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北宋周敦颐撰。一卷,共四十章。其书通论易学原理,故原名《易通》。
朱熹云∶“周子留下《太极图》,若无《通书》,却教人如何晓得?故《太极图》
得《通书》而始明。”《语类》卷九十四认为《通书》为解释《太极图说》而作。
《通书》继承晋唐易学中义理派传统,摒弃玄学观点,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中
心,解释《周易》经传文。发挥《中庸》之“诚,”以诚为圣人最高境界∶“诚
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
焉。”《诚上》又云∶“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明达也。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难行,果而确,无
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诚下》对《系辞》“知几其神乎”之
“几”,提出新解,把“知几”视为实现“诚”之修养方法∶“诚无为,几善恶。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
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固不可穷之谓神。”《诚几德》认为“思”为圣人修
养之必要途径∶“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
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思》《通书》被称为“周子
传道之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今传本经过朱熹整理。朱熹并著《通书解》,为
之作注。《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周子全书》皆收入。
程氏易传北宋程颐撰。四卷。因世人称程颐为伊川先生,故其书亦名《伊川易
传》。王称《东都事略》载程传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九卷,《二程遗书》
作四卷。其书卷首有北宋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所作《自序》。程颐于绍圣
四年编管涪州,于元符三年迁峡州,则其书成于编管涪州之后。其弟子杨时为之
作《跋》,云∶“伊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善终之代称),
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谢显道得其书于
京师,以示余。错乱生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复。”
诸家所录不一,因其时本无定本。今传本经杨时校正。其书只解上下经文、《彖》、
《象》、《文言》,用王弼注本。将《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
解》例。程颐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义理解《易》之影响,摒弃象数,借《周
易》卦爻辞以阐明义理。其序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无形之理寓于有
形之象中,理与象即理与事之体用关系。易象反映天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