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都吧 关注:50贴子:2,601
  • 1回复贴,共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法讲的恶,不但只做坏事......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何义?住境生心即是罪恶,以幻为实就会执取与相,就会种下恶因的种子。
反过来讲,我们时时的反观自心,皈依自心,空心应缘,依心而行;就不会留下恶业种子。
因此随缘触目,真正的无住于善恶境界的人,方谓之至善之人!
佛经中常提到善男人善女人;实际是指空心应缘,不取于相不作恶因的人。故马祖云:“善恶事不滞既是修行”。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5-03-09 14:19回复
    布施的意义—— 施者,受者及所施皆悉本空。
    我们有些同修行布施,一直希求回报。 福报当然会有,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就像当年梁武帝向达摩祖师提了一个问题:“我这一辈子虔诚信仰佛法,修了很多寺院,又布施了钱财,又设斋,有多大的功德呢?”
    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那么为什么没有功德呢?
    是因为心里贪恋有个功德可求,妄想得到好的名声,所以造的是生灭的业,故无功德。
    世人所行布施,就是贪在布施之相上。上文中梁武帝也不能够免俗,希望自己付出必有果报。如此布施是一种变相的贪著,贪恋不除,布施还是贪。
    《金刚经》提醒“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住”即“执著”或“沾染”的意思,因此“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而成为修行者的最高指导原则。
    “无所住”就是于一切法都不执著,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里一丝不挂。布施时应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皆悉本空】,则能破执著之相,是名三轮体空。
    一、施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谓能体达一切皆空,是名施物空。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恶业,对菩萨来说是染污,善业,对菩萨来说也是染污。着相修福,福亦是罪...所以菩萨应当行善而不要有善业。也就是《金刚经》上面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
    《金刚经》是肯定善法的,人是应当做善事的,菩萨亦如此;但前提是心不住相。这样的行善就没有善业了。
    只要还有一丝世相,一丝情见还没有放下,就还会落下业因,就会像五祖弘忍法师偈子中所说的那样——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


    IP属地:山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2楼2015-03-09 14: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