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张氏吧 关注:10贴子:105

民国时期张姓名人英雄辈出,其中张作霖总统,张勋 张宗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张灵甫 北大才子 ,抗战八年连年对日血战,参加了主要的对日会战,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两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历次会战,多次负伤不肯下火线,取得了辉煌的抗战业绩,被大家公认为常胜将军。


1楼2015-02-09 17:41回复
    22张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


    2楼2015-02-09 17:4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张作霖 曾问鼎中原,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统治者,民国总统,联合国承认的国家元首。曾统治东北13年,把东北迅速发展为曾经遥遥领先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是北洋军阀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3楼2015-02-09 17:43
      回复
        3混世魔王张宗昌 民国时期10大军阀之一 他和张作霖可以称为当时中国的富豪榜前二名
        拥有兵数十万的 山东土皇帝, 山东大学创办者


        4楼2015-02-09 17:43
        回复
          4 张勋 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军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1917年发动政变。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


          5楼2015-02-09 17:43
          回复
            张学良 少帅 的代名词


            8楼2015-02-09 17:45
            回复
              8张孝若,张謇之子。20岁留学美国,就读于哈佛商学院(一说哥伦比亚大学),获商学士学位后即卒业归国,襄助其父办理各项事业,先后任大生纱厂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经理、淮南盐垦公司常务董事长。1925年任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等职。1926年,张謇谢世后,主持南通各项事业,1926年至1928年,继张謇后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0年至1935年任南通师范学校校长。1935年10月18日突遭仆人暗杀,惨死于上海寓所,时年38岁。


              12楼2015-02-09 17:47
              回复
                10张伯驹(1898—1982),生于官宦世家;是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在当时便有人估计已高达亿元之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何止这个数目 ,他的大儒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有人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13楼2015-02-09 17: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张静江(1877―1950),革命圣人 ,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1902年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任驻法商务参赞一职并开始在国外经商,自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结识后便开始从经济上给予支持。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佛名智杰。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美国纽约。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蒋介石均与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孙中山称之为“革命圣人”,而蒋介石则称之为革命“导师”,由此可见,他们两人对张静江都十分敬重。那么张静江为何在国民党内有如此显赫的地位呢?
                    “革命圣人”――孙中山心目中的张静江
                    张静江的一生大致以192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热情激昂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张静江不但从经济上资助孙中山进行推翻满清帝制的活动,而且和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周刊,从思想上大力宣传革命,与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创办的《民报》遥相呼应。1928年之后,为了实现孙中山的实业建国计划,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规划全国建设事业的建设委员会,张静江担任主席(一年之后改称委员长)一职,直至该机构在1938年1月合并到经济部,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负责全国经济建设事业的核心人物之一。遗憾的是,由于受时局所限,当时并没有一个能够实施全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国内环境,因而建设委员会的事业在宋子文所主持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与蒋介石所控制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之后改为资源委员会)的排挤下逐渐衰落下去。抗战爆发后,由于建设委员会被并入到经济部,张静江感到前途渺茫,便离开大陆远赴美国,以异国寓公的方式度过余生。
                    张静江在离开家乡南浔之前并不出名,只是一个富家子弟,但他行侠仗义,深受乡人夸奖。由于南浔张家资产颇大,是南浔“四象”之一。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百万两以上者称‘象’,五十万两以上不足百万者称‘牛’;三十万两以上不足五十万两者叫‘狗’。”张家与张静江的外祖父庞家均被列为“象”。而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矰,“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人杰(张静江的字――引者)自幼受熏陶”,两人对张静江一生的影响很大。20岁时,其父张定甫用10万银元为其捐得江苏候补道衔,这使张静江有机会参与政治活动。1902年,张静江以驻法使馆商务参赞的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此次法国之行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张静江在巴黎独资经商,开办通运公司,专营古玩瓷器,兼营丝茶绸缎。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
                    孙中山与张静江相遇时,由于张静江对孙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之举十分钦佩,曾问孙中山:“君非实行革命之孙君乎?闻名久矣,余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告,余当悉力以应。”他还与孙中山约定汇款的暗号:A、B、C、D、E,分别代表1、2、3、4、5万元。当时孙中山因与之是萍水相逢,对其言语并不信以为真。分手之时,张静江留给孙中山一封信,让他到美国后去找纽约市第五街566号他所开办的通运公司,领取资助革命的活动经费3万元。孙中山将信将疑,至美国后把信交与黄兴,让其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革命“奇人”。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于款项不支,反清起义无法举行,张静江将他在巴黎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卖掉以资起义。因此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孙中山对于张静江资助革命的义举十分感激,曾让胡汉民回信以示谢意。张静江随即复信:“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由此即可看出张静江对于革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与满腔的爱国热情。
                    1906年3月,在胡汉民等人的主持下,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之后便积极介绍浙江南浔的富豪们加入到革命的阵营中,如将大哥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人介绍给孙中山,并发展成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成立之前,浙江南浔加入革命队伍者大多数为“四象八牛”成员。这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
                    这一时期,张静江不但在经济上支持革命,而且还资助革命者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其中创办《新世纪》周刊即为一例。1905年当孙中山在东京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之时,发行《民报》作为其机关刊物,在东京留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与此同时,为与东京的《民报》遥相呼应,在欧洲宣传中国革命的思想,使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了解革命,赞助革命,张静江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汪精卫、褚民谊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世界社”,同时创刊发行《新世纪》周刊,紧密配合国内外的诸多革命报刊,大力宣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主张,让世界从舆论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使南京临时政府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此时张静江等人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财政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孙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曾经将浙江南浔镇宣布为“南浔市”,可见南浔对孙中山的影响之大。
                    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为此孙中山曾言:“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当时因张在巴黎筹款,无法执行公务,由财政部副部长廖仲恺代行其职,但他却始终将为革命筹款作为最紧要之事,如在1915年1月26日致杨寿彭的信中说:“因军事紧急,不可有一日之差,如各处有款源汇济,则急转输策应,无慢滞之患,一切进行当能如意也”,足见张静江为革命筹款的急切心情。1920年2月4日,张静江又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这样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一步步地度过难关。由于张静江对革命的巨大贡献,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之后在大革命时期,张静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成为显赫一时的国民党著名人物。
                    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南浔家中休养,孙中山闻讯,特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其做电疗。他在推荐李其芳医生的信上,曾劝说张静江休养身体好转之后继续为国尽力,为党做事,并说治好张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实为国民党之大幸”,并亲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一副对联让人送到浙江南浔张静江府上,张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张静江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从经济上无偿捐助革命,默默无闻,为革命尽心尽力,孙中山便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革命圣人”的雅号由此而来。


