的《复》卦有相同和相异之处。最明显的区别是,晋国史官引用的繇辞中指楚国为“南国”,表明了楚国是南蛮之地,而秦简《归藏》出土的王家台属于楚国的地界,所以繇辞中不称“南国”而称“楚王”,体现出了两者地域上的差别,同时也表明,正如“周易”的繇辞经过编订后形成《周易》一样,“归藏”使用的繇辞也经过了编订,最后才形成了王家台秦简《归藏》。而且《归藏》的定型时间(公元前575年以后)比《周易》还要晚一些。晋国史官引用的“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应该就是当时还未编定的《归藏》繇辞,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在春秋时期,“周易”并不是唯一的筮法,史官们同时还可能会使用的还有“归藏”等古老筮法。但随着《周易》经文的正式编定,人们使用“归藏”的情况就越来越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公元前560年以后,《左传》和《国语》等史料中已经是“周易”筮法占据主流位置的现象。
                              --------------背后有高人


                              IP属地:海南30楼2015-02-06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