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妖天阙吧 关注:26贴子:1,762
  • 12回复贴,共1

教学反思(一) 瞎写留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整理一下电脑里的文本文档
发现这么多破烂 放这里吧


1楼2008-04-22 20:30回复
    教学反思(一)
     今天是期中考试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年部老师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为何用别开生面一词,因为的确是没有开过气氛如此轻松又融洽的会议了。与会的老师们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都针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解决方式,以及感受,于我,真是有了很大的启发。甚至我在窃喜,可以处在这样一个自由学习,说不好听一些,自由偷师的一个环境中。且不评论这个会有何实效,就个人感觉而言,的确是成功的,也是开诚布公的。没有人需要掖着藏着,所有的前辈都是从同一个为学生为大家好的角度出发,切身的谈自我的成功与否。最让我受益的是,每个老师都说自己是做着日常的工作,没错,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日常的工作哪是那么好做的,学生是许多个具有个性的个体,要他们每一个细节都为同一个集体着想而努力,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我们的老师们,都在努力的做着这样的工作。尤其是年长的班主任科任老师,也许有的人都没教过分校的学生,但是依旧热情不减的把分校的孩子当主校的一样去要求一样去关爱,从不曾倦怠什么。用自己的经验,恰当的处理着每一个突发事件,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其实无论做不做班主任,所有的老师都是从一个关心爱护孩子的母亲的角度出发,去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记得会中有个老师转述一位家长的话:“如果这孩子就这么回家了,将来还不得进监狱啊?”我一点都没有说谎,老师们也经常为家长着急,送孩子进学校,没有一位家长是不希望孩子出息的!那么作为教师的目的,即便他或者她学不进科学知识,也要教会他或她做人的道理,教师伟大么,不!教师也只是平凡的人,但是教师的责任是非常重的,教书育人也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 
     从我切身的角度谈。我已经教过一次高一的学生了。当初教高一的时候,很有干劲儿,毕竟大学刚毕业,对做一名高中教师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是,我也有热情减退的时候,不能说,我的学生是错的。必须说,我自己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态度决定很多东西,我曾为“转型”久久苦恼,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我,始终没有认清或者说没有把自己当一个成年人看,缺少的不是年轻人的热情上进,缺少的也不是年轻人的认真肯干,而是缺乏对自己的充分认识,始终没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师看,不管是外形上还是心智上,始终被周围的人看作是“童颜”的,而自己也这样认为了。缺乏了某种必要的自信。但是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一个大家常说的灵魂工作者,却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任重而道远的责任。责任!不是简短的一句定义能够概括的东西。其涵盖之广,是我们只有亲身遇事才能体味得到的。
     这学期再教高一,可以说经过一个假期的反思,我也思考了很多东西。明白的,我尽所能去做到,想不明白的,就偷偷注意观察我的前辈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反思,过去,我只能说,曾经喜欢用自己的小聪明去做事。有位前辈替我分析了小聪明的含义,不妨在这里分享,跟一些需要去仔细理解的人们。从我们语文学科的角度讲,聪明是一个褒义的形容词,但是聪明等于成功么?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聪明等于天才,然而那也只是百分之一,要想成功,还要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是什么?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只有这两方面的百分数加在一起,才能求得一个成功,何况人的一生中,需要追求成功的机会又何止是一次??那么,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百分之百的天才,或者说百分之百的聪明,何况,在聪明的前面又加上一个修饰限定的形容词“小”。所以,我曾经的过往也仅仅局限在一个自我满足的范围内,而且并没有认识到质变的重要以及改变这个局面的方法。而今,我又面对一批学生,将走入一个新的环境,我该怎么做?其实,我跟每一位同学一样面对高中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时的感想是一样的,该怎么开始?才能取得一半的成功?当老师最大的快乐,我始终坚信,这快乐绝不是自身能够取得,而是需要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去获得我们最最需要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军训中,学生和班主任都暴晒在烈日下的时候,我作为即将再次走上工作岗位的科任老师,突然很感动,感动于人生需要一些严苛的经历,它不是漫无目的的折磨人的把戏,而是一种走向成功的助力!我看到,我们的学生,无论他中考的成绩高低,他都在接受着来自自身的一种挑战。缺失了军训的机会是很可惜的,因为你缺少的不仅仅是黝黑的健康的肌肤,也不仅仅是腰酸背痛的经历,而是一种心中的凝聚,吸天地之自然之气,结人和之灵气。更何况,我们的班主任是多么的全情投入,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一种时时刻刻的关注与保护,关注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保护着每一个人,在他遇到困难病痛的时候。班主任,已然是一种班级的凝聚力,那么我,作为一名科任,怎样自信地成功地融入到已有的大家庭中去,便是我需要去钻研的问题。可以说,我吸取了去年的一些经验教训,首先,我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一名老师,而且是一名必须成功的老师!我,之于我的学生,必须是让他印象深刻的,当然不是深恶痛绝的那种。而且,我也想通过我的努力,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必须使我的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哪怕是一点一滴的累积,哪怕是一个解题的切入点,哪怕是一个记笔记的习惯,哪怕是一个我黑板上写得不怎么难看的粉笔字,我都感到欣喜。


