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二的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
36.(24分) (1)材料一反映了投资、消费增速较快,进出口增速回落;居民收入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均高于同期GDP增速,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4分)
(2)①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通过财政税收,引导投资和消费,促进出口。(2分)
②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保民生促增长。(2分)
③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分)
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合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调节,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分)
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2分)
(3)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分)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有利于人们清醒的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2分)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2分)公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有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境的文化氛围。(1分)
③文化塑造人生。(1分)公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37.(28分)(1)第一问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海上丝绸之路是正确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形成的。(2分)
②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分)“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2分)
③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2分)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具体联系的体现。(2分)
第二问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离不开经济、交通和科技等物质条件的支持。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开展交往活动的结果。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都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二问每个要点2分)
(2)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2分)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主张,表明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2分)
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分)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分)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共同维护一个和平、清洁的外层空间体现了这一宗旨和基本目标(2分)
③和平共处五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符合和平共处五原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