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吧 关注:1,890贴子:171,989
  • 37回复贴,共1

林成西《木牛流马新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成西: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历史学硕士。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成都市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社科院学术和会成员。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2002年度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成都地方史研究,近年来重点转向成都改革开放史研究。
木牛流马新论
林成西
作者:林成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17 更新时间:2008-10-16
------------------------------------------------------------------------------------------
摘要
诸葛亮的《作木牛流马法》,对木牛和流马的文字表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际上蕴含着以往被忽视的重要信息,由此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诸葛亮的木牛是以汉代作为天子仪仗的木牛为基础,针对祁山地理条件加以改进的运载工具。实践证明对木牛的改进实际上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流马则是针对斜谷地理条件专门设计的漂流运载工具。所谓“流马”,实际上乃是顺流而下之“马”。流马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应用范围过于狭窄。诸葛亮设计流马,是为了实现由长途运粮向就地屯田战略转变的一种权宜之计。《作木牛流马法》当初只是对照实物或图形资料的文字说明。一旦脱离实物对照或图形资料,这种文字说明便很难读懂。这便是木牛流马失传之后难以成功复原的原因。
关键词:木牛流马 差异性 改进 原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03-05 11:29回复
    质疑木牛流马并未失传的观点
    不少学者相信木牛流马并未失传。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认为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四轮车,在我国农村一直普遍使用。也有学者认为木牛不是独轮车,而是四轮车。(21)有学者认为木牛流马就是北方称为“辘轳车”的运输工具,简称“辘车”或“鹿车”。因各地方言不同,还有独轮小车、小车、手车、平车、土车、手推车、二把手、羊头车、羊角车、鸡公车等称谓。(22)总之,都认为木牛流马并未失传,只不过名称发生了改变而已。
    不过,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却无人解释为什么木牛流马可以一直流传下来,而木牛流马的鼎鼎大名,竟然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羊角车、鸡公车之类的名称所取代。中国的民俗文化中从来有附会名人的特点。大至一个地方,小至一件器物,只要稍微能够沾上一点边,转弯抹角都要与名人扯在一起,以满足一种文化心理的需要。这类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诸葛大名垂宇宙”,在中国历史名人中,知名度鲜有超过诸葛亮者。因此与诸葛亮扯在一起的事例特别多。如孔明灯、诸葛鼓、诸葛井等,都被说成是诸葛亮的制作,并冠以诸葛亮的大名;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南阳之争甚至持续百年以上。附会攀缘诸葛亮之名犹嫌不暇,岂有像木牛流马这种本为诸葛亮所作的器物反而改名易姓,被剥离与诸葛亮的关系之理!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得不到解答,就很难让人相信羊角车、鸡公车、独轮车、四轮车之类便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认为木牛流马并未失传的观点便很难成立。


    7楼2015-03-05 22:16
    收起回复
      为什么诸葛亮的《作木牛流马法》让后人越看越糊涂
      不少热心的研究者根据诸葛亮的《作木牛流马法》潜心研制,并不断有人声称已经复原了木牛流马,但是始终得不到学术界一致的首肯。后世的人们试图复原木牛流马,依据的都是同一个《作木牛流马法》,但是制出的“木牛流马”,从形制到运动方式,却是彼此大相径庭。笔者就曾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亲眼见过并亲自操作过这类的“木牛流马”。如果说这些“木牛流马”还有唯一的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无法与《作木牛流马法》的文字表述完全相符。
      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极大的困惑:为什么依据同一个《作木牛流马法》制作的出的木牛流马却是“非牛非马”?诸葛亮的《作木牛流马法》,文字并不艰深,为什么后人理解起来会有如此大的歧义,或者说为什么后人难以读懂诸葛亮《作木牛流马法》?
      没有理由怀疑诸葛亮的文字表达能力。诸葛亮的《隆中对》,短短不足三百字,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纷繁复杂的天下大势条分缕析,令人洞若观火。将刘备夺取益州的必要性、可性行及其今后的战略方针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不说其中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单就文字表达能力也是堪称一流水平。
      同样,也没有理由怀疑后世学者的文字理解能力。诸葛亮《作木牛流马法》的首要的目的,显然是让蜀汉工匠照此施工,以便大量制作木牛流马。总不能说后世学者的文字理解能力还不及当年的蜀汉工匠吧。
      这就让人更加感到困惑:为何诸葛亮关于制作木牛流马的文字,当时的蜀汉工匠能够看懂,而后世学者却怎么也读不明白,以至木牛流马失传之后难以复原。
      其实要解释这个原因并不困难。从前面的分析来看,蜀汉工匠对原有木牛的形制应当是熟悉的。只需提供一个经过改进的木牛作为样板,蜀汉工匠参照作木牛法的文字,就可以制作出符合诸葛亮要求的木牛。
      制作流马的情况稍有不同。由于蜀汉工匠此前并未见过流马,因此有必要提供研制的模型或设计图,工匠才能按照作流马法注明的各种具体尺寸施工。从诸葛亮作流马法的文字表述来看,虽然一一讲明了各种零部件的精确尺寸,但并没有类似作木牛法中“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那种将零部件形状、位置与其名称一一对应的描述。对照作流马法文字施工时,如果只提供模型作为样板,要将各个零部件名称与具体零部件一一对应可能有一定难度。如在图纸上标明,则一目了然。因此,蜀汉工匠制作流马时,参照文字施工的,很可能除了作为样板的实物之外,还有标明尺寸规格的设计图。
      只要对照实物或图形资料,蜀汉工匠自然能够理解《作木牛流马法》文字表述的准确含义。而一旦脱离实物或图形资料,《作木牛流马法》的文字就会让人觉得不可捉摸,并且越看越糊涂。此事古今同理。可以试想,一个结构稍微复杂的器具,如果在安装说明书中抽去图示,只保留文字说明,人们看说明文字时就会不知所云。这就是为什么后世难以按照《作木牛流马法》复原木牛流马的原因所在。
      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件事情,也可以作为佐证:“宋代有神臂弓,实巨弩也。立于地面踏其机,可三百步外贯铁甲……至明不得其传,惟《永乐大典》尚全载其图说。然其机轮一事一图,但有短长宽窄与其牝牡凸凹 之形,无一全图。余与邹念乔侍郎穷数日之力,审谛逗合,讫无端绪。” )(23)纪晓岚所说的宋代巨弩,有文字说明,甚至还有零部件图形,只是缺乏整体的结构图,尚且难以复原。而木牛流马只剩下文字说明,完全没有任何图形或实物作为对照,要想复原木牛流马,谈何容易!不能复原木牛流马,则意味着木牛流马的真正失传。


      8楼2015-03-06 05:32
      收起回复
        《一脚四足》是个陷阱。


        10楼2015-03-06 21:24
        收起回复
          《一脚四足》在较早的简化汉字"译"本里,是:
          诸葛亮集
          兵要后 八陈图前 作木牛流马法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股)〔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於(度)〔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古)〔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牛不饮食)。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细)〔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后同)〔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蜀志?本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诸葛亮传十八章
          造木牛流马法
          其中制造木牛的方法是:方腹曲,一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
          三国志里没有采用【一腹四足】、【一尾四足】、【一股四足】...偏偏对“一脚四足”感到新奇。如果寻找陷阱的挖井人,那就是裴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5-03-07 08:45
          收起回复
            去年买的一本三国演义,就是《一腹四足》。而以前出版的有《一脚四足》也有《一腹四足》的。到底哪个对?


            12楼2015-03-07 21:00
            收起回复
              我赞成林老关于《流马尺寸之数》是制作流马构件的数据的说法。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5-03-12 17: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