    2楼2008-04-22 20:31
    回复
      我会体会到,我真的在以称不上是“自身魅力”的东西在影响他们,就很好。
       这次面对六班的学生,我很高兴的是,我们班的孩子很友善,对我是很“平易近人”的。就算是一次开玩笑的问我一声“老师过年好”,我都觉得孩子们很懂事,懂得“尊重”。我不想讨论“尊重”的含义,但是我体会得到,当我在第一堂课中提出我纷繁复杂的要求时,我的孩子们说:“老师,你的要求一点都不像一个年轻老师。”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孩子们都很乖的做到了我的要求,几个作业本,一个积累本,课堂笔记怎么写,怎样预习在课堂笔记前,上课时课桌上只能有课本笔记,手中常握笔,水杯手表和一切与课无关的东西统统收起来……这说明,首先他们是尊重我的。那么相应的,我也必将以最具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们。还有很多在课堂上不断出现的小问题,我也始终相信,我的孩子们是会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可以被制止而不再发生的。比如,一个孩子上课时候总喜欢接话儿,我只能说,当他接的话不会引导同学们脱离课堂问题思维的时候,是他思维活跃认真听讲的表现,那么我必须尊重这种思维的成果,然而一旦他越过了这个度,我就会加以制止,下课的时候,也找他谈过不下三次,到后来他和我面对面的站着,都不用我开口,就会自己说出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还会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难道这不正是尊重我、理解我的一种表现么?当然是。疾言厉色的指责并不能起到什么好的收效,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还是那句“润物细无声”,为人师表,这个表率作用起到了,那么,不愁相互的尊重无法取得。所以,我的一点深刻感触: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相互尊重,达到和谐平等的一种状态,包括课下交流的一种平等,也体现着学生尊师重道,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和谐氛围。有了这一基础,那么一切互动活动都好开展。比如,周五的听课,不管是不是因为之前班主任对我工作的一种暗中的支持而对孩子们有所交代还是因为有领导在,我的孩子们都很积极的配合我,就连头一天还被我批评过的孩子都勇敢的发言,使我们的课堂很生动很充实,也给领导和其他老师看到了我们新高一的学习劲头和精神面貌。可以说,课的内容和谐而顺利的进行到最后。只要有不明白的问题,我们一起努力解决,就没有解不开的题。
       我也绝不是一个向同学们“示弱”的家伙,只要是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我都很愿意和孩子们来一场竞赛,学习上的竞赛吧。像上次做题,题中提到“作揖”一词,是一道纠正字形的题,但是在读音上,一个孩子提出说,我读的是错的,很快,大家就都投入到查字典的热情中,当然也有些同学不耐烦了要求往下讲,但是我和那位同学就叫上真儿来,直到查找出来,两者都没错,只要是在对的语言环境当中。这种叫真儿,我们不能说是钻牛角尖,所有问题都不是大问题,大问题不就是一个个的小问题堆积而成的吗?所以遇到问题及时的解决,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值得提倡并学习的。也许还是有同学觉得为了他一个这样做耽误了大多数人学习,但是学会一种学习态度,往往要比解决十道题来得值得。我们,始终会在生活中体会到这一真谛,只是早晚而已。
       “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种信念,一种局面”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渐渐体悟。
       另外,我的不足之处,还是学的少,和前辈对比来看,我的知识实在是浅薄。也许当堂讲课是足够了,但是课后呢?在和前辈们交流的时候,才觉得基础环节是那么薄弱。缺乏经验,是可以归罪于年轻,但是知识的累积,反而是趁着年轻时候,越多越好。所以前辈们说的很对,大到不说为学生为学校吧,也应该多为自己的人生积淀着想,多多充电!趁年轻,一切都来得及!我的孩子们,现在,我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说最后一段话:你们平均都比我小个七八岁了,不是更来得及吗?不要认为反正来得及,为什么不轻松度日?即便是不明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该知道,度日一向不是轻松的事,更何况是我们这些需要成功来充实人生,需要经历来丰富人生,需要“才”富来装点人生的年轻人。
       有才不是自我感觉良好就行的,成功不是别人鉴定得了的。毕竟一切的一切,最终的受益人,一定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3楼2008-04-22 20:31
      回复
