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dovico吧 关注:6贴子:276
  • 14回复贴,共1

【素材·文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不给看!


IP属地:福建1楼2015-02-22 14:09回复
    年轻人,不要随便否定自己
    2015-01-21 23:04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
      在这个城市,总有那么一些人,习惯否定自己。充满了挫败,抑郁。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然后羡慕着别人的好或者幻想着一种理想的状态发呆。
      我曾经是其中一个。在北京挣扎,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更找不到价值。每月领着两千块的薪水,不敢随便请人吃饭甚至不敢轻易吃肉,更不敢去谈朋友。在理想面前,所有的现实生活都很奢侈。更可怕的是,没有阅历没有能力没有任何积累,而最让自己难以接受的,则是性格懒散不思进取不够努力,许久来却没有一丝改变的迹象。要财没有,要才也没有,甚至连长相都没有,几年下来,依然在挣扎。然后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活着这么痛苦有什么意义,然后用沉沦来安慰自己。只有在偶尔回到家的时候,和朋友谈论起,在哪工作,北京。不知道是一股自豪还是自卑感从心底升起。只有听朋友谈论起,你这不错那不错的时候,才开始半信半疑。只有当朋友用羡慕的眼神列举出一大串优点的时候,才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要这么否定自己。
      当我开始注意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断去否定自己。
      他们否定自己的理由跟我大径相同:年纪大了依然被剩,自己找不到对象觉得要孤独终老;无才无貌平凡到不被人注意到,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悲剧;领着微薄的薪水,痛恨着自己没有能力;拼命坚持着却找不到方向弄丢了理想,觉得再无出头之日;性格懒散拖延成性,能力不济毫不上进,觉得自己活该生活凄惨。总之结局都一样,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没有未来没有伴侣,找不到活着的感觉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可是我又很好奇,既然自己这么差,一直都这么差,又是什么让你坚持活到了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是不是真的因为自己太差,就这么否定了自己。很显然不是。和比尔·盖茨比,我们都太穷。和姚明比,我们都太矮。和玛丽莲·梦露比,我们身材真的太差。和周润发比,我们又有些丑。我们总能发现有人有地方比我们好,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否定自己。
      你说,他们都是名人,你并不奢望达到那个地步,你只是想有个正常的能力。可是你告诉我,界限在哪里。和吃不上饭的孩子比,你又太优越,和重病在床时的人比,你又太健康,和被大火毁容的女孩比,你又太美丽。和在工地上挥汗的伯伯比,你在办公室又太舒适。那么这个正常或者比较的标准在哪里。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的有些方面比我们优秀,让我们惭愧难当。我们想成为那样,却没有做到,然后挫败,然后否定自己。可是你又是否知道他的痛苦。我们羡慕那些年轻有为的咨询师,却看不到他成长的历程中父母早年离异自己饱受沧桑,他只想象我们一样有个正常的家。我们羡慕那个有钱的孩子继承了父亲遗产,可是他只想用所有的钱换回父亲的一年,羡慕我们父母虽穷但是依然健康。我们羡慕那个在单位叱咤风云的女领导,可是她年近四十依然跨不上红地毯,她羡慕我们活得平凡但家庭和睦。我们羡慕的很多人,都在羡慕着我们。
      听起来像是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不要比较而已。我们不可能成为那个完美的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有些人有些方面会比我们优秀,但是这些人同样羡慕我们的一些其他方面。羡慕我们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他们却拥有不起的东西。
      既然没有完美的人,那我们只要多看看自己优点和拥有的地方就好了,就容易感觉到价值了。我们都是半杯水,看你是看到空的部分,还是看到有的部分。
      我们拥有太多资源被我们所忽略,以至于我们常常挖掘自己的优点或价值的时候,也难以找到。
      我们能工作在北京,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享受着办公室的空调,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健健康康着,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父母曾好好爱我们,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还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奋斗着,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在北京租得起房子,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能吃饱饭,我们感觉不到价值。
      可是当我们换一个环境的时候,又感觉两样。当我们回到家,带着北京的特产给亲戚朋友,我们享受着那些羡慕在北京工作的眼光;当我们到孤儿院去救济献爱心的时候,我们又感恩着父母给的幸福;当我们和给家里装修的工人一起用餐的时候,又怀念起单位的空调温度;当我们去医院探视的时候,又庆幸着自己的健康;当我们和刚失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能领到两千块而沾沾自喜。
