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於魔神仔的解释。
要平溪人谈谈魔神仔并不困难,他们都听过魔神仔,而且多半能够简单地说出一些有关於魔神仔的特色,包括它的形象、性格以及碰到它的人会发生什麼事情。不过,若问他们魔神仔是什麼东西?这就会让他们陷入了迟疑。他们多会思考一阵子然后才回答,或直接说不知道。魔神仔是什麼东西?答案人言言殊。这意味著人们对魔神仔的认识多是来自於日常的经验,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虽然人们的答案很多,有时也很复杂,但从平溪人们对於魔神仔的谈论之中,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魔神仔是「鬼」,是孤魂野鬼,也就是人死所变成的。另一种则认为魔神仔与人死所变之鬼有别。针对后种看法,虽然他们多认为魔神仔是「属阴的」、「无形的」或「歹物」,与鬼一样,但是他们常说不太出来魔神仔与鬼差别在哪?无论是哪种看法,多数人们对於自己的答案都不太肯定。
到底魔神仔是什麼?不只是在平溪,这个的问题也是许多人的疑问。32在少数曾经提及魔神仔的学者之中,如钟爱玲一般将魔神仔归类於魑魅魍魉一类精怪的人并不多,参照现有各辞典的结果也是同样,其中以客语相关的辞典为最大宗33。而最常见的作法则是把魔神仔定义为鬼魅之类,或许这种宽泛的定义可以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如台语学者洪惟仁的《台湾礼俗语典》说: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kooˇhun′ia′kui),俗称「好兄弟仔」(ho-hian"ti′a),其游魂於市街者谓之「无主家神」(ˇbo′tsu-keˇsin),游魂於郊野者谓之「魔神」(ˇmoˇsin),游魂於山区者谓之「魔神仔」(ˇmoˇsin′a)。
按照洪惟仁的看法,以上所述的都是鬼魂,只因游荡出现於不同地点而有不同的称呼。魔神仔或魔神指的乃是游荡於山野的鬼魂。董芳苑的意见与洪惟仁相近,他区分台湾民间信仰的鬼魂种类为「孤魂」、「野鬼」、「厉鬼」与「精怪」四类。魔神仔并不属於精怪,而是「野鬼」35。刘还月大致参照董芳苑的作法,将客家人所信仰的鬼分为自然鬼、孤魂、野(厉鬼)三类,不立精怪,改立自然鬼。魔神仔便属於自然鬼:「自然鬼包括山之鬼怪,最典型的就是『魅神仔』」36。由此可见以上学者无人明确将魔神仔定义为精怪,几乎都是以鬼称之。
众人对於魔神仔认知所呈现的混淆,有部分的原因要归诸於学者的分类。例如学者的分类系统究竟与台湾民间信仰的实情相符,或者是单纯借用、袭用不合时宜的传统中国的信仰分类与词汇。魔神仔长期为人所忽略,若要探讨信仰分类的问题我们仍必须对台湾本身民间信仰的状况有多一点理解。从上述的讨论已可知晓,精怪并不是台湾民间信仰中非常普遍的信仰对象。中国古代意涵之中的「鬼」,虽包含了动植物、甚至是「无生物」的精灵。37但现代台湾人口中所谓的「鬼」指的就是人死所变成的鬼(人鬼)。郑志明更断定人鬼的观念在台湾民俗中已成独大∶「物妖」作祟的观念几乎被「鬼魂」作祟所取代,「物妖」的观念,在鬼系统的强力挤压下,已失去原先「精怪」的位阶,而丧失其独立存在的特性。
物妖,根据郑志明的说法为泛指动物、植物、庶物等具「妖」性的物灵,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等同於本文所使用的「物怪」、「精怪」、「精魅」等称呼。无论如何,人死为鬼的观念在台湾普遍为人所接受,鬼是台湾最普遍的信仰对象,学者对於台湾民间信仰之鬼的研究也是在这个社会现实之上所进行的。因而,人们所谈论、学者所研究的「鬼」主要还是围绕著「人鬼」而开展。39而台湾人们口中的魔神仔究竟是何物,由於学者说法纷纭,且多无提供他们据以定义的道理。我们无法在这些讯息不足的分类上打转,因此,接下来的一节打算以「人鬼」为准,呈现魔神仔各种被人们认为是「鬼」或「非鬼」的可能理由。