        新课改实践体会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我参加了教研学院组织的几次关于新课改的培训,听了专家的讲解和经验之谈,心里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触。就像专家说的那样,对于课改,大家还在摸索的阶段,那么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个人对于新课改的内容及形式于原来有何差别,又有何利弊的体会,完全要与自己作为高中生时的模糊记忆和大学实习时的小经验,加以比照来谈。感受很浅,但都是我的心里话。
        培训时得到的体会是: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让我们认识到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那么,也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具备更为广阔的知识层面,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抹煞。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学课件及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真正从兴趣出发。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我在高中时学过的并且现在也在讲的课文韩愈的《师说》中,韩愈从正面阐述了自己的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做了老师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真正的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也许我们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去设置适合学生理解、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随之思考的问题。也许我们更多的,还应该做学生的学生,重视学生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的方式,学习新新人类的思考模式,选择更有利的教学相长的方式促进课堂的作用,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我们的学生,就实际情况来看,缺乏的是基本功的学习和练习,缺乏的是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多的是需要从课堂中领略到学习的快乐,甚至学习的成就感。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够太过讲究模式的安排和进行,也许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基础差别的就不容易实施起来,但是我们应当想办法用更简单更有效更快乐的方式把基础教给他们,把习惯帮助他们培养起来,计划再用半年的时间,把这项工作贯彻下去,继续摸索快乐学习的方式和动力。首先,我很同意一些专家的看法,老师本身就应该以快乐的面貌进入课堂,并保持最佳的状态,进行教学工作,精神抖擞,激情彭湃的进行一堂吸引学生的课,无论课堂内容是多么的平淡。其次,应该让学生有成就感,有愉悦的心情。既便有人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也不要太过纠结,点到为止。在刚刚工作的前半年,我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已经认识到课堂中那种学习氛围的重要,所以,本学期,我的新课改首先要从这点上下功夫,争取可以带动大家快乐学习,并且希望最后可以达到我被大家的快乐所感动,一起快乐的进行下去。最后,这种成就感源自一种教学文化教学思想,就是鼓励机制。课堂上要多鼓励。鼓励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他们,我们虽然不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但我们做得到不伤害每一个孩子。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即使我们在新课改的探索中碰了钉子、磕磕绊绊,我们还是会一直坚持不懈的把这项大工程坚持着进行下去。一切工作都贵在创新和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希望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尽早的走出一条即符合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适当的教学方式,在不停的教学实践中,达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终融合和转变。