      同样是那些让你感觉不好的东西,又会让你感觉很好。价值感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同样是我们拥有的特质,有时候会让我们感觉很好有时候又让我们感觉很差,可是我们自己本身却没有变。那是不是环境变了,我们的价值感就变了。也就是环境控制了我们的价值感。
      我们的价值到底建立在哪里之上。
      很多年前,当我还没有开始研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听说,幸福是由你的邻居决定的。当你拥有了你的邻居没有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价值,感觉到幸福。好可悲的思想,我们自己的价值感,居然要被环境所控制。我们把价值建立在环境之上。
      有时候,别人夸我们,说了我们很多好,我们就觉得得意,喜笑颜开。别人说我们不好,说了我们很多缺点,我们就觉得难过,自己哪都不好。又常常把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判之上。如果从事的是公务员,有的人羡慕我们的工作有的人则说我们安于现状。如果我们吃饭吃两盘肉,有的人说我们浪费有的人则说我们爱自己。如果我们赚到很多钱,有的人说我们能干有的人说我们精神匮乏有什么用。如果我们考试考了高分,有的人说我们学习好有的人则说我们书呆子。我们听到不同话的时候,感受就不一样。
      我们是否要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环境之上,那么当我们失去环境独处的时候,我们的价值感要从何而来。我们是不是要将价值感建立在他人之上,那当不同的人说我们不同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身上每样东西都是资源,只是看到的角度却不一样。有的人会因为胖而自卑,有的人则会称自己“唐朝美人”,后者更容易招人喜欢。有的人会阻抗自己不善言辞不善交际,有的人则欣赏自己的文静和羞涩,后者就懂得欣赏自己。有的人会痛恨自己太固执失去了太多机会,有的人则欣赏自己的坚持。
      没有一样特质是好或者是坏,只是我们身上的一样特质,只是我们用了褒贬的形容词来形容。但当我们把他还原,他依然只是我们拥有的特质。倔强其实就是坚持,讨好其实就是爱心,指责其实是力量。年近三旬是成熟美,长得太平凡则是安全。防御是因为保护自己。如果我们退去了比较和评判,那只是我们身上的特质而已。无所谓好坏。
      我们都是半杯水,没有人会一满杯。有空的部分,也有有的部分。看到什么,则就有什么。
    (文/丛非从)


    IP属地:福建6楼2015-02-22 14:33
    回复
      蒋勋:你若自信,何须比较?
      2015-01-27 23:27 《生活十讲》 .
      摘要: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已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一味跟他人比,迟早会走向“物化”
      人有时候也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
        譬如说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也不好。但有一个同学长得特别高大、壮硕,他走起路来就虎虎生风,特别有信心。
        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
        譬如说我虽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技能。我很期盼有这样的一种社会,这样的文化出现,让每一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的确已经在走向多元,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无障碍空间”的设计。我小时候哪里有这种东西?残废就残废嘛。可是我们现在也不用这样的称呼了,因为他并没有废。
        这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人们重新思考,过去所做的判断对不对?过去的残就是废,就是没有用的人,但现在发现他不是,他可能有其他很强的能力可以发展出来。
        这就是多元社会一个最大的基础,人不是被制化的。
        制化,就是用英文分数、数学分数就决定这个学生好或不好。不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们的社会是慢慢地往这一个方向在走,但同时有一些干扰,例如重商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人口袋,那才实在。”
        所以,价值的单一化,是我们所担心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已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够了”的快乐哲学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其实不一定。
        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这和“禁欲”不一样。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时间内,要人做到“无欲无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让你在欲望里面,了解什么是欲望,然后你会得到释然,觉得自在,就会有新的快乐出来,这叫做圆满自足。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会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
        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吧!
        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IP属地:福建7楼2015-02-22 14:33
      收起回复
        为什么你最后哪都没去?
        2015-01-23 22:17 栙魂 .
