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寨庄吧 关注:70贴子:8,120
  • 4回复贴,共1

世界首个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公布在世界范围防范非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界首个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公布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防范非典,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和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订的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昨天公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重点介绍了非典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药方以及痊愈后的恢复办法。
去年我国的3000多位非典患者接受了中医治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非典中医治疗方法副作用较小,在减轻非典病人症状、减少使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制定的方案就主要借鉴了我国中医治疗非典的成功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司司长沈志祥介绍说:“内容的第一部分是介绍中医和中药治疗SARS的一些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介绍中医对SARS发病病因的认识。第三部分就是怎么用中医的方法来诊断SARS,然后对SARS病人用中医的方法进行分类。”
据介绍,由于我国传统中医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和社会影响,而去年大部分非典病例也集中在东亚地区,这一治疗方案将首先在东亚和大洋洲的37个国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2-23 01:24回复
    中药防治非典确实有效
    沈庆法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瘟病研究室的主任,也是此次上海市非典型性肺炎中医专家咨询组成员。昨天他就中医防治“非典”进行了一次对话。
    记者:此次中医专家组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沈:我们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中医角度提出防治方案,及时观察动态,并且参与“非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目前的工作状况是,上海市中医防治“非典”有关方案已经基本拟定。
    记者:在中医学理论中,“非典”属于什么?
    沈:属于瘟病。再准确一点说,“非典”可以列入“风瘟”这一范围。风瘟多发于春季,“非典”的基本病症与其相似。
    记者:都说中药目前对于“非典”主要功效在于“防”,而不是“治”,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沈:主要在于“防”是正确的。但是从目前来看,中药在“治”上也很有作用,特别是在恢复期阶段起的作用较大。我4月10日去了广州考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那里收治的33名“非典”患者,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退烧的速度以及治愈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没有同时使用中药治疗的病人。这家医院共有800多个床位,1000多名医务人员,由于在防范措施中使用了中药预防,现在没有一例医务人员感染上“非典”。同时,香港的医院现在也已经开始重视使用中药配合西医治疗了。
    记者: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服用中药来预防呢?
    沈:我们认为主要还是那些生活区里有“非典”患者或是疑似病例、经常出入公共场所、原本抵抗力就很差的这些易感人群比较需要服用中药。而且即使服用,剂量也应该有所控制,一般服用7天左右,孕妇和儿童也不适宜服用。
    记者:板蓝根在防治非典上究竟有没有用?
    沈:上海人青睐板蓝根和1989年的防治甲肝有关。不可否认,板蓝根有清热解毒作用,但是不是针对“非典”,我们没有科学上的跟踪和对比,因此很难认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2-23 01:26
    回复
      从而造成脏腑衰竭,导致大量死亡。当然,西医所述不详,我们从电视看病者垂危时已经神情淡漠,似乎处于神昏谵语状态,眼显血丝,有的身体斑色显露。这因为温疫热毒化燥化火,毒热入营血,内陷心包,从而产生动血动风危急症状。此时此际,其治则当是清营凉血,清胃解毒,清热宁血,清心开窍,由于病情危重,可以用清营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犀地清神汤,羚角钩藤汤,紫雪丹等合剂加减来治疗之。其中清营汤可治内传营阴之邪热,白虎汤可治阳明经之邪热,犀角地黄汤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对一切热伤血络的内外出血有很好治疗作用。后三者方均可清心开窍,凉肝熄风,凉血解毒化斑化瘀。上面数方合剂,进行依证适当加减,一般可以力挽狂澜于既倒,解决埃博拉病毒死亡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2-23 01:39
      回复
        21世纪,继SARS、禽流感、甲流H1N1之后,“埃博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失去控制地蔓延,疯狂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而现代医学却对它束手无策。其实,类似的传染病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中医学的伤寒、温病学说,就是这类传染性疾病相当完备的应对体系。
        近几十年来,复杂性科学兴起,整体方法已经逐步取代分析方法,成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主流理念。而现代医学似乎仍沉浸在分析科学的阴影中,对中医学应对急性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和经验视而不见。面对埃博拉的步步进逼,人类如何走向“柳暗花明”,本文的思路和观点,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积极而有意义的启示。
        埃博拉病毒目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失去控制地蔓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目前尚没有任何可用于临床的疫苗,也没有特异性的治疗办法。这就意味着,一旦感染病毒,大多数病人只能“听天由命”,或是“坐以待毙”。
        面对埃博拉病毒的蔓延,人们像以往一样,把希望寄托在疫苗的研发上。然而,据最新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对爆发之初与爆发之后的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埃博拉病毒目前已突变超过300次,疫苗的研发速度很可能因此望尘莫及,跟都跟不上病毒突变的速度。此外,病毒在人身上变种的速度,比在动物身上还要来得快上一倍。由此可能影响目前开发中的诊断技术,也会影响疫苗试验性治疗效果。
        实际上,无论是昔日的SARS,还是今日的埃博拉,这类在中国古代称之为“瘟疫”的流行性疾病,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多次发生过。今天,建立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应对伤寒、温病的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就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应对形形色色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不懈努力中,经过1500年漫长的经验积累,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2003年SARS流行期间中医药的优异表现,使整个世界见识到了中医药在治疗恶性流行性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埃博拉临床表现及中医学描述
        来自疫区的临床报告显示,2014年初,自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爆发的“埃博拉”,其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如下:
        初期症状因人而异,见于发病的2~3天。最初会突然出现发高烧(最少38.8摄氏度或101华氏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咽喉疼痛;或同时或随之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和头晕、严重乏力。主要表现为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症状以及全身症状。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热入气分,热迫胃肠,气阴受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2-23 01:44
        回复
          主要表现为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症状以及全身症状。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热入气分,热迫胃肠,气阴受伤的状态。
          病程4~5天,进而出现腹泻、黏液便、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血分热盛,气血两燔,热结胃肠,气阴严重受损的状态。
          病程6~7天,此时已经进入极期,除了持续发热、出血外,还会出现狂躁意识或神志昏迷,亦可能并发有心肌炎、肺炎等。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的心营热盛,扰乱神明,邪热壅肺,痰热壅肺的状态。
          其后,病情的走向有两个方向:一是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以肩部、手心、脚掌为主的麻疹样斑丘疹,全身器官都有可能被扩散到,通常在几天后脱屑。如果此时体温渐趋正常,则有可能逐渐康复。这个阶段,中医学认为是余毒通过外透而解,是病情向愈的征象。二是部分重症患者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低血压(低于90毫米汞柱)、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弥散性全身坏死及蛋白尿。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休克及肝、肾功能的衰竭,在这期间死亡。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医学的血脱、气脱导致阴阳离决的过程。
          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伤寒、温病理论体系,分别是在汉代和清代就已形成了,无论流感病毒如何变异,从中医角度,始终不外风寒、风热、湿热几种类型或它们的复合型。从以上对埃博拉病毒病发病过程的中西医对比分析来看,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患者所处的状态,在中医的温病学中均有详尽的描述,对各种状态的辨识、应对方法,甚至处方用药均有详尽的记载。这是我们的祖先在西方医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代,在长期应对与埃博拉相近的流行性疾病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中医学的史料中,大量用这种方法治愈的案例有案可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2-23 0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