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然,但古印度文明对藏族宗教的影响那是不言自明的。但说藏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印度,便有失偏颇。简单来说,各种民族的文化可被看作由世俗文化和神圣(宗教)文化两大模块构成(于是我有时说,藏文化为格萨尔和释迦摩尼佛分掌);而两者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藏文化尤其如此);当然,这两大模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亦非完全对立,自古(至少自佛教传入开始)至今,藏族僧俗精英便有意调和或柔和这两大模块的意愿,并且成效显著(看对格萨尔的改造、加工,喝茶饮酒时对三宝的礼敬,以及对药师佛的推崇等)。
其次,就藏文化来说,他有个很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佛教传入之后,对其他文化领域有意无意的渗透是极为严重的,尤其甘丹颇章之后。不过这种渗透(我更愿意称之为文化清算)早在11世纪古格王朝便种下了苗头。要是我们稍微留意下历史(尤其11世纪左右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虽说当时政治处于纷乱状态,但是各种文化确异常活跃。佛本并行不悖,相互有所汲取;藏戏的初步整理;各种云游僧人的攒动,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藏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自身的发展和积累)、整合(与古印度、古波斯、喀什米尔、汉地等周边文化的融合)之后的样子,并非全套由移植古印度文化。
其二,关于本教。我们认识和学习何种事务,都要广泛地搜集材料,才有可能达到客观。若你想了解佛教,你首选的资料、参考肯定来自佛教自己的见解(佛教徒或佛教专家之见),而不可能求诸基督徒;同样,要想了解本教至少也得知道本教自个儿的说法。《土观宗派源流》无疑是部整体了解藏传佛教的巨著,因而也为多数有识之士所推崇。它对本教的评价,较之以前客观很多。但是,其中对本教的分类也非土观仁波切的原创,而是止贡一位学者的观点,且该观点不大为本教所接受。此处就不细说,若想了解本教内部作何解,请参见夏匝*扎西坚赞《善说宝藏》(ལེགས་བཤད་རིན་ཆེན་གཏེར་མཛོད།)
再次,本教受婆罗门教影响之说。首先,佛教传入之后的藏文化中其实婆罗门文化的影子俯拾皆是。藏传佛教中的神祗有多少是原婆罗门教之神;藏医典籍里时不时冒出来的“དྲང་སྲོང་”和“བྲམ་ཟེ་”的教诲;文学方面,诗学和词藻学里几乎无一处不提及吠陀典故的。由此看来婆罗门文化对后来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但是,婆罗门教和本教谁影响谁,这不是简单一句就能说明的。本教最崇敬的神山冈底斯,同样为婆罗门教及其他宗教视作圣地,且他们都自称其教法来源于此。因而也有人提出冈底斯文化圈,是有其合理性的。本教古文献里,将当代概念中的冈底斯周围(触及到南亚次大陆、波斯以及喀什等地)纳入到三围象雄的。以及新近在那曲发现的本教经文,经鉴定其文本本身便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为斯巴本“སྲིད་པ་བོན་”,与后期本教有显著不同,且大部分经文为已散失或不在现今本教大藏经之列。
而至于饮食和衣着。若说现在我们喝茶吃饭之前礼敬佛教三宝,那不难推断佛教为传入前向谁礼敬了;说到衣着,广本《巴协》(དབའ་བཞེད་ཞབས་བཏགས་མ་)有这么一说:桑耶寺建成,里头要立佛像、描壁画;君臣师尊相互探讨立像该参照谁?穿何衣着?赤松德赞道:立像参照国中俊朗秀美之大臣妃嫔之颜;着图博服饰。现在藏地佛寺里威武庄严的佛像所披的不是圣地印度传来的,而是古代藏族自己的着装。
不知啥时候,在藏族精英里面就有股崇洋媚外、到处认爹、跪舔的、不自信的思想倾向。把什么好的、重要的都往他人冷屁股上贴再跪舔。
还是多读读书、打打飞机,有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