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辐射二极管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得到证实的方案
在大前年三月份21日,我新做的装置,实验结果出现了0.5度的温差,虽然温差很小,虽然以前出现过多次假亮,但是感觉这一次是真的,这是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结果,终于跳过了龙门,由此兴奋异常。以后又多次重复实验,并不断的改进装置,现在实验的温差已经过了1度。
该项目名曰:“热辐射二极管温差器”,又可叫:红外线二极管,‘红外线逆熵型永动机’,‘红外线热辐射止逆管’,‘红外线单向板’等。下面就该项目简要介绍一下:
此项目属于新能源领域,可以使人按需求得到高温的热与低温的冷,而不需要外来能源。例如:有两杯同体积的水,一杯温度为0度,一杯温度为20度,将这两杯水倒到盆里混合搅拌后,再倒回两杯中,这两杯水就都变成10度了,能否不用外界能量,再让两杯水,回到一杯为0度,一杯温度为20度的原状态中呢?用该装置就可以做到。还如:用该装置放在20度的环境中,就可以做到,一端为100度来烧开水,另一端为负80度当冰箱。
该装置道理是:一般物体在零下273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也叫热辐射。这些‘热辐射红外线’也好比是‘散射光’。在同温度的一个系统中,热辐射散射光密度一样,我们可把它设定为 1各单位。但是:在中间放上一个特定形状的透明体,由于透明体的折射作用,这些红外线密度就会出现分布不平均情况。既有的区域大于1,既高温,有的区域小于1,既低温。由此道理,设计出了‘热辐射二极管温差器’由于‘二极管’,能量传递单向性,辐射红外线能量,只进不出,由此正方向区域射线能量增加而升温,而反之另一侧区域降温,在将其串联,就会象爬楼梯一样,逐级加大温差,达到需要的程度。
该装置推翻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第二类永动机是成立的,单一热源是可利用的,证明在同温度的一个系统中,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温差,得到熵减。由此使人类又找到了一种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其用途非常广泛,如冰箱、空调、热水器,温差电池等等。
我研究这个题目课题很大,堪称百年难题,多少人为此费劲心机、呕心沥血,却大多折戟沉沙、无果而终。我成功后,回首看,道理并不人们想象的如此深奥,终结一下自己走的弯路,感觉也费了很大力气,下面就把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得到证实的方案与设想谈一下。
1、 太阳能的 聚焦想法。
一般物体在零下273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也叫热辐射。太阳能聚焦,而这些热辐射,是看不到的光线是否也会聚焦呢,由此就有下想法。

该道理对小面积热源有作用,但是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到处都是一样的光辐射,就不会起到某一局部,光能密度高的问题。太阳光能聚焦,用成像公式画,实际是一个小太阳,一定面积的光,经过聚焦镜实际是图像距离表现的大小,而光密度并没有增加。
1、 不对称的凹透镜的照射。
该方法我研究过,在网上查,有王飞先生研究过。
在热平衡状态,自然界在每一角度都有接近等量的热辐射,其中不乏平行与聚合到点的热辐射。见下图:

图1中,当自然界中平行热辐射透过凹透镜,平行热辐射被散开。 1111图2中,由于聚合光走过聚合点后就变为散射光,因此,自然界中的聚合热辐射与散射热辐射等价。当自然界中聚合热辐射透过凹透镜,聚合热辐射透被平行化。 1111由图1及图2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热辐射单向通过凹透镜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存在无序的热辐射向有序的热辐射转变。 1 11图3中采用大量微凹透镜获得大量高密度的平行热辐射,再经过凸透镜的聚焦即可获得高于等温系统的热辐射。 1
下图采用多个上图的装置连接凹透镜,焦点的热辐射平行化后,以便进入光纤束。最后所有的光纤束合并,把所有的辐射投向另一凸透镜,产生的高能辐射为免费能源点燃了希望。

实事求是的讲,该想法,我在,2000年前就研究过,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先否定,没有试验,否定的理由:“光发射角度是无限可分,在无穷远的光线中,几乎无垂直光与平行光,这些画的直线与平行线,都是有小角度的,如果用成像图形来画(小角度),就发现不会有聚焦。也同1的道理的变相,想象光的密度会增加,实际并不增加。初始光密度是1个单位,到后来还是1个单位”。
3、疏密透光体,因折射反射,带来的光照射密度的区分,而产生的温差。
该方法我研究过,在网上查,有王飞先生研究过。
灯光从水下出水面有个全反射问题(见图),同样的光源,从水面上进入水中的就没有全反射。这就是个不对称的界面——光二极管。如果把水换成可以透远红外的材料,光源利用周边的所有物质发射的红外线,水底铺设强吸收红外线材料,那么,由于水底红外线有全反射问题,有部分发射不出水面,而外部的红外线却可以轻松进入水底,如此不对称传递下,温度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与此类似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案是,把两种折射率相近的介质紧密接触,光在两介质间穿越就无全反射与折射现象,如果两介质对红外线的吸收率完全不同,则对红外线而言,这个紧密接触面就相当于图1的水底。