        摘要:想做的事情,就要真的去做,只停留在脑海里一切都是空。即使结果和预想不同,也不会后悔自己为之付出的努力。
          大部分人,毫不掩饰对旅行、流浪、去远方、在路上的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向往,纷纷表示人生能如此洒脱地走一遭无憾矣。
          然而,这大部分人又说了,现在走不了,遥远的梦想,不现实,乌托邦,没有钱,英语不好,不工作没收入怎么旅行……诸多的理由。而青春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理由中逝去了。
          不由得想起另一件事。每当别人知道我在大学时的专业是心理学时,超过90%的人都会立刻表示自己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也想学一学。但是这些人中真正去借阅过心理学专业着作的人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人只是说说而已,永远也不会付诸行动。
          他们想学吗?我相信是想的。只是或许还没有那么想,没有到会利用业余时间去试着真正的学一学心理学、试着读一本心理学专业书这样的程度。他们会有许多理由,没时间,上班累,家里有小孩看不下书,工作压力大没心情看厚书,最近在准备别的考试,等等。所以他们永远也学不了心理学,永远只是想学而已。
          感谢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拥有着惊人行动力的女性。想做的事情,就要真的去做,只停留在脑海里一切都是空。即使结果和预想不同,也不会后悔自己为之付出的努力。
          正如数年前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梦想的心理学作为专业;又正如当年为了申请去欧洲攻读心理学硕士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尽管最后出现了许多波折,没有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我从不后悔。这一次次向着梦想前进并为之努力的过程,让我知道,看起来仿佛云端一般遥不可及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并非是那般遥不可及。
          梦想,其实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是否尝试过向它伸手呢。
          问问人们,想去旅行吗,想背着包去远方流浪吗,想环游中国、环游世界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一脸憧憬的说:想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件事最难的部分,不是钱,不是英语,而是是否具有这份勇气。正如有位旅者说的,当你决定要出发时,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结束。
          面对自己越发强烈的出发愿望,我们不妨开始质疑原先的计划。是否要等到来年再出发?是否有必要等到条件成熟再前行?到了那年,又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想成行呢?届时会不会又出现一些未曾预想到的事情阻碍成行?
          比如我自己,原本设定在明年出发旅行的理由有二:一是自己手头积蓄不多,为了能够走得久一点,远一点,我得攒更多一笔钱,而这需要时间;二是在旅途中或是旅行归来后恐怕都得面对求职的问题,更足的工作经验或许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现在,自己却又已推翻自己的论调。对于钱,其实已经能带着一笔积蓄上路。坐最便宜的火车,住最便宜的青旅,吃最便宜的食物,不乱花钱,不进收取高昂门票的景点,可以走上好一段时日,如果在途中自己逐渐掌握了一些穷游技巧后或许还能再延长。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事实上,很多事情,规划做得太长意义并不大。比如工作资历,多一年和少一年的差别真的巨大吗?仔细想来倒也未必。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表面的原因。我最担心一件事一旦被拖延下去,就会如文章开头那段话一样——“最后,你哪也没有去。”
          我们应该担心,即使是有着高行动力的自己,面对着繁杂的俗世,是否还能将现在这份理想/梦想保持下去。在来年到来之前,自己的梦想会不会被现实消磨光呢?又或者说,待到一年又一年之后,自己还能如今天这般可以抛下一切坚定的迈出这一步呢?
          一旦,任何一点“意外”出现,比如爱情的突然降临,比如好的跳槽机会突至,比如家庭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使得某年未能成行,那么下一次成行会是何时。当我们在人生这场游戏中逐渐拥有了更多筹码、欲望也随之膨胀之后,我们是否还有今天的勇气放下一切去远行呢?
          突然发现,告诉自己因为钱和工作而现在不能出发,待到来年才能出发的自己,其实与那些徒表羡慕之情却给自己诸多理由毫无行动的人们,不是一样的吗?
          “最后,你哪也没有去。”
          我想,有心愿,就该早出发。


        IP属地:福建8楼2015-02-22 14:3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2-25 14:05
          回复
            时间不会给你答案,也不会证明一切,更不能证明你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时间只是给你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通过长久的努力甚至拼命的坚持来让答案符合预期,让结果是你想要,使选择无后悔可言。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3-30 18:56
            收起回复
              爱你么么哒加油加油!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4-09 10:13
              回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了心中的那片海 不顾一切。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4-15 09:39
                回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4-15 09:51
                  回复
                    移动课堂之【尊重他人的给予】
                    ●教堂晚餐时,资历最老的牧师步履蹒跚地给其他人加水,但没有一位牧师接受他的好意。老牧师来到约翰面前,约翰请他加满为止
                    ●晚餐结束,其他牧师纷纷训斥约翰:老牧师连提水罐都很艰难,你怎么好意思接受他的服务?约翰回答:老人的乐趣便在于给予,我岂能草率拒绝?
                    ●有位教授,每天饭后,都会请八十高龄的母亲先洗碗,待母亲精神焕发地洗完回屋,自己再重新洗一遍。他说,这是给母亲一个表达爱的机会
                    ●谦逊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需要,也是一种温柔的善意。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4-18 18:22
                    回复
                      常行善,不仅是自己为他人做事行善,同时也给予他人行善的机会,不要拒绝他人的善意。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4-18 18:24
                      回复
                        毕业了!不用学语文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11-20 2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