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气冷,有的人习惯每天洗澡,有的人可能一周才洗一次,到底冬天多久洗一次澡比较好呢,怎么才是正确洗澡。
因为工作需要或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人现在已习惯每天洗一次或两次澡。但随着冬天的来临,空气越来越干燥,皮肤瘙痒的情况开始困扰这些“每天洗澡族”。他们中很多人甚至认为,皮肤痒是说明个人卫生没做到位,于是,澡就洗得更勤、更彻底,但皮肤的瘙痒程度反而加重了。
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洗澡过勤会伤害皮肤,由此导致的皮肤瘙痒是很难避免的。在这样的季节,每周洗澡2至3次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每天洗多次澡的习惯不易改变的话,那就应该多注意一下洗澡的方法。
洗得太勤小心皮肤瘙痒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有一种叫“慢跑病”的皮肤病在美国流行,后来又蔓延到欧洲,患者皮肤发痒甚至发炎,这与他们使用的一种带抑菌成分的沐浴露有关。特别是慢跑爱好者,锻炼回来用它从头洗到脚,时间一长皮肤受不了了,出现瘙痒、斑疹和湿疹症状的越来越多,不得不去医院皮科看病。
这是因为,过分讲卫生会使身体表皮受损坏甚至遭到破坏,细菌滋生,导致各种皮肤病发生。用水洗15秒就可以将手上的细菌减少90%,这在普通生活中已经足够了。消毒洗涤液只适用于像医院那样真正需要“无菌”的地方,因为它会对皮肤造成持久的伤害。
除了长期使用抑菌产品,过度清洁对皮肤造成的物理伤害也不可小视。洗澡时频繁用力搓揉皮肤,会使毛囊孔出现增生,堵塞汗液通道,进而引发皮炎、 湿疹,使皮肤变得很粗糙,还容易破坏皮肤外层的油脂膜,使皮肤神经的敏感性增加,所以让人总感觉瘙痒难耐。冬天皮脂腺、汗腺分泌减少,在皮肤表面形成的保护膜本就比平时弱,如果人们还用过热的水洗澡,皮肤会变得很干燥,容易出现一种顽固性瘙痒症。在面部清洁时,过度使用磨砂膏、去角质膏等,也会破坏皮肤表面的保护层,导致皮肤病增加。
因此,大家在洗脸或洗澡时,温水最好不超过40摄氏度,清洁用品要温和,用手轻轻揉搓即可。
除了油脂分泌旺盛的油性皮肤人群,可以选择每天洗澡外,中性肤质人群的洗澡频率应控制在2-3天/次,而本身皮肤干燥、缺水的干性肤质人群,3-5天洗一次澡比较合适。对于每天非洗澡不可的人,建议可进行局部清洗,或是尽量只用清水冲洗,隔天再用沐浴露等洁身用品洗澡。
小腿、背部、腰腹部最需要呵护
专家特别提醒,洗澡时最好把水温控制在32°-35°为宜。水温超过45℃便过高,高温的沐浴会产生过强的去油力,损害皮肤的表层细胞。
选择沐浴产品也很重要。许多人喜欢用泡泡多、洗净力强的皂类、沐浴露洗澡,但在秋冬季节,这样做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降低皮肤的保护能力。应选择滋润型的沐浴用品,如偏中性的沐浴露、沐浴皂。洗后若有滑滑的肤感,并不代表洗净力不够,而是产品本身在皮肤表面形成的保护膜。
沐浴后,最好用温水冲一遍或用冷毛巾擦拭全身,可刺激毛细孔、汗腺、神经和血液的畅通,也不易感冒。
皮肤经沐浴后,天然皮脂会被洗掉,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性皮肤尤其如此。所以,要及时涂抹润肤产品。尤其是肩背部、 手肘、小腿、膝盖等关节部位常伸缩多皱褶部位,或脚后跟等没有皮脂腺的部位,加上水分蒸发,会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干裂、瘙痒,在保养上要更用心。
简而言之,冬季洗澡要注意七个要点:
1.冬季洗澡不宜过频,每周两到三次比较合适。冬季气候干燥,频繁的洗澡会使皮肤表层油脂受到破坏,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瘙痒。
2.无论春夏秋冬,洗澡时间均不宜过长,每次洗澡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以防心脑缺氧、缺血。
3.水温最好在38℃~41℃之间。若水温过高,会使全身表皮血管扩张,心脑血流量减少,发生缺氧。
4.洗澡前先热身。洗澡前,做一些散步、拉伸、扭腰等热身运动,可有效避免洗澡前期的晕厥。时间及强度以身体微热,不出汗为宜。
5.洗澡的最佳顺序是:先洗脸,再洗身,最后洗头。
大多数人洗澡时先洗头,这是不科学的。冬季气温低,脱掉衣服进入浴室后,血液会集中在内脏和头部,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
6.洗澡时,最好不要反锁浴室门,以免发生晕厥等意外时增加救援难度。