下图中,热辐射由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向易透红外线介质(1)透射,由于介质(1)与介质(2)紧密连接,因此,介质(2)的热辐射无需折射直接进入介质(1),当该辐射透过介质(1)的另一界面时,由于全反射原因,有很大部分的热辐射被全反射回来,只有θ角(约90度)内的热辐射才可以离开。反之,外部的红外线进入介质(1)却很容易,没有全反射的因素,这些辐射很容易到达介质。
图中,绝热系统被图2的光二极管隔离为两个腔体,左右温度相同时,腔体都向中间的光二极管发射等量的红外线,右边的红外辐射到达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被吸收,并同时发射等量的热辐射,该辐射直接进入易


左图,透红外线介质(1),但在穿越易透红外线介质(1)另一界面时,发生全反射效应,有一半的辐射被返射回来。而此时,左边腔体的红外辐射很容易进入易透红外线介质(1),并直接到达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因此这个辐射加上刚才反射回来的辐射使得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温度提升,由于热辐射的不对称传递,无需消耗外界能源而可令两边产生温差。
4、 这是我研究的,是上述的道理的延伸,把平面改成球面。
这种结构,可以看到,球心的图像放大,划线也证明光线有聚焦作用。即中心园,接收的辐射光能多,见下图示意。
左图为:两组组合,右面同上图的透明环球体结构(可向中心吸热),左面是相反的环空结构而外面是透明体(可由中心放热),由此热辐射密度走向是:由右向左(箭头方向)。
下左图是为了说明,该结构的可行性,将透明材料改成了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同,而使光的折射率变化。

左图为:两组组合,右面同上图的透明环球体结构(可向中心吸热),左面是相反的环空结构而外面是透明体(可由中心放热),由此热辐射密度走向是:由右向左(箭头方向)。
下左图是为了说明,该结构的可行性,将透明材料改成了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同,而使光的折射率变化。

下图是另一种结构,就象一个 大缸,这种结构,也有明显的聚光效果。

在大前年三月份21日,我新做的装置,实验结果出现了0.5度的温差,虽然温差很小,虽然以前出现过多次假亮,但是感觉这一次是真的,这是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结果,终于跳过了龙门,由此兴奋异常。以后又多次重复实验,并不断的改进装置,现在实验的温差已经过了1度。
该项目名曰:“热辐射二极管温差器”,又可叫:红外线二极管,‘红外线逆熵型永动机’,‘红外线热辐射止逆管’,‘红外线单向板’等。下面就该项目简要介绍一下:
此项目属于新能源领域,可以使人按需求得到高温的热与低温的冷,而不需要外来能源。例如:有两杯同体积的水,一杯温度为0度,一杯温度为20度,将这两杯水倒到盆里混合搅拌后,再倒回两杯中,这两杯水就都变成10度了,能否不用外界能量,再让两杯水,回到一杯为0度,一杯温度为20度的原状态中呢?用该装置就可以做到。还如:用该装置放在20度的环境中,就可以做到,一端为100度来烧开水,另一端为负80度当冰箱。
该装置道理是:一般物体在零下273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也叫热辐射。这些‘热辐射红外线’也好比是‘散射光’。在同温度的一个系统中,热辐射散射光密度一样,我们可把它设定为 1各单位。但是:在中间放上一个特定形状的透明体,由于透明体的折射作用,这些红外线密度就会出现分布不平均情况。既有的区域大于1,既高温,有的区域小于1,既低温。由此道理,设计出了‘热辐射二极管温差器’由于‘二极管’,能量传递单向性,辐射红外线能量,只进不出,由此正方向区域射线能量增加而升温,而反之另一侧区域降温,在将其串联,就会象爬楼梯一样,逐级加大温差,达到需要的程度。
该装置推翻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第二类永动机是成立的,单一热源是可利用的,证明在同温度的一个系统中,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温差,得到熵减。由此使人类又找到了一种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其用途非常广泛,如冰箱、空调、热水器,温差电池等等。
我研究这个题目课题很大,堪称百年难题,多少人为此费劲心机、呕心沥血,却大多折戟沉沙、无果而终。我成功后,回首看,道理并不人们想象的如此深奥,终结一下自己走的弯路,感觉也费了很大力气,下面就把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得到证实的方案与设想谈一下。
1、 太阳能的 聚焦想法。
一般物体在零下273度以上都辐射红外线,也叫热辐射。太阳能聚焦,而这些热辐射,是看不到的光线是否也会聚焦呢,由此就有下想法。