要平溪人谈谈魔神仔并不困难,他们都听过魔神仔,而且多半能够简单地说出一些有关於魔神仔的特色,包括它的形象、性格以及碰到它的人会发生什麼事情。不过,若问他们魔神仔是什麼东西?这就会让他们陷入了迟疑。他们多会思考一阵子然后才回答,或直接说不知道。魔神仔是什麼东西?答案人言言殊。这意味著人们对魔神仔的认识多是来自於日常的经验,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虽然人们的答案很多,有时也很复杂,但从平溪人们对於魔神仔的谈论之中,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魔神仔是「鬼」,是孤魂野鬼,也就是人死所变成的。另一种则认为魔神仔与人死所变之鬼有别。针对后种看法,虽然他们多认为魔神仔是「属阴的」、「无形的」或「歹物」,与鬼一样,但是他们常说不太出来魔神仔与鬼差别在哪?无论是哪种看法,多数人们对於自己的答案都不太肯定。
到底魔神仔是什麼?不只是在平溪,这个的问题也是许多人的疑问。32在少数曾经提及魔神仔的学者之中,如钟爱玲一般将魔神仔归类於魑魅魍魉一类精怪的人并不多,参照现有各辞典的结果也是同样,其中以客语相关的辞典为最大宗33。而最常见的作法则是把魔神仔定义为鬼魅之类,或许这种宽泛的定义可以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如台语学者洪惟仁的《台湾礼俗语典》说: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kooˇhun′ia′kui),俗称「好兄弟仔」(ho-hian"ti′a),其游魂於市街者谓之「无主家神」(ˇbo′tsu-keˇsin),游魂於郊野者谓之「魔神」(ˇmoˇsin),游魂於山区者谓之「魔神仔」(ˇmoˇsin′a)。
按照洪惟仁的看法,以上所述的都是鬼魂,只因游荡出现於不同地点而有不同的称呼。魔神仔或魔神指的乃是游荡於山野的鬼魂。董芳苑的意见与洪惟仁相近,他区分台湾民间信仰的鬼魂种类为「孤魂」、「野鬼」、「厉鬼」与「精怪」四类。魔神仔并不属於精怪,而是「野鬼」35。刘还月大致参照董芳苑的作法,将客家人所信仰的鬼分为自然鬼、孤魂、野(厉鬼)三类,不立精怪,改立自然鬼。魔神仔便属於自然鬼:「自然鬼包括山之鬼怪,最典型的就是『魅神仔』」36。由此可见以上学者无人明确将魔神仔定义为精怪,几乎都是以鬼称之。
众人对於魔神仔认知所呈现的混淆,有部分的原因要归诸於学者的分类。例如学者的分类系统究竟与台湾民间信仰的实情相符,或者是单纯借用、袭用不合时宜的传统中国的信仰分类与词汇。魔神仔长期为人所忽略,若要探讨信仰分类的问题我们仍必须对台湾本身民间信仰的状况有多一点理解。从上述的讨论已可知晓,精怪并不是台湾民间信仰中非常普遍的信仰对象。中国古代意涵之中的「鬼」,虽包含了动植物、甚至是「无生物」的精灵。37但现代台湾人口中所谓的「鬼」指的就是人死所变成的鬼(人鬼)。郑志明更断定人鬼的观念在台湾民俗中已成独大∶「物妖」作祟的观念几乎被「鬼魂」作祟所取代,「物妖」的观念,在鬼系统的强力挤压下,已失去原先「精怪」的位阶,而丧失其独立存在的特性。
物妖,根据郑志明的说法为泛指动物、植物、庶物等具「妖」性的物灵,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等同於本文所使用的「物怪」、「精怪」、「精魅」等称呼。无论如何,人死为鬼的观念在台湾普遍为人所接受,鬼是台湾最普遍的信仰对象,学者对於台湾民间信仰之鬼的研究也是在这个社会现实之上所进行的。因而,人们所谈论、学者所研究的「鬼」主要还是围绕著「人鬼」而开展。39而台湾人们口中的魔神仔究竟是何物,由於学者说法纷纭,且多无提供他们据以定义的道理。我们无法在这些讯息不足的分类上打转,因此,接下来的一节打算以「人鬼」为准,呈现魔神仔各种被人们认为是「鬼」或「非鬼」的可能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