7.洗澡时千万不要长时间弯腰,以免脑部充血。可在浴室放张凳子,需要低头时可以坐在凳子上,尽量避免弯腰。
因为工作需要或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人现在已习惯每天洗一次或两次澡。但随着冬天的来临,空气越来越干燥,皮肤瘙痒的情况开始困扰这些“每天洗澡族”。他们中很多人甚至认为,皮肤痒是说明个人卫生没做到位,于是,澡就洗得更勤、更彻底,但皮肤的瘙痒程度反而加重了。
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洗澡过勤会伤害皮肤,由此导致的皮肤瘙痒是很难避免的。在这样的季节,每周洗澡2至3次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每天洗多次澡的习惯不易改变的话,那就应该多注意一下洗澡的方法。
洗得太勤小心皮肤瘙痒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有一种叫“慢跑病”的皮肤病在美国流行,后来又蔓延到欧洲,患者皮肤发痒甚至发炎,这与他们使用的一种带抑菌成分的沐浴露有关。特别是慢跑爱好者,锻炼回来用它从头洗到脚,时间一长皮肤受不了了,出现瘙痒、斑疹和湿疹症状的越来越多,不得不去医院皮科看病。
这是因为,过分讲卫生会使身体表皮受损坏甚至遭到破坏,细菌滋生,导致各种皮肤病发生。用水洗15秒就可以将手上的细菌减少90%,这在普通生活中已经足够了。消毒洗涤液只适用于像医院那样真正需要“无菌”的地方,因为它会对皮肤造成持久的伤害。
除了长期使用抑菌产品,过度清洁对皮肤造成的物理伤害也不可小视。洗澡时频繁用力搓揉皮肤,会使毛囊孔出现增生,堵塞汗液通道,进而引发皮炎、 湿疹,使皮肤变得很粗糙,还容易破坏皮肤外层的油脂膜,使皮肤神经的敏感性增加,所以让人总感觉瘙痒难耐。冬天皮脂腺、汗腺分泌减少,在皮肤表面形成的保护膜本就比平时弱,如果人们还用过热的水洗澡,皮肤会变得很干燥,容易出现一种顽固性瘙痒症。在面部清洁时,过度使用磨砂膏、去角质膏等,也会破坏皮肤表面的保护层,导致皮肤病增加。
因此,大家在洗脸或洗澡时,温水最好不超过40摄氏度,清洁用品要温和,用手轻轻揉搓即可。
除了油脂分泌旺盛的油性皮肤人群,可以选择每天洗澡外,中性肤质人群的洗澡频率应控制在2-3天/次,而本身皮肤干燥、缺水的干性肤质人群,3-5天洗一次澡比较合适。对于每天非洗澡不可的人,建议可进行局部清洗,或是尽量只用清水冲洗,隔天再用沐浴露等洁身用品洗澡。
小腿、背部、腰腹部最需要呵护
专家特别提醒,洗澡时最好把水温控制在32°-35°为宜。水温超过45℃便过高,高温的沐浴会产生过强的去油力,损害皮肤的表层细胞。
选择沐浴产品也很重要。许多人喜欢用泡泡多、洗净力强的皂类、沐浴露洗澡,但在秋冬季节,这样做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降低皮肤的保护能力。应选择滋润型的沐浴用品,如偏中性的沐浴露、沐浴皂。洗后若有滑滑的肤感,并不代表洗净力不够,而是产品本身在皮肤表面形成的保护膜。
沐浴后,最好用温水冲一遍或用冷毛巾擦拭全身,可刺激毛细孔、汗腺、神经和血液的畅通,也不易感冒。
皮肤经沐浴后,天然皮脂会被洗掉,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性皮肤尤其如此。所以,要及时涂抹润肤产品。尤其是肩背部、 手肘、小腿、膝盖等关节部位常伸缩多皱褶部位,或脚后跟等没有皮脂腺的部位,加上水分蒸发,会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干裂、瘙痒,在保养上要更用心。
简而言之,冬季洗澡要注意七个要点:
1.冬季洗澡不宜过频,每周两到三次比较合适。冬季气候干燥,频繁的洗澡会使皮肤表层油脂受到破坏,容易引起皮肤干燥、瘙痒。
2.无论春夏秋冬,洗澡时间均不宜过长,每次洗澡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以防心脑缺氧、缺血。
3.水温最好在38℃~41℃之间。若水温过高,会使全身表皮血管扩张,心脑血流量减少,发生缺氧。
4.洗澡前先热身。洗澡前,做一些散步、拉伸、扭腰等热身运动,可有效避免洗澡前期的晕厥。时间及强度以身体微热,不出汗为宜。
5.洗澡的最佳顺序是:先洗脸,再洗身,最后洗头。
大多数人洗澡时先洗头,这是不科学的。冬季气温低,脱掉衣服进入浴室后,血液会集中在内脏和头部,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
6.洗澡时,最好不要反锁浴室门,以免发生晕厥等意外时增加救援难度。
7.洗澡时千万不要长时间弯腰,以免脑部充血。可在浴室放张凳子,需要低头时可以坐在凳子上,尽量避免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