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究作者的意见
最后附上有作者们那里收获到的评论观点以及他们的照片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ceff01e6f600c33f079dec02a4d5134/8b55f499a9014c08098a1baf0e7b02087af4f4fc.jpg)
「精密制御超分子聚合」——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这个研究中最难得应该就是如何证明是「分子量均一的超分子聚合物」。在这以前,超分子聚合物的大小的评价表征、都是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还有原子力显微镜(AFM)直接计算的。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信息只是非常局限的一部分聚合物的信息,我们当时只能通过分子(空间)排阻色谱(SEC)来解析,这是评估高分子的标准方法,相比起能消除随意性,它的优点更在于能适用于多种聚合物的评价。
另一方面,这个测定的问题在于,用于分析的色谱柱内难免会发生超分子聚合物链的切断、分解等现象。因为超分子聚合物是单体之间的非共价键结合,它的稳定性与溶剂的类型有很大关系,遗憾的是SEC所用的溶剂会使大多超分子聚合物分解成单体。我们只能对色谱柱的种类,溶剂组成、流速、实验温度等进行彻底的优化,并且重复性较好的聚合物才能通过SEC解析,仅仅优化分离条件就得花至少两周,而且这个SEC测定再加上动态光散射(DLS)测定,圆二色性(CD)等等组合起来的证据,才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把论文投出去了,可是审稿编辑中的一位要求我们做进一步分析。
拿到这个意见后只能接受现实,并且静下来想想,SEC测定・DLS测定・CD测定、这些都是间接的评价方法,果然我们还是是需要显微镜给出的超分子链长短表征的直接证据,就这样重新来了一遍。在投稿的论文中把原子力显微镜的解析结果加上,还有NMR表征的扩散系数的结果也加上,虽然在追加实验补充数据花了一些时间,但是让我们的研究(论文)的质量又上升了一个高度,现在的话,反倒还要多谢当时给我们提这意见的那位审稿编辑。
这个研究总体说来还是进展挺快的,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姜志亨同学功劳非常大,如果没有他,这个研究的开始可能都不可能。姜(同学)是非常优秀的大学院生,利用计算机科学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解析;另外观测到的圆二色性的理论解析则得到了大阪大学的森 直老师、井上佳久老师、还有东京大学伊藤善光助教很大的帮助,借此机会感谢他们的贡献。
超分子聚合的精密制御合成实现了会怎么样呢?这是我们多年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有许许多多好的想法,也出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成果。把超分子化学的优点还有高分子化学至今以来所积累的知识相结合,希望能够在新的化学领域有所突破。
最后了,再提一下我们研究所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的杉安和宪主任研究员・竹内正之组长等人去年在超分子聚合物长度制御合成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 Nat. Chem. 6, 188–195, 2014)。他们是巧妙利用了速度论的生成物和热力学生成物的稳定性来研究,也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论文。和我们的论文做个比较的话,他们更接近超分子化学的视点来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则更侧重高分子化学的角度,还是有所区别的。
理化学研究所 宫岛大吾
参考文献
[1] Ogi, S.; Sugiyasu, K.; Manna, S.; Samitsu, S.; Takeuchi, M. Nat. Chem. 2014, 6, 188. DOI:10.1038/NCHEM.1849 [2] Kang, J.; Miyajima, D.; Itoh, Y.; Mori, T.; Tanaka, H.; Yamauchi, M.; Inoue, Y.; Harada, S.; Aida, T.J. Am. Chem. Soc. 2014, 136, 10640. DOI:10.1021/ja50594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