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科吧 关注:1,042贴子:10,670
  • 5回复贴,共1

热辐射二极管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得到证实的方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热辐射二极管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得到证实的方案
在大前年三月份21日,我新做的装置,实验结果出现了0.5度的温差,虽然温差很小,虽然以前出现过多次假亮,但是感觉这一次是真的,这是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结果,终于跳过了龙门,由此兴奋异常。以后又多次重复实验,并不断的改进装置,现在实验的温差已经过了1度。
该项目名曰:“热辐射二极管温差器”,又可叫:红外线二极管,‘红外线逆熵型永动机’,‘红外线热辐射止逆管’,‘红外线单向板’等。下面就该项目简要介绍一下:
此项目属于新能源领域,可以使人按需求得到高温的热与低温的冷,而不需要外来能源。例如:有两杯同体积的水,一杯温度为0度,一杯温度为20度,将这两杯水倒到盆里混合搅拌后,再倒回两杯中,这两杯水就都变成10度了,能否不用外界能量,再让两杯水,回到一杯为0度,一杯温度为20度的原状态中呢?用该装置就可以做到。还如:用该装置放在20度的环境中,就可以做到,一端为100度来烧开水,另一端为负80度当冰箱。
该装置道理是:一般物体在零下273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也叫热辐射。这些‘热辐射红外线’也好比是‘散射光’。在同温度的一个系统中,热辐射散射光密度一样,我们可把它设定为 1各单位。但是:在中间放上一个特定形状的透明体,由于透明体的折射作用,这些红外线密度就会出现分布不平均情况。既有的区域大于1,既高温,有的区域小于1,既低温。由此道理,设计出了‘热辐射二极管温差器’由于‘二极管’,能量传递单向性,辐射红外线能量,只进不出,由此正方向区域射线能量增加而升温,而反之另一侧区域降温,在将其串联,就会象爬楼梯一样,逐级加大温差,达到需要的程度。
该装置推翻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第二类永动机是成立的,单一热源是可利用的,证明在同温度的一个系统中,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温差,得到熵减。由此使人类又找到了一种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其用途非常广泛,如冰箱、空调、热水器,温差电池等等。
我研究这个题目课题很大,堪称百年难题,多少人为此费劲心机、呕心沥血,却大多折戟沉沙、无果而终。我成功后,回首看,道理并不人们想象的如此深奥,终结一下自己走的弯路,感觉也费了很大力气,下面就把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得到证实的方案与设想谈一下。
1、 太阳能的 聚焦想法。
一般物体在零下273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也叫热辐射。太阳能聚焦,而这些热辐射,是看不到的光线是否也会聚焦呢,由此就有下想法。

该道理对小面积热源有作用,但是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到处都是一样的光辐射,就不会起到某一局部,光能密度高的问题。太阳光能聚焦,用成像公式画,实际是一个小太阳,一定面积的光,经过聚焦镜实际是图像距离表现的大小,而光密度并没有增加。
1、 不对称的凹透镜的照射。
该方法我研究过,在网上查,有王飞先生研究过。
在热平衡状态,自然界在每一角度都有接近等量的热辐射,其中不乏平行与聚合到点的热辐射。见下图:

图1中,当自然界中平行热辐射透过凹透镜,平行热辐射被散开。 1111图2中,由于聚合光走过聚合点后就变为散射光,因此,自然界中的聚合热辐射与散射热辐射等价。当自然界中聚合热辐射透过凹透镜,聚合热辐射透被平行化。 1111由图1及图2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热辐射单向通过凹透镜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存在无序的热辐射向有序的热辐射转变。 1 11图3中采用大量微凹透镜获得大量高密度的平行热辐射,再经过凸透镜的聚焦即可获得高于等温系统的热辐射。 1
下图采用多个上图的装置连接凹透镜,焦点的热辐射平行化后,以便进入光纤束。最后所有的光纤束合并,把所有的辐射投向另一凸透镜,产生的高能辐射为免费能源点燃了希望。

实事求是的讲,该想法,我在,2000年前就研究过,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先否定,没有试验,否定的理由:“光发射角度是无限可分,在无穷远的光线中,几乎无垂直光与平行光,这些画的直线与平行线,都是有小角度的,如果用成像图形来画(小角度),就发现不会有聚焦。也同1的道理的变相,想象光的密度会增加,实际并不增加。初始光密度是1个单位,到后来还是1个单位”。
3、疏密透光体,因折射反射,带来的光照射密度的区分,而产生的温差。
该方法我研究过,在网上查,有王飞先生研究过。
灯光从水下出水面有个全反射问题(见图),同样的光源,从水面上进入水中的就没有全反射。这就是个不对称的界面——光二极管。如果把水换成可以透远红外的材料,光源利用周边的所有物质发射的红外线,水底铺设强吸收红外线材料,那么,由于水底红外线有全反射问题,有部分发射不出水面,而外部的红外线却可以轻松进入水底,如此不对称传递下,温度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与此类似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案是,把两种折射率相近的介质紧密接触,光在两介质间穿越就无全反射与折射现象,如果两介质对红外线的吸收率完全不同,则对红外线而言,这个紧密接触面就相当于图1的水底。

下图中,热辐射由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向易透红外线介质(1)透射,由于介质(1)与介质(2)紧密连接,因此,介质(2)的热辐射无需折射直接进入介质(1),当该辐射透过介质(1)的另一界面时,由于全反射原因,有很大部分的热辐射被全反射回来,只有θ角(约90度)内的热辐射才可以离开。反之,外部的红外线进入介质(1)却很容易,没有全反射的因素,这些辐射很容易到达介质。
图中,绝热系统被图2的光二极管隔离为两个腔体,左右温度相同时,腔体都向中间的光二极管发射等量的红外线,右边的红外辐射到达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被吸收,并同时发射等量的热辐射,该辐射直接进入易


