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斯通史吧 关注:22贴子:709
  • 5回复贴,共1

【世界历史】佩切涅格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佩切涅格人(Pechenegs或Patzinaks)是中亚大草原上操着突厥语族佩切涅格语的半游牧民族。公元9世纪起开始占据黑海以北草原(至12世纪),公元10世纪时控制了顿河与多瑙河下游之间的土地,从而构成对拜占庭的严重威胁。拜占庭语作Patzinakoi,土耳其语作Peçenek,拉丁语作Pacinacae, Bisseni,罗马尼亚语作Pecenegi,匈牙利语作Besenyő(k),俄语作Печенег(и),保加利亚语作печенеги。


1楼2015-02-18 23:30回复
    名称来源
    佩切涅格人的民族称谓来自古突厥语“堂兄弟“、(baja,baja-naq或bajinaq),这意味着它最初的涵义是指那些被认为有着”亲缘关系的氏族或部落”。那些用不同语言编写的文献都提到了佩切涅格人的部落联盟,在阿拉伯语和波斯文献中写作Bjnak, Bjanak 或 Bajanak,在古典吐蕃文献中作Be-ča-nag,在格鲁吉亚文中作Pačanak-i,亚美尼亚文作Pacinnak。安娜·科穆宁娜(Anna Komnene)和其他拜占庭的作家则作Patzinakoi或Patzinakitai。在中世纪的拉丁文中,则称为Pizenaci ,Bisseni或Bessi,东斯拉夫人使用Pechenegi或Pechenezi,波兰人用Pieczyngowie或Piecinigi提到他们,匈牙利人是besenyő。


    2楼2015-02-18 23:31
    回复
      民族起源和语言
      “整个佩切涅格人(Patzinakia)分为8个部落和相同数量的首领,这8个部落的名字如下:第一:亦儿添部(Irtim),第二:邹兀儿部(Tzour),第三:吉剌部(Gyla),第四:阔勒纰部(Koulpeï),第五:察剌孛亦部(Charaboï),第六:答剌马惕部(Talmat),第七:绰本部(Chopon),第八:邹本部(Tzopon)。当佩切涅格人从他们的老家被赶出来时,他们的那些部落首领的名字是:亦儿添部的拜赞思(Baïtzas),邹兀儿部的阔也勒(Kouel),吉剌部的阔儿阔台(Kourkoutai),阔勒纰部的亦八斡思(Ipaos),察剌孛亦部的海童(Kaïdoum),答剌马惕部的忽思答思(Kostas),绰本部的渠孜思(Giazis);邹本部的巴答思(Batas)”
      ————引自君士坦丁七世:《帝国行政论》(De Administrando Imperio)
      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VII Porphyrogenitus)继续写到,在这8个佩切涅格部落之中,其中有3个部落以“康加尔(kangar)的名字而著称”,他补充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指“他们比其他部落更加勇敢和高贵“,”他们也乐于接受这个称号“,并且这3支部落在佩切涅格诸部落中处于统治地位。
      但这个词(kangar)在突厥语中没有任何含义。但19世纪的匈牙利籍突厥学家 Ármin Vámbéry 则认为这个词与吉尔吉斯语kangir(“敏捷”),kangirmak(“骑出去”)和kani-kara(“黑血的”)等有关,而Carlile Aylmer Macartney (1895–1978,英国籍欧洲史学家)则认为是察合台语"战车"的意思。而另外一位Omeljan Pritsak(1919–2006,乌克兰出生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的意见是,该名称是一个复合名词,最初应该是从吐火罗语的”石头“(kank)派生出来的,并且具有萨尔马提亚人的种族特征。如果后者假设是对的,那就表明在佩切涅格的8支部落中,其中以”康加尔“命名的并且占有统治地位的三支部落,可能是来自东伊朗种起源(康居人)。
      在11世纪的突厥学者马哈茂德·喀什噶里(1008-1105,Mahmudal-Kashgari)的著作《突厥语大辞典》(Dīwān Luğāt al-Turk)里,指出“Beçenek”有2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居住在罗马周边的突厥人”(注:这里的“罗马(Rum)”是指东罗马帝国the Eastern Roman Empire,即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第二个含义则是“乌古斯人的一支”,喀什噶里随后解释说,乌古斯人由22个部落组成,其中第19个部落就是佩切涅格人(Beçenek)。马哈茂德·喀什噶里认为佩切涅格人使用的语言是库曼语和乌古斯语的一个变种。他认为佩切涅格语是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他们与其它突厥语之间的差异。安娜·科穆宁娜也表示,佩切涅格人和库曼人有着共同的语言。俄国出生的德国籍著名语言学家Max Vasmer(1886–1962)认为,该词来自突厥语“连襟姻兄,堂兄弟”,相对应的是土库曼语:bacanak 和土耳其语bacanak。
      古代波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 Khordadbeh,820-912),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穆罕默德·伊德里西(Muhammadal-Idrisi)和其他许多穆斯林学者一致认为佩切涅格人属于突厥民族。罗斯人的《往年纪事》(The Russian Primary Chronicle,古罗斯第一部编年史)一书记载声称:“以实玛利(Ishmael)的那些无神论子孙们:突厥蛮人(Torkmens),佩切涅格人,突厥人(Torks)和波洛夫齐人(Polovcians),被派往那里去惩罚那些基督徒”。


