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群吧 关注:129贴子:3,356
  • 9回复贴,共1

『普及』文言诗歌知识拓展集之文言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心情更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2-26 15:29回复
    常用实词的音,形,意,都是重点。理解实词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说的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此意,然后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顺就错。需要重点注意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2-26 15:29
    回复
      2025-05-22 15:32:23
      广告
      壹――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借假字,古今字。
      通用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
      假借字
      如“蚤”通“早”,“直”通“值”。
      古今字
      如“莫”通“暮”,“益”通“谥”。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2-26 15:29
      回复
        贰――古今异义。
        古今意义包括五种情况:
        a 词义扩大。
        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
        b 词义缩小。
        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有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
        c 词义转移。
        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
        d 色彩感情变化。
        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换,如“爪牙”,“谤”。
        e 名称说法变换。
        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2-26 15:30
        回复
          叁――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或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或“兵士”,“走”是“跑”。词的引申意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一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意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意,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2-26 15:30
          回复
            有关实词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2-26 15:30
            回复
              学习文言虚词主要是看其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常见的文言虚词有“其”“以”“之”“于”“乃”“而”“则”“然”“为”“焉”“夫”“且”“者”“所”“哉”“何”“因”“故”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2-26 15:31
              回复
                文言虚词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2-26 15:31
                回复
                  2025-05-22 15:26:23
                  广告
                  对于文言虚词,重点是根据阅读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2-26 15:32
                  回复
                    技巧总结: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可以成同一个词。可以先从文中一句入手,把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带入另一句进行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顺就相同,不通顺则不相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2-26 15: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