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开始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践;2008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迎来它的八十华诞。
而就在这一特殊的时刻,有关艺术学院究竟如何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中建构其知识学基础,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中确立自我的文化主体性,如何协调与当代艺术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其它美术馆、双年展、画廊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应对媒体时代视觉文化的转型等诸多问题却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重新思考。面临如此复杂和多样的业界追问,32位来自全球顶尖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家们,首次集体回应了有关艺术学院在当代社会生活与文化中的境遇、危机和机遇问题。
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学院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新时期三十年发展文献展”开幕,同期,“境遇与策略:国际当代艺术教育与传播”峰会也一并召开,这一由俄罗斯国立列宾美术学院院长、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院长、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美国博物馆协会会长、新加坡美术馆馆长和中国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馆馆长、广东美术馆馆长以及国内10所美术学院院长等34位国内外知名艺术教育和艺术事业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学术讨论盛会,因其规格之高,参与者之众而备受业界瞩目。
“境遇”:全球都面临挑战
潘公凯(论坛主持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境遇”不同,“策略”则将必然不同
“当前全球艺术学院的领导者和操作者都在共同的国际化‘境遇’中进行着艺术教育事业,尤其对于中国来说,这个‘境遇’具有更多的复杂性。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事业在整个20世纪中一直都在‘古今’与‘中西’两大坐标的复杂空间中摸索着、探讨着、争论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全球化的趋势中。此时,中国的美术教育不仅要面临一百年来一直存在的‘古今中西’这么个十字坐标的复杂‘境遇’,还要面临当代新的境遇,即数码媒体所带来的网络时代。而且,这个复杂境遇还在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影响它们之间的因素也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所以对于中国的美术学院来说,决定自己的教育怎么做,课程怎么上,学科怎么设置的时候,他们所要考虑的因素就特别多,面临的挑战也就特别大。
中国的艺术市场在近几年异常火爆,艺术品价格迅猛上涨。这就使得中国的艺术事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市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中国的艺术教育除了要思考清楚与艺术事业的关系,还不得不思考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关系。由于信息的畅通,各个学校甚至各个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逐步地趋同,彼此间的互相学习和靠拢显得那么容易,因此,大家都觉得非常难以保持过去的特色。在这个共同性和趋同性不可阻挡的‘境遇’中,学院当代艺术教育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成为全球各个美术学院首先要思考的大问题和本质性问题。
这个‘境遇’对于全球艺术院校都是一样的,但面对这个‘境遇’的方式和‘策略’则将必然不同。所以每所艺术院校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持和发扬在历史当中形成的特色?”
中国“策略”:寻求“和而不同”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关键
“中国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里有着巨大的变迁,但是它发展的实质还是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今天的当代艺术教育如何消化20世纪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基础?如何在全球化境遇中确立自我的文化主体性?又如何应对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型等等都是大家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关键。这种策略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上早有传统:80年前,林风眠就强调‘引进西方的现代主义精神,让它在中国本土存活’,这种教育思想与徐悲鸿的‘引进西方的现实主义精神,让它和中国的传统经典对接’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林风眠之路更贴近生命的表现和本土化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