                  14楼2015-02-09 17:48
                  回复
                    张作相,创办吉林大学,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独自兴建了吉海铁路
                    字辅忱,祖籍直隶深县太古庄花盆村(现属河北省深州市前磨头镇),生于奉天义县(今辽宁凌海市班吉塔乡杂木林子村)人,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学良的“辅帅”,张作霖的“拜把兄弟”。张作相在吉林任职期间,修吉敦铁路,,兴办自来水,铺筑柏油马路,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修筑吉海铁路。1949年3月,张作相患病死于天津。
                    张有9个儿子和11个女儿,9个儿子分别是:廷兰、廷枢、廷范(一作廷藩)、廷录、廷声、廷馀、廷镇、廷诚、廷信。张作相在世时,廷兰、廷枢、廷范、廷录等均已成家,分别居住在今澳门路和湖南路等处。没有成家的廷声、廷馀、廷镇、廷诚、廷信等,则随张作相在今重庆道居住。除廷声、廷馀、廷镇、廷信外,其他几个儿子均已去世。张廷声和张廷馀居北京,张廷镇居济南,张廷信居天津。


                    17楼2015-02-09 17:50
                    回复
                      张啸林 曾经的上海滩三大佬之一 张啸林 黄金荣、杜月笙并称为“上海三大亨


                      18楼2015-02-09 17:50
                      回复
                        张德江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9-02-27 23:41
                        回复
                          张耳,张衡,张良,张轨,张茂,张鲁,张飞,张颌,张辽,张巡,张议潮,张淮深,张淮鼎,张仲景,张士诚,张献忠,张之洞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9-02-27 23:44
                          回复
                            张闻天,张国焘,张太雷,张作霖,张自忠,张治中,张爱萍,张学良,张澜,张云逸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9-02-27 23:4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张宗逊,张廷发,张万年,张立昌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9-02-27 2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