该道理对小面积热源有作用,但是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到处都是一样的光辐射,就不会起到某一局部,光能密度高的问题。太阳光能聚焦,用成像公式画,实际是一个小太阳,一定面积的光,经过聚焦镜实际是图像距离表现的大小,而光密度并没有增加。
1、 不对称的凹透镜的照射。
该方法我研究过,在网上查,有王飞先生研究过。
在热平衡状态,自然界在每一角度都有接近等量的热辐射,其中不乏平行与聚合到点的热辐射。见下图:

图1中,当自然界中平行热辐射透过凹透镜,平行热辐射被散开。 1111图2中,由于聚合光走过聚合点后就变为散射光,因此,自然界中的聚合热辐射与散射热辐射等价。当自然界中聚合热辐射透过凹透镜,聚合热辐射透被平行化。 1111由图1及图2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热辐射单向通过凹透镜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存在无序的热辐射向有序的热辐射转变。 1 11图3中采用大量微凹透镜获得大量高密度的平行热辐射,再经过凸透镜的聚焦即可获得高于等温系统的热辐射。 1
下图采用多个上图的装置连接凹透镜,焦点的热辐射平行化后,以便进入光纤束。最后所有的光纤束合并,把所有的辐射投向另一凸透镜,产生的高能辐射为免费能源点燃了希望。

实事求是的讲,该想法,我在,2000年前就研究过,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先否定,没有试验,否定的理由:“光发射角度是无限可分,在无穷远的光线中,几乎无垂直光与平行光,这些画的直线与平行线,都是有小角度的,如果用成像图形来画(小角度),就发现不会有聚焦。也同1的道理的变相,想象光的密度会增加,实际并不增加。初始光密度是1个单位,到后来还是1个单位”。
3、疏密透光体,因折射反射,带来的光照射密度的区分,而产生的温差。
该方法我研究过,在网上查,有王飞先生研究过。
灯光从水下出水面有个全反射问题(见图),同样的光源,从水面上进入水中的就没有全反射。这就是个不对称的界面——光二极管。如果把水换成可以透远红外的材料,光源利用周边的所有物质发射的红外线,水底铺设强吸收红外线材料,那么,由于水底红外线有全反射问题,有部分发射不出水面,而外部的红外线却可以轻松进入水底,如此不对称传递下,温度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与此类似的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案是,把两种折射率相近的介质紧密接触,光在两介质间穿越就无全反射与折射现象,如果两介质对红外线的吸收率完全不同,则对红外线而言,这个紧密接触面就相当于图1的水底。

下图中,热辐射由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向易透红外线介质(1)透射,由于介质(1)与介质(2)紧密连接,因此,介质(2)的热辐射无需折射直接进入介质(1),当该辐射透过介质(1)的另一界面时,由于全反射原因,有很大部分的热辐射被全反射回来,只有θ角(约90度)内的热辐射才可以离开。反之,外部的红外线进入介质(1)却很容易,没有全反射的因素,这些辐射很容易到达介质。
图中,绝热系统被图2的光二极管隔离为两个腔体,左右温度相同时,腔体都向中间的光二极管发射等量的红外线,右边的红外辐射到达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被吸收,并同时发射等量的热辐射,该辐射直接进入易


左图,透红外线介质(1),但在穿越易透红外线介质(1)另一界面时,发生全反射效应,有一半的辐射被返射回来。而此时,左边腔体的红外辐射很容易进入易透红外线介质(1),并直接到达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因此这个辐射加上刚才反射回来的辐射使得不易透红外线介质(2)温度提升,由于热辐射的不对称传递,无需消耗外界能源而可令两边产生温差。
4、 这是我研究的,是上述的道理的延伸,把平面改成球面。
这种结构,可以看到,球心的图像放大,划线也证明光线有聚焦作用。即中心园,接收的辐射光能多,见下图示意。
左图为:两组组合,右面同上图的透明环球体结构(可向中心吸热),左面是相反的环空结构而外面是透明体(可由中心放热),由此热辐射密度走向是:由右向左(箭头方向)。
下左图是为了说明,该结构的可行性,将透明材料改成了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同,而使光的折射率变化。

左图为:两组组合,右面同上图的透明环球体结构(可向中心吸热),左面是相反的环空结构而外面是透明体(可由中心放热),由此热辐射密度走向是:由右向左(箭头方向)。
下左图是为了说明,该结构的可行性,将透明材料改成了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同,而使光的折射率变化。

下图是另一种结构,就象一个 大缸,这种结构,也有明显的聚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