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的泥淖
——《双城记》读后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耳熟能详,正常得不能再正常,因为历史的发展便源于这么一句话,它象征的内涵是——革命!
在读完《双城记》,脑海中冒出的是这么一串逻辑链条:压迫——不满——革命。而串起这条链的便是,仇恨!尽管书中在颂扬爱,故事中无论是亲情、爱情或者爱慕之情,都是可歌可泣的。马奈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宽容了达尔奈;达尔奈对普通民众的怜悯让他逃离贵族身份;露西是善良与博爱的化身,她爱着父亲,达尔奈,也鼓舞着马顿;而马顿牺牲自己,成全露西与达尔奈的幸福。这些,无疑是书中所突显的主题!然而,这些主题之后无不例外地有着最丑陋的衬托物——恨!
为了成全小部分人的伟大的爱,狄更斯用上了两个城市,一个社会的恨!在大革命的背景下,一切显得庄严肃穆,更添几分沉重悲愤。这份深沉,让人不由觉得,世上的种种情感,却是恨意最为持久与强烈——而不是爱意!
大到城市社会,小到家族个人,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全都被恨意驱动着。压迫引来不满,不满引发暴力,暴力就是革命。作者狄更斯通过种种悲剧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反对着暴力,传颂着人道主义。然而,面对故事中的种种悲剧,我们为之恸,为之动,却无法左右群众的涌动,无法扼制历史的潮流,文明的进程就是伴随着暴力,伴随着仇恨!尽管读者会在悲悯之余感天动地地喊出悲乎哀哉,但也仅此而已。作者以孤弱的笔触呼吁着理性与宽容,读者以沉思的理性渴求着和善与友爱,但这些都不可能出现在革命的年代。仇恨永远是革命的第一驱动力。
再唯美的爱情,再浪漫的献身,也只能是动乱的时代,拥有主角光环的人才能享受。更多的人,身陷仇恨的泥淖不可自拔,如同那不能自拔的暴力社会!故事中,主角达尔奈与露西的爱只是稀罕之物,能作为那时候人物形象缩影的角色应当是德发日太太。她是一个具有悲惨命运的社会下层女性,在动乱的年代,如同许多不幸的下层人民,遭受了重大的悲惨变故,尔后她变成了坚强的复仇者。我们为她感到可悲可怜可叹,同时感到可怖!被仇恨迷失了方向的人们都是可怕的,只有可怕的人才能革命,可怕的人才能将原本他们畏惧的博学者推倒!德发日太太的对贵族的仇恨,造就了她的残酷与变态,她个人作为革命的领袖,同时为主角们的爱情添加了一份波折。而无数的如德发日太太革命者,就形成了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他们不仅仅可以左右某个小群体,他们还可以影响整一个国家!
仇恨赋予个人与群体以强大的力量,同时扭曲了个人,扭曲了群体,扭曲了社会。它是恶魔的果实,它是封印的怪物,它助你成功之后很容易就将你吞噬。
德发日太太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与博爱的主角们的结局形成对比;革命后的社会也是暴力而血腥的,只是扮演迫害者与受害者的人不同罢了。
客观来说,那份仇恨的力量是必须动用的,之后身陷仇恨的泥淖是无法避免的。而我们,所能做的,便只有一声长叹吗?或许还可以反思一下革命的年代,再反思一下自己生存的年代。
只有理性与思考,才是仇恨的克星。
——《双城记》读后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耳熟能详,正常得不能再正常,因为历史的发展便源于这么一句话,它象征的内涵是——革命!
在读完《双城记》,脑海中冒出的是这么一串逻辑链条:压迫——不满——革命。而串起这条链的便是,仇恨!尽管书中在颂扬爱,故事中无论是亲情、爱情或者爱慕之情,都是可歌可泣的。马奈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宽容了达尔奈;达尔奈对普通民众的怜悯让他逃离贵族身份;露西是善良与博爱的化身,她爱着父亲,达尔奈,也鼓舞着马顿;而马顿牺牲自己,成全露西与达尔奈的幸福。这些,无疑是书中所突显的主题!然而,这些主题之后无不例外地有着最丑陋的衬托物——恨!
为了成全小部分人的伟大的爱,狄更斯用上了两个城市,一个社会的恨!在大革命的背景下,一切显得庄严肃穆,更添几分沉重悲愤。这份深沉,让人不由觉得,世上的种种情感,却是恨意最为持久与强烈——而不是爱意!
大到城市社会,小到家族个人,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全都被恨意驱动着。压迫引来不满,不满引发暴力,暴力就是革命。作者狄更斯通过种种悲剧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反对着暴力,传颂着人道主义。然而,面对故事中的种种悲剧,我们为之恸,为之动,却无法左右群众的涌动,无法扼制历史的潮流,文明的进程就是伴随着暴力,伴随着仇恨!尽管读者会在悲悯之余感天动地地喊出悲乎哀哉,但也仅此而已。作者以孤弱的笔触呼吁着理性与宽容,读者以沉思的理性渴求着和善与友爱,但这些都不可能出现在革命的年代。仇恨永远是革命的第一驱动力。
再唯美的爱情,再浪漫的献身,也只能是动乱的时代,拥有主角光环的人才能享受。更多的人,身陷仇恨的泥淖不可自拔,如同那不能自拔的暴力社会!故事中,主角达尔奈与露西的爱只是稀罕之物,能作为那时候人物形象缩影的角色应当是德发日太太。她是一个具有悲惨命运的社会下层女性,在动乱的年代,如同许多不幸的下层人民,遭受了重大的悲惨变故,尔后她变成了坚强的复仇者。我们为她感到可悲可怜可叹,同时感到可怖!被仇恨迷失了方向的人们都是可怕的,只有可怕的人才能革命,可怕的人才能将原本他们畏惧的博学者推倒!德发日太太的对贵族的仇恨,造就了她的残酷与变态,她个人作为革命的领袖,同时为主角们的爱情添加了一份波折。而无数的如德发日太太革命者,就形成了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他们不仅仅可以左右某个小群体,他们还可以影响整一个国家!
仇恨赋予个人与群体以强大的力量,同时扭曲了个人,扭曲了群体,扭曲了社会。它是恶魔的果实,它是封印的怪物,它助你成功之后很容易就将你吞噬。
德发日太太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与博爱的主角们的结局形成对比;革命后的社会也是暴力而血腥的,只是扮演迫害者与受害者的人不同罢了。
客观来说,那份仇恨的力量是必须动用的,之后身陷仇恨的泥淖是无法避免的。而我们,所能做的,便只有一声长叹吗?或许还可以反思一下革命的年代,再反思一下自己生存的年代。
只有理性与思考,才是仇恨的克星。