        5楼2008-04-22 20:33
        回复
          (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 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

          “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 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惟弃秋之为听。(《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9楼2008-04-22 21:10
          回复
            常用虚词用法

            (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

            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例如:

             (1)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 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

            “你(们)”。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

            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 

            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如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 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

            (2)惟弃秋之为听。(《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例如: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例如: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象……似的”。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

            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例如:
            


            11楼2008-04-22 21:32
            回复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

              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 用作连词。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12楼2008-04-22 21:32
              回复
                古文单元复习
                通假字:
                共其乏困 秦伯说
                失其所于,不知 何厌之有?
                日以尽矣 见陵之耻
                往而不反者 振怖大王之威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请辞决矣 设九宾
                图穷匕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距关,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令将军与臣有郤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亚父者,范增也
                其意常在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
                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吾属今为之虏矣

                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介宾结构后置:
                以其无理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见燕使者咸阳宫
                得复见将军于此
                因击沛公于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给贡职如郡县
                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金千斤,邑万家
                白璧一对,玉斗一双
                省略句:
                秦王购之金千斤
                取之百金
                欲于俱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使毕使于前
                皆陈殿下
                欲呼张良与俱去
                毋从俱死也
                将军战河北
                加彘肩上


                15楼2008-04-23 18:58
                回复
                  通假字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张良出,要项伯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走
                  B.共其乏困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振怖大王之威

                  3.下列选项中全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1)令将军与臣有郤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欲呼张良与俱去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7)卒起不意 
                  A.(1)(2)(3)
                  B.(1)(3)(5)
                  C.(2)(6)(7)
                  D.(1)(5)(7)

                  4.下列句中通假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图穷匕见 见:通“现”,出现。
                  B.距关 距:通“拒”,拒绝。
                  C.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
                  D.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此亡秦之续耳
                  D.使毕使于前

                  特殊句式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是寡人之过也
                  C.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D.吾属今为之虏矣

                  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将军岂有意乎?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A.见燕使者咸阳宫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樊哙覆其盾于地
                  D.燕王拜送于庭

                  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群臣侍殿上者

                  5.下列所给句子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下列选项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此亡秦之续耳
                   人非草木
                  B.我乃楚狂人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C.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8楼2008-04-23 19:12
                  回复
                    古文单元复习课 习题
                    一、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秦军氾南。
                    (2)前而为歌曰。
                    (3)乃朝服。
                    (4)皆白衣冠以送之。
                    (5)数目项王。
                    (6)道芷阳间行。
                    (7)籍吏民,封府库。
                    (8)刑人如恐不胜。
                    2、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
                    (2)进兵北略地。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5)吾得兄事之。
                    (6)道芷阳间行。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8)常以身翼蔽沛公。
                    (9)日夜望将军至。
                    3、形容词作名词:
                    (1) 其人居远未来。
                    (2) 沛公今事有急。
                    (3) 此其志不在小。
                    (4)共其乏困。
                    (5)越国以鄙远。
                    4、形容词作动词:
                    (1) 则秦未可亲也。
                    (2) 素善留侯张良。
                    5、动词作名词:
                    (1)此亡秦之续耳。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6、使动用法: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阙秦以利晋。
                    (3)使使以闻大王。
                    (4)臣活之。
                    (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6)欲止不内。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
                    (2)太子迟之。
                    (3)群臣怪之。


                    23楼2008-04-23 19:18
                    回复
                      hao


                      25楼2008-04-25 10:39
                      回复
                        • 222.141.197.*
                        我不知颜回而颜回死矣!!呜呼悲哉


                        27楼2008-07-24 15:58
                        回复
                          • 123.188.74.*
                          为进一步促进校园舞在我市学校的普及和推广,为培养学生大方优雅的气质和健康挺拔的体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力,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并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我校高一各班同学在校领导及各位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时间短、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排练了这套还很不成熟的校园集体舞,来向人们展示我校学生青春的活力和风采。下面,请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一同欣赏校园集体舞表演——《校园华尔兹》



                          《赞校园集体舞》


                          看,我们起舞
                          徐徐秋风载动我们整齐的舞步
                          踏着青春的节拍
                          我们展现灵动的身姿

                          看,我们起舞
                          金色艳阳映衬我们自信的神采
                          跟随优雅的旋律
                          我们舞出年轻的活力

                          手携手
                          让我们携来不变的默契
                          把心靠紧

                          手牵手
                          让我们牵起坚定的友谊
                          把爱相系

                          手挽手
                          让我们挽起团结的意志
                          为明天的美好
                          共同努力!


                          28楼2008-11-06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