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编辑]
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组织里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公然唱反调的“刺头”,而是两面三刀的小人。小人的能量极大,并不亚于领导者。一个很好的组织,有一两个小人随便一搅,或到上级部门告状,或在下面煽风点火,轻者能使功变为过,使好人灰溜溜变得心灰意冷,使一个好企业变成差企业,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彻底毁掉。好人怕惹事,而软弱又助长邪恶,这些都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纵容破坏者。不仅一般员工怕惹事,管理者也怕惹事。出了事,有些管理者不先怀疑告状的,不先责怪闹事的,还先责怪受害者:你惹他干什么?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有句古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先告状就先沾光,所以常常是恶人先告状。久而久之,小人得势,歪风当道,好人躲,能人走,组织就这样衰败了。而小人捣乱的真正高明之处就是在于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谁都有义务、谁也都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有巨大破坏力的东西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哪怕它再微小、看上去再美丽。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编辑]
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
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
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吧,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吧,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吧,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育人的义务。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
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编辑]
从酒和污水定律到人才战略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组织里破坏力最大的并不是公然唱反调的“刺头”,而是两面三刀的小人。小人的能量极大,并不亚于领导者。一个很好的组织,有一两个小人随便一搅,或到上级部门告状,或在下面煽风点火,轻者能使功变为过,使好人灰溜溜变得心灰意冷,使一个好企业变成差企业,重者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或企业彻底毁掉。好人怕惹事,而软弱又助长邪恶,这些都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纵容破坏者。不仅一般员工怕惹事,管理者也怕惹事。出了事,有些管理者不先怀疑告状的,不先责怪闹事的,还先责怪受害者:你惹他干什么?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有句古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先告状就先沾光,所以常常是恶人先告状。久而久之,小人得势,歪风当道,好人躲,能人走,组织就这样衰败了。而小人捣乱的真正高明之处就是在于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中,谁都有义务、谁也都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负责。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有巨大破坏力的东西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哪怕它再微小、看上去再美丽。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有效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最佳途径,就能顺利扬起企业的奋进之帆。
[编辑]
酒与污水定律的启示
这是一条来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同理的谚语:
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条臭鱼坏了一锅汤。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定律还是中国的谚语,已经把负面影响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确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鱼。这些已经定型的东西已经没有改变和改造的可能。污水总不可以成为酒吧,臭肉总不可以成为好肉吧,老鼠屎总不可以成为调料吧,臭鱼又怎么可能成为好鱼?既然如此,就要及时处置,对极坏的东西不需要再抱什么幻想,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样在给我们启发。 一个人的品质是多年养成的,企业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育人的义务。不合适的,不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尽快使之离开,对企业是一个好处,对当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长痛不如短痛。也有言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处置,也许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值!
在我们的可视范围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给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坚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匙污水还没发臭之前,象变魔术一样把他悄悄的净化,即使倒进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会坏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兴,这就是最好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