      4楼2015-02-18 23:34
      回复
        向西迁移
        由于受到乌古斯人,葛逻禄人(Karluks)和基马克人(Kimaks)的部落联盟威胁。佩切涅格人被迫离开他们的中亚老家往西迁移,时间大概在公元790年(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850年之间(唐宣宗大中四年),但确切的西迁日期无法确定。佩切涅格人西迁至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草原走廊。
        根据公元11世纪的波斯作家格儿迪齐(Gardizi)和其他一些公元9世纪穆斯林学者的记录,佩切涅格人新家园的周边分布着乌古斯人,库曼人,可萨人(又译为哈扎尔人Khazars),斯拉夫人。同一消息来源还叙述了佩切涅格人经常发动对可萨人及其附庸部落布尔塔人(Burtas)的战争。可萨人和乌古斯人组成了联盟,合并攻击佩切涅格人。寡不敌众的佩切涅格人开始新的迁移,他们继续往西入侵匈牙利,并迫使匈牙利人离开。佩切涅格人的第二次西迁日期目前还有争论,Omeljan Pritsak 认为它发生在公元830年左右,但匈牙利籍学者克里斯托(Kristó)则认为佩切涅格人的第二次迁移不可能早于公元850年。佩切涅格人在顿河和库班河沿岸定居。
        在10世纪的波斯文著作《世界境域志》(Hududal-Alam)一书中提到,在其原地区有“突厥-佩切涅格人”和“可萨-佩切涅格人”之间的区别。Victor Spiner 认为后者的这种称谓最有可能是指一部分佩切涅格人臣服于可萨人。除了上述两支佩切涅格人,君士坦丁七世和10世纪的阿拔斯王朝使者伊本·法德兰(Ibn Fadlan)都提到在这一时期还存在着另外一支佩切涅格人部落,这支部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从而加入了乌古斯人的部落联盟。然而,这还是不能确定乌古斯人的部落联盟是否与佩切涅格人第一次或第二迁移有关。根据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的描述,在公元1060年时,佩切涅格人那里仍然还存有乌古斯人的一个部落(Üçok部)。
        至公元9世纪-10世纪,佩切涅格人控制着大部分的南俄草原和克里米亚半岛。但大多数这种游牧部落没有治国的概念,从而远走四方,去任意打劫他们的邻居或者为其它政权充当雇佣兵。根据君士坦丁七世在公元950年的记叙,佩切涅格人的疆界向西最远延伸至今罗马尼亚境内的锡雷特河(Siret River),甚至是东喀尔巴阡山脉(Eastern Carpathian Mountains)。


        5楼2015-02-18 23:35
        回复
          《亚美尼亚编年史》中的记载
          根据11世纪亚美尼亚籍历史学者埃德萨的马太(Matthew of Edessa)编写的《亚美尼亚编年史》中几次提到佩切涅格人。第一次提到的是在编年史中的第75章节,他写到:“在499年(古亚美尼亚历,即公元1050年至1051年左右),佩切涅格人(Badzinag)在罗马(即拜占庭)的很多省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第二次提到则是在第103章节关于曼齐克特之战(又译为:曼齐刻尔特战役,该战役发生于公元1071年7月,是拜占庭帝国与在西亚新崛起的塞尔柱突厥人之间的决定性会战,此役拜占庭军队惨败)。在这一章节我们被告知,原本是东罗马帝国的同盟者:佩切涅格人(Padzunak)和乌兹人(Uz)(乌古斯突厥人的一些分支部落),在拜占庭与塞尔柱突厥人的战斗的最关键时刻,改变了立场投向了他们的同族—塞尔柱人,并对拜占庭展开攻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役的结局。在第132章节提到的是拜占庭与佩切涅格人之间的战争,佩切涅格人试图围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没成功,在这一章节中,佩切涅格人被描述为“弩手军队”。在第299章节,拜占庭军队的亚美尼亚亲王巴西尔派出一支佩切涅格人队伍去援救基督徒。


          6楼2015-02-18 23:35
          回复
            有史可查的佩切涅格可汗名字
            忽儿牙(Kurya)公元970年左右—忽儿牙是佩切涅格可汗,他先是与基辅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SvyatoslavI)结盟,共同参加了大公在巴尔干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后来,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击败了拜占庭帝国之后,受了拜占庭人贿赂的忽儿牙,在大公归国途径霍尔季查(Khortitsa,今乌克兰第聂伯河扎波罗热地区)附近时设伏,杀死了大公。根据《往年纪事》的记载,忽儿牙把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的头颅做成了酒杯。
            篾帖哥(Metiga)公元980年左右—篾帖哥是佩切涅格可汗,他在988年左右与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VladimirIofKiev)结盟,他协助大公攻下了赫尔松(Cherson,今乌克兰南部,位於克里米亚以北),攻下该地区后,他和他的部队不久都皈依了基督教。
            古楚格(Kuchug)公元990年左右—古楚格是一位公元990年左右的佩切涅格可汗。在《尼科尔编年史》(Nikol'sk Chronicle)中,曾提到这位可汗在990年左右皈依了基督教。“古楚格”(现代土耳其语写为:Küçük),在突厥语里的意思是“小,小的”。


            9楼2015-02-18 2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