左图,透红外线介质(1),但在穿越易透红外线介质(1)另一界面时,发生全反射效应,有一半的辐射被返射回来。而此时,左边腔体的红外辐射很容易进入易透红外线介质(1),并直接到达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因此这个辐射加上刚才反射回来的辐射使得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温度提升,由于热辐射的不对称传递,无需消耗外界能源而可令两边产生温差。
4、 这是我研究的,是上述的道理的延伸,把平面改成球面。
这种结构,可以看到,球心的图像放大,划线也证明光线有聚焦作用。即中心园,接收的辐射光能多,见下图示意。
左图为:两组组合,右面同上图的透明环球体结构(可向中心吸热),左面是相反的环空结构而外面是透明体(可由中心放热),由此热辐射密度走向是:由右向左(箭头方向)。
下左图是为了说明,该结构的可行性,将透明材料改成了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同,而使光的折射率变化。

左图为:两组组合,右面同上图的透明环球体结构(可向中心吸热),左面是相反的环空结构而外面是透明体(可由中心放热),由此热辐射密度走向是:由右向左(箭头方向)。
下左图是为了说明,该结构的可行性,将透明材料改成了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同,而使光的折射率变化。

下图是另一种结构,就象一个 大缸,这种结构,也有明显的聚光效果。


IP属地:广东1楼2015-03-02 12:43回复
    实事求是的讲,该想法,王飞的与我的,在,2000年前就研究过,也困扰了很长时间,也在可见光中实验过,但是没有得到定论,怀疑否定的理由有:
    1、密度高的物质,导热能力高,不容易产生温差。
    2、透明体底为黑体,可同麻体与白体说明,打到黑体的光会有一部分的反射光,打到黑体上再成为直光,从正面发射出来,即光在直面上发射的多,而并不产生明显温度。
    3、物质在薄到一定程度都透光的,人感觉是黑体,实际表面有一层是透明体,这样两面都是透明体,只是薄厚的关系。
    4、光线在密度大的物质里,也是折射率高的物质里,速度慢,这样虽然光的线条数量增加了,但是击打的频率减少了,由此射到物体的能量并没有增加。
    该问题,有待于以后可有人研究的更明白一些。
    4、 黑体与反光体的温差。
    一些人认为黑体吸光,温度就高,反光的物体,就不好吸热,如雪地上于黑纸的吸热反差。由此联想到,在热辐射问题上,也存在这种情况,即黑体吸收热辐射能力强,温度会高,而反光体吸收热辐射能力弱,温度会低。见下图示意:
    该问题,如果深学习一下,就会知道其道理,即以前有人研究过,在黑体辐射公式中有:‘基尔霍夫辐射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G.R.基尔霍夫于1859年建立。式中吸收比的定义是:被物体吸收的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通量与入射到该物体的辐射通量之比。该定律表明,热辐射辐出度大的物体其吸收比也大,反之亦然。

    4、 单反镜。
    现市场有这样的镜片,在可见光方面的表现为:在这面看是一个镜子,但是在另一面看,就可以看到对面的图像。如红番区电影中,成龙照这样的镜子。
    当看到这种镜子,有人就会联想到,如果作用于热辐射红外线,就成了单向板,也就是二极管。

    但该想法深研究得出的结论就不是了,光是可逆的,可见光只是在另一面被吸收成暗色,另一面反光,而两面进出总的能量是一定的。因为反光面亮,眼睛就要首先感觉到亮光反射图像,而透过来的暗光图像,就被掩盖了。反之,这面不反光,没有反射图像,而透过来的光的图像,就看到了。 该道理并不能形成热辐射单向板(热辐射二极管)。


    IP属地:广东2楼2015-03-02 12:43
    回复
      4、 红宝石聚光器的道理。
      由红宝石激光器原理联想到的,将“散射光”经谐振腔后集中从一端发射出去。根据该道理也有人联想过,用常温红外线的散射光, 经谐振腔后集中从一端发射出去,达到聚焦的目的。估计没有试验成功。这个道理,是否,我还说不清,不排除有成功的可能。
      下图为 红宝石聚光器道理简图


      8、椭圆的研究
      下图该方案为一大学物理学报上的 一篇文章,题为:《这是永动机吗?兼谈物理中的数学模型》
      因为原文长,在此简要谈一下。
      该文章是否定理一种永动机的方案。该方案是一个椭圆模型。见下图

      下图是该结构产生的效果图
      该道理,此永动机的设计者认为,右侧圆心F2发射的光,可以100%,的到达左侧圆心F1,而左侧发射的光,会有部分被大椭圆边圈反射回来。由此左侧圆心会出现温升,反之右侧圆心会出现温降,由此产生温差。
      这是一个批判的文章,否定的原因,如果圆心是一个理想的点,是可以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在小的点,放大看都是一个园面,而园面照射,有一部分光就不是照到对方的园面上。


      IP属地:广东3楼2015-03-02 12:44
      回复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论文,我是一位物理老师一直想通过凸透镜聚光原理来制做温差发生器……今天看到你论文收获甚大……我会继续这方面努力研究实验,再次感谢你的论文!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09-11 16:43
        回复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论文,我是一位物理老师一直想通过凸透镜聚光原理来制做温差发生器……今天看到你论文收获甚大……我会继续这方面努力研究实验,再次感谢你的论文!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7-09-11 16:43
          回复
            很多人研究各种类型的二类永动机。


            IP属地:广东7楼2024-11-15 1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