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读过一本《徐特立传记》,书中对传主的描写让我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是徐老先生一生养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那时起,徐老便成了我阅读的榜样。每每读书,我总是手不离笔,对书中优美的词句圈圈点点,对精彩的段落勾勾划划,对独到的观点不放过写点所谓的眉批,对不敢苟同的地方,简单地打个问号不足以“解恨”,总是列举些理由来亮明自己的观点。也至于我儿子三岁的时候看书也学着我的模样拿起笔来在书上胡乱的划,他说,“我要像爸爸一样的划格子”。可见,身教的魅力不可低估,读书的习惯可以培养。
读书,有许许多多的读法,有为研究而读的、有为学习而读的、有为欣赏而读的、有为娱己而读的,还有为消磨时光而读的,甚至有什么也不为只是随便翻翻的。记得我上高中那会儿,有事没事总爱进书店瞎转,见一本小册子叫做《随便翻翻》的,觉得书名挺有意思,一点也不拘谨,连续买了几期读得很有滋味。直到高中毕业,换了上学的地方,见不到这书才中断;但它在我的印象中一直珍藏着。那时,老师教我们读书的观点是“字斟句酌、深刻理解”。突然在《随便翻翻》上见到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论调,感觉很新鲜,很“另类”,犹如四月的田野上迎面吹来的一阵清风,沁人心脾。并为五柳先生那种冷静、客观的读书观点深深的折服。大凡喜欢读书的人阅读兴趣广泛,涉猎范围庞杂,如果读书都“求甚解”,那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何况,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生活中的极大多数人的读书无非是一种大致的浏览;只有那些对于自己的专业有用,或者致力于研究某个课题的人,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的“求甚解”。
著名女作家三毛在自杀之前,给贾平凹写过一封信,其中谈到她读书的一些感悟,给人予启迪。她说她今生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的,一位是曹雪芹,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贾平凹。贾平凹曾给三毛寄过一些自己的作品,而三毛并没有礼节性地给贾平凹回赠。她说,“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而有些人,以一生的时光尚未读完一本书。杜拉斯说过,一本书被写出来以后,它就永远都存在了,无法消灭。她说的是书籍本身几乎不可战胜的品质及其与书写者之间存在着的那种显而易见的宿命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永远没有一个人可以读完一部书,尽管这部书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被一个人无数次地读着。比如:三毛读曹雪芹、读张爱玲、读贾平凹等等。这种读书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极少数真正的文化人生命中的亮点。
读书,是一个高尚的字眼,不论富人穷人、智者愚者,还是官宦草民都需要,而且只要肯读,就有可能实现无处不在的阅读。尽管,在我们这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人为生活的重负所累,读书不再清高,也无法清高,读书被追求利益的眼光孤立至偏僻的角落;但,读书作为一种需求介入我们的生活,对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提升我们的形象品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压根儿就没有人限制你要像徐特立一样、或者像三毛一样的读,随便翻翻也不失为一种很生活化的读书,而且是开卷有益。因此,即使谈不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哪怕能够为自己而读书,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要使读书成为一种本能,或许是一种奢谈,要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不论其怎样的喧嚣都无